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531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docx

八年级下文言文全练

《与朱元思书》专题训练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横柯上蔽:

     水皆缥碧:

皆生寒树:

窥:

谷忘反:

互相轩:

邈: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三、仔细研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

段是第二层,为分写。

先写“异水”,以,写水流舒缓处,以,写水流湍急处。

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

、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

4、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

一静一动。

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B.“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C.“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专题训练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piáo)屡(lǚ)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pō)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qiánlóu)之妻有言:

“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

衔(xián)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

葛天氏之民欤(yú)?

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

期在必醉:

          环堵萧然:

        箪瓢屡空:

晏如也:

           以此自终: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

造:

饮辄尽:

     曾不:

吝情:

去留:

2、翻译下列句子

四、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6、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7、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

8、无怀氏之民欤(yú)?

葛天氏之民欤(yú)?

《马说》专题训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3、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祇辱于:

      骈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

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不能通其意:

 

执策:

  而临之:

       策:

之不以其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7、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小石潭记》专题训练

作者: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隔篁竹:

      伐竹取道: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青树翠蔓:

潭中鱼可百许头:

   空游无所依: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悄怆幽邃:

     以:

其境过清:

乃:

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蒙:

络:

摇:

缀:

参差:

披拂: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如鸣佩环,心乐之。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4.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仔细研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和“”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

                                                

                                          

7.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8、文章划线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9.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

“_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

“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⑧动静结合。

如写鱼:

“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岳阳楼记》专题训练

作者: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

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y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五、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谪守巴陵郡: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

      巴陵胜状:

     衔远山: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岳阳楼之大观: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得无异乎:

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薄暮冥冥:

     去国怀乡:

春和景明: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

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

     把酒临风: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

    微斯人:

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七、仔细研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3分)

(1)第④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    ____。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第③④段运用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两种心情。

3.第⑤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分)

                                              

                                                

4.“微斯人,吾淮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3分)

答:

                                    。

6.选文第二段结尾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分)

答:

               

 

《醉翁亭记》专题训练

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a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八、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环滁皆山:

    蔚然而深秀:

     翼然临于泉上:

名之者谁:

    饮少辄醉:

      醉翁之意:

林霏开:

      云归:

  而岩穴暝:

    野芳:

佳木秀:

     负者歌于途:

     伛偻提携:

临溪而渔:

    杂然而前陈者:

    宴酣之乐:

射者中:

     弈者胜: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已而夕阳在山:

    树林阴翳:

游人去:

     太守谓谁:

       鸣声上下:

太守之乐:

其乐也:

    朝:

  而往,暮而归: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7.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一十、仔细研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1、太守为什么“醉”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醉山水之乐②醉滁人之乐③醉自己与民同乐)

2、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

3.第三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6.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7.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

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