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89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练习题

文言文综合练习(课内)

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浮生六记》)1、解释加点词语。

(2)项为之强____________

(2)果如鹤唳云端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4、文中的“明察秋毫”一词是形容视力好,而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已发生转化,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什么?

5、从选文看,想要找到“物外之趣”需要哪些条件?

二《论语》七则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2)传不习乎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文中有许多成语,请找出一个并解释它的含义。

4、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又说“学而不厌”。

为什么孔子对学习感到愉快而不感到厌倦呢?

你在学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试谈一谈你的感受。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期日中_________太丘舍去________下车引之__________入门不顾__________2、翻译句子。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陈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

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4、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是失礼的。

你说呢?

5、“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

多年来,你可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

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

为什么?

结合本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信”的理解。

四山市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p)睨(n),连亘(g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聊斋志异》)1、解释加点词语。

(1)始悟为山市______________

(2)莽莽然______________(3)裁如星点_____________(4)黯然缥缈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找出选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山市的特点。

4、“始悟为山市”的“悟”字有什么作用。

5、对划线部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的山市蜃景加以描绘,不少于50字。

五伤仲永王安石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临川先生文集》)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隶耕__________

(2)父异焉_________(3)日扳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仿照示例,归纳另外两个阶段的内容。

①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②少年时期:

③青年时期:

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看的?

5、文章的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的深深惋惜,但作者仅仅只为仲永而伤吗?

谈谈你的理解。

六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1、翻译下面句子。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孙权劝吕蒙读书,目的是什么?

用选文中的句子回答。

3、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也记载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努力学习的史实,其中也记有鲁肃说的一句话: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赏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可见“吴下阿蒙”非指武略,但指学术,现在泛指什么?

4、将短文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删去,并不影响文章文章意思的表达。

你认为删去好还是不好?

为什么?

5、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

七口技林嗣环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

“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虞初新志》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课文记叙了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共写了三个场面,在每个场面描写之后都写了听众的反应,请将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1)

(2)(3)3、第三段中“变色”、“战战”表现了听众惊慌欲逃的强烈反应,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的分析,其中不够准确的一项是()A、“会宾客大宴”点明了口技表演者表演的时间和事由。

B、首段和尾段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既使首尾呼应,又强调口技表演者的道具的简单,突出其高超的口技表演艺术。

C、第四段表现“火起”的时候,连续重叠使用了五个“百千”,构成了排比,加强了火势的紧张气氛,突出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紧张和慌乱。

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了宾客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展示了宾客身临火灾现场的惊诧和慌乱。

5、本文描写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

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

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

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浆起浆落,动作刚劲。

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

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

场面蔚为壮观。

八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1、解释下列词语。

逐走:

______________入日:

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弃其杖,化为邓林

3、这一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怎样的精神?

4、文章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夸父这一人物形象?

5、由夸父这一气概非凡、善于奔跑的巨人你还能联想到神话故事中哪些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

九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聊斋志异》)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顾野有麦场____________

(2)弛担持刀___________(3)屠大窘____________2、用原文填空。

(1)文中表现屠夫害怕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一文最能表现屠夫当机立断、敢于斗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4、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

5、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

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

“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

”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十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集》)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才通人__________

(2)悉如外人___________(3)咸来问讯__________(4)欣然规往__________2、翻译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5、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为什么作者要寄托在这篇文章里?

十一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元公集》)1、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本文以花喻人,菊、牡丹、莲分别代表怎样的人?

作者把菊、牡丹与莲花放在一起来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文中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文字《牡丹之歌》,联系本文的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啊牡丹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啊牡丹啊牡丹你把美丽带给人间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1)《牡丹之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了牡丹的外表美,赞美它作为一种植物所具有的形体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由表及里,从物态到人品,赞美了牡丹的奉献精神。

可见,这首《牡丹之歌》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试探究歌词中写到的牡丹与课文中所写的牡丹有何不同。

十二核舟记魏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虞初新志》)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2)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3)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4)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神情与苏黄不属

3、文中哪些语句说明苏轼与黄鲁直的关系很好?

4、通过对文中三个人物的描写,你觉得佛印与苏、黄有何不同之处?

5、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

十三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盗窃乱贼而不作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试举例说明。

5、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

简单地描述一下。

50字左右。

十四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江水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隐天蔽日___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3)素湍绿潭____________(4)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文章在总写了三峡全景后,又按季节分类来写。

通常人们都是按季节的一般顺序即春夏秋冬这样的顺序来写,可是本文却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而是首先写夏季,再合写春冬,最后写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为什么把春冬二季合为一体来写?

4、文章以准确精炼的文字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地理形势和景色特点,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文章采用了多种表现方法。

请你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正面描写:

(2)侧面烘托:

(3)生动写实:

(4)形象夸张:

5、如果把“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虽然简洁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会很深刻,请你用描写的方法把这句话进行深加工,并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收获。

十五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1、解释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__________

(2)四时俱备____________(3)晓雾将歇__________(4)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文中哪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判断对错。

(1)本文是谢中书给陶弘景写的一封书信。

()

(2)文章以感慨开端,又以感慨收束,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也表达了希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

()(3)文章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感。

()5、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象,70字左右。

 

十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1、翻译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用课文原句或词语填空。

表明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表明寻找张怀民原因的是___________,能概括作者夜游感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B.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3、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对文章的分析,说的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漏出作者再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有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仙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5.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七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武林旧事》)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既而儿醒倏尔黄烟四起C.卿今者才略,非复吾下阿蒙人物略不相睹D.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2、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观赏浙江潮的最佳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

潮起于海面,我们所看到的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潮越来越近时,我们看到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前三段写出作者观潮所见的三幅壮丽图景,请概括出三幅画的内容。

5、如果你是观潮中的一员,你能细致描写一下观众们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