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896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docx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3

第一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理解个位、十位上的同一个数字表示不同的大小,能借助2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类推出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3、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简单的应用,知道爱惜人民币,合理用钱和节约用钱。

4、初步感受100以内的数和人民币的换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某些简单问题。

5、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中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和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个位和十位的位置值。

教学难点:

元角分的换算。

课前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人民币样本等。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2课时

写数、读数2课时

数的顺序、大小比较2课时

实践活动:

了解生活中的数2课时

认识人民币2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三)教科书说明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20以内的数概念及学习方法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

同时,100以内数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乃至整个四则运算的必要前提,也是多位数认识的认知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本单元内容由数数、数的组成,写数、读数,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实践活动:

了解生活中的数,认识人民币5部分组成。

在这5部分内容中,数数是基础,教科书通过“一根一根地数”和“十根十根地数”这两种不同的数小棒的方式,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形成“10个十是一百”的印象。

这个印象的形成,解决了数的组成中建立数位概念的关键性一步。

因此,从数数到数的组成,实际上是由数概念形成的操作性外显行为到内隐的心智活动的转化。

通过这种转化帮助学生建立“个、十、百”的计数单位,再由这些计数单位建立“个位、十位、百位”的数位概念。

在学生建立了数位概念以后,教科书马上将数位概念作用于数的写和读,一是指导学生按数位顺序进行读写,二是在数的读写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位概念的认识。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分别从序数和基数这两个角度来认识100以内的数,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

由于数序是比较大小的基础,所以要先认识数序再比较大小,通过数序的建立,让学生从“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认识中,促进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理解。

然后教科书通过多种比较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理解,并从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科书在学生基本完成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后,还紧接着安排了人民币的认识。

这是因为人民币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和自然数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一致的。

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再认识人民币就比较容易,同时通过人民币的认识还能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也就是说,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人民币的认识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同时通过人民币的认识,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掌握水平。

所以把人民币的认识安排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学习了人民币以后,学生就能将所学的100以内的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人民币的使用体会100以内的数的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培养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的态度和情感。

所以人民币认识的学习,实质上就是把100以内的数概念运用于生活实际,缩短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材分析

    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要遵循“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认知过程。

教学中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通过操作和深入观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其理解。

把以学具使用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活动和以教具演示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获得100以内数概念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在摆一摆、捆一捆、数一数等具体操作活动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在数数时,通过引导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和一捆一捆地数两种数数方式,让学生边数边抽象出计数单位“一”和“十”;在读写数的过程中,结合小棒的使用理解十位上的3与个位上的3表示不同数值的道理;在比较大小中,通过对直尺图的观察,掌握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在人民币的认识中,通过人民币的交换活动,加深对人民币币值和人民币相邻单位间十进关系的理解。

但在进行操作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数数、数的组成(第1~6页)

 这部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3个例题,课堂活动以及练习一。

单元主题图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时,建议结合学校的实际用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从88层的高楼、宽32米的公路、时速为80千米的轻轨列车、昆明到重庆要飞行45分等生活实例中,感受学习20以内的数不够用了,需要学习更大的数,由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投入到本单元的学习中去。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100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后,教师还可以问学生:

“1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

”“你在哪些地方感到20以内的数不够用了?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数是学生借助数小棒的活动感知100以内的数,是作为本单元的基础内容,主要通过2个例题来实现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初步感知。

例1是通过一根一根地数和十根十根地数小棒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直观表象,为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做必要的准备。

在一根一根地数小棒这个环节中,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将20以内数的认识时数小棒的方法运用到这个环节中来,重点突出“20以后怎样数”、数翻坎数(三十九、四十九后面的数)、“九十九后面是一百”这样几个关键的数数内容。

数翻坎数是学生数数的一个难点,教科书采用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例1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数一数。

先每人数十几根小棒,再把2人的小棒合起来数,再把3人的小棒合起来数……让学生感受到数的扩展过程。

并且数数和讨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行解答一些数数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数完小棒后,教师再问学生书上提到的问题(指对话框中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

如果这时学生还有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探讨,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

数数时可以照书上的编排先一根一根地数,再十根十根地数;也可以两种数法同时出现,让学生先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数,再比较两种数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但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从两种数法的动作表象中,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计数单位“一”和“十”。

例2是在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这种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的组成,让学生理解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这个教学环节把学生数小棒时的表象——1捆小棒,抽象为计数单位——十,这是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质的飞跃。

教科书通过先数一数再说数的组成的编排方式,让学生体验数的组成方式的抽象过程。

教科书采用了图片感知,对照直观图进行分析,然后把多项分析结果进行抽取和舍弃,归纳出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十几的100以内数的组成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数的组成不是通过一个例题就能完成的,而要在后面的读写数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强化和巩固。

所以例2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只是结合具体的图作直观的认识,不要作过高的要求。

因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所以教科书中用的是“二十八”而不是“28”,也就是这个内容只要求学生看着汉字说一说,而不要求学生进行阿拉伯数字的读写。

教学数的组成时,要注意借助“10根10根地数”的动作表象,把“10根10根地数”转化成“你数了多少个十”。

随着问题的转化,把学生的关注点转化到“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上面来,以完成计数单位的抽象。

例3是把前面所学的知识作用于生活实际,体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科书通过一些商品10个装1盒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也有一十一十地数和一个一个地数的不同数数方式。

这些方式的应用也是为了又快又对地数数,这样用生活中的内容来进一步教学数的组成,能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因此例3既是对前面所学数的组成的强化巩固,更是缩短数学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知道计数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与情感。

教学例3时,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商品每盒中的数量都是10”,让学生明白以10为单位的包装能又快又对地数出商品的数量,从中体会计数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还可以通过2支钢笔和2盒钢笔的比较,强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课堂活动安排了3个活动。

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手、脑、口结合,理解所学知识。

第1个活动是数小棒,通过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和一根一根地数的操作外显行为,加深学生对不同计数单位的理解,这个课堂活动显然是配合例1安排的,在例1后组织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2个活动是数小字本的页数,考虑到小字本的页数一般都不超过100页,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小字本,通过这样的现实活动更能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小字本只是提供一个教学示范,教学中还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数数,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结合例3进行比较好。

第3个活动是报数游戏,这个活动在强化100以内的数要领的同时,更强调活动的兴趣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可以在这个活动中全员参与,并且集玩与学为一起,很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这个活动既有强化所学知识的目的,也能从中落实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

当然这个活动也体现了一些基本的策略,通过学生对这个数数策略的思考,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所以这个活动同时体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求,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在进行游戏活动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然后进行分组,分组后可以让其中的一个组先作示范,通过示范让全班学生都切实掌握游戏规则,然后再按规则进行游戏。

练习一安排了5道题。

其中第1、3、4题都是强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但是所用的方式不一样。

第1题是用操作(圈泡泡)的方式来理解计数单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没有圈时能不能一眼看出有多少个泡泡,圈了后又能不能一眼看出有多少个泡泡。

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几个十几个一计数的优越性。

第3题是用边数、边说、边填写的方式,让学生手、脑、口并用理解数的组成。

要告诉学生这里的1捆小棒就是1个十,并且今后看见这样的1捆小棒也看做1个十。

强调这样的约定俗成,让1捆小棒与1个十建立联系,能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第4题则是第1题和第3题的综合。

教科书用3道题来练习数的组成,可以看出对数的组成的重视。

第2题是数翻坎数,这是学生很容易数错的地方,对于数翻坎数要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先拿

出3捆零9根小棒,再添加1根小棒,并把添加后的10根小棒捆起来,用这样的操作活动,深化学生对39+1=40的理解,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第5题是一个小调查,通过这个调查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调查中获得价

值体验,在用价值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除了调查题中的内容外,还可以根据本校(班)的一些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调查内容。

 

写数、读数(第7~12页)

 本节内容包括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计数单位“一”与“十”,初步了解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中例1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类推100以内数的写法;例2则推广这种写法,并与100以内数的读法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科书安排例1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用小棒图作为认知的最基本的方式,再过渡到算珠图,最后抽象出数的写法,用小棒、算珠、数位和写数的对应安排完成从“直观——半抽象——抽象”的认知过程。

在这里,从小棒表示数到用算珠表示数,是学生抽象数概念重要的一步,因为小棒直观形象,1捆小棒和1根小棒,从外观上看起来就不一样,学生很容易从小棒的多少中分清“1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含义。

但是反映到计数器上,“1个十”和“1个一”都用同样大的一颗算珠表示,只是算珠的位置不同,由此学生开始关注位置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对照小棒图理解同一算珠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大小,初步建立位置值的概念。

位置值概念的建立,是学生认数的一个飞跃,因此对算珠图的理解,是抽象数概念的关键。

同样是算珠,左边的2颗算珠代表了2捆小棒,而右面的3颗算珠只能表示3根小棒。

算珠的这种位置值为学生认识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认识十位和个位的位置值,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所以算珠图作为承上启下的半直观学具,在学生抽象数概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算珠图下面借助位置值的影响抽象出数位的概念,在数位的指导下,才抽象出“23”这个数。

教科书编排的逻辑顺序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的认知过程的有机结合。

例1的另一个特点是借助学生学过的20以内的数的写法来探讨100以内数的写法,先引导学生积极回想13的写法,帮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基础,再考虑23怎么写,让学生把原有的写数方法类推到100以内数的写数中来,这种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编排方法,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教学例1时,要引导学生回忆20以内数的写法,如十二怎么写?

十七呢?

十九呢?

为学生写100以内的数作必要的铺垫。

还要引导学生对小棒图、算珠图和数位表进行对应的观察比较,通过对比让学生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重点讨论“左边这颗算珠表示什么?

右边这颗算珠表示什么?

”让学生初步掌握“十位上是几个算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个算珠表示几个一”,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十位”和“个位”的数位概念。

然后要注意用“13”的算珠图和“23”的算珠图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这两个数的写法在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13”的写法类推出“23”的写法来。

在写出23后,反过来引导学生思考,23中的“2”表示什么?

“3”又表示什么?

加深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

   例2和例1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去掉了小棒图,也就是提醒老师在这个例题的教学中,要脱离具体的学具,依靠学生已获取的表象逐步抽象出数的读写方法。

在这个例题的学习中,教科书有意识安排了34与43这两个数的读写,通过这两个数字相同而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一样这样一个事实,让学生感受位置值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

教科书在第3个数的读写中出现个位上一个也没有的数,这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很容易把50写成5,教科书在编排时在醒目的位置突出计数器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实质上就是在强调“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要用0占位”这个重要的写数规则。

100的读写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难点,所以教科书作为一个专门的内容来安排,但有前面的50作铺垫,学生也能类推出100的读写法来。

100的读写中要认识一个新的数位——百位。

教科书通过前面学生掌握的计数单位“百”和小男孩的对话框,让学生理解百位是右起第3位,并且通过这个对话框使学生对数位的认识逐步系统化。

例2教学完后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框小结出读写数的基本方法,虽然它不是一个完整的读写法则,却体现了100以内数乃至整数读写的基本方法。

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这一规则的建立,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读写水平。

教科书对学生的读数只是要求口头读出来就行了,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如不要求把“43”的读法用“四十三”写出来,教学时要注意领会教科书这一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编排目的,不要任意拔高要求。

教学例2时可以放手让学生交流讨论,用例1获得的读写方法推动例2的学习。

这样学生能从中感悟到读写方法的普遍适用性,自觉地运用其读写方法来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例2时还要加强比较,如用34与43进行比较,用50的写法和100的写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数的组成规律,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读写法的掌握水平。

在学生学习了一些数的读写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小结出读写数的基本方法。

然后将此方法运用到具体数的读写中去,最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读写,如读写出全校每个班的人数,先数、再写出校园中树的棵数等,用这种联系实际读写数的方法,提高学生读写数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课堂活动安排的是“你读我写”,这个内容的活动性强,也便于在课堂上实施,两个同桌的学生就可以实施这个活动,而且这个活动的效率高,在短时间内能读写较多的数。

这个活动的名字叫你读我写,实际上包括了你读我写和你写我读两个内容。

在课堂活动中,可以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读写数的练习。

例如请一个学生读数,而其他同学写数;开展小组竞赛,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读写的100以内的数多;一人写数、一人读数或一人说数的组成,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掌握所学知识。

练习二安排了11道题。

如教学例1后要求学生完成第4题,教学例2后指导学生完成第1,2,3,5题,练习中不但要求学生说出答案,还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

练习中还要把看图、说数的组成、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手、脑、口并用掌握数的组成。

其中第1,2,5题是读数的题目,在形式上表现为看数读数和判断正误两种;

第4题是写数,又包括看小棒图写数和看算珠图写数两种,通过这样一些练习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教科书第3,6,7,8,9题都是练习数的组成,教科书安排这么多的练习题来练习数的组成,是因为数的组成在数概念中非常重要,它不但直接影响到数概念的建构质量,还影响到计算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虽然这4道题都是练习数的组成,但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第3题是通过操作和思考相结合理解数的组成,第6题强调数与数的组成的联系,第7,8题都是看图说数的组成,但第8题呈现了数的组成的表达方式23203,学生可以通过它体会20+3=23的道理,所以这里的数的组成的表达方式孕伏了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算理,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教师要注意教科书在这方面的编排意图。

第9题是用填空的方式练习数的组成,和前面的看图说数的组成相比,明显提高了要求,这样把数的组成从直观图中抽象出来,提高学生对数的组成的掌握水平。

第10题是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位置值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用找十位和个位上相同数字的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的一些规律,可以用小棒来帮助学生讨论,比如用3捆零3根小棒让学生理解哪些小棒表示3个十,哪些小棒表示3个一,这样用操作和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数概念的掌握水平。

第11题体现了读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的顺序、大小比较(第13~19页)

 本节内容包括3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及练习三。

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从数的排列顺序上比较。

因为自然数从小到大排列,有“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排列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个排列规律,再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就容易多了。

遵循知识的这种逻辑发展顺序,教科书采用了先认识数的排列顺序,再比较数的大小的编排方式。

数的排列顺序在前面数数的学习中,学生借助数数的活动已经对数的顺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例1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要求学生直接用数数的方法,在方格中填数。

通过填数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然后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将“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数的排列规律揭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对数的顺序的本质认识。

这里的“前”和“后”是按写数时的先后顺序来判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

此外,教科书还充分利用数的顺序表培养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获得“96比98小一些,42比98小得多”等对数的大小比较的直观感受,还通过“我还发现……”的话语把这种交流引向深入,在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让学生发现一些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例1时,可以先做一些数数的准备,如从28数到52,从76数到93,在此基础上用竞赛的方式要求学生按数的顺序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填好空格里的数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时,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学生还可以从中发现很多规律。

例如左起第1竖列每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都是1,后一横排上的数都比前一横排上对应的数大10等,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当然,也不要求每一个规律都说到,学生能发现多少算多少,但有些重要的规律,如“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发现,并且要掌握好这个规律,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2由“哪个班的学生多一些”这个问题引入讨论,这个问题联系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书在下面出示了两种比较方法,其共同点都是进行了直观比较。

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让学生从中掌握比较方法。

这两种方法不同的是,小棒是从数量的多少来比较大小的,因为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1比38大。

而“在直尺上比”是从数序的角度比较,直接把数的排列顺序的有关知识——“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用于数的大小比较。

这两种比较方法都是生活中常用的。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一些新的比较方法。

例2比较十位上数字不相同的数,这样的数从十位上就可以比较出大小,从而可以归纳出“十位上不同的两位数比大小,十位上大的那个数比较大”的比较方法。

例2和例3的教学不要处理在同一个层面上,重点要放在例2的教学上。

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到数的大小比较在生活中运用得相当普遍。

如比较1班和2班人数、比较爸爸妈妈的年龄等,并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比较。

比较时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很多,每个学生只要掌握一二种就行了。

然后可以让学生看一看例题,看书上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提高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水平。

在此基础上,例3呈现十位上的数字同样大的两个两位数,让学生在直观图的帮助下,理解“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的比较方法。

然后在综合例2和例3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具体方法是“先比十位,十位上的数同样大,再比个位”,使学生对数的大小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着由易到难的编排原则,例3中第1个小题采用了摆方块,第2个小题采用算珠图,这是由于算珠比方块抽象的缘故,教科书的这种由易到难的编排,教学时要注意领会和把握。

教学例3时,可以让学生将例2的比较方法直接作用于例3的比较,也可以照书上的方法用小正方体和计数器进行比较。

但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十位上的数不同时怎样比较,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又怎样比较,帮助学生从中归纳总结出带规律性的比较方法。

课堂活动安排了1个猜数游戏。

用游戏的形式来设计课堂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书突出一个“猜”字,用逐步缩小范围的方式逐步逼近所猜的谜底。

活动中用“小一些”和“大一些”等词语不断地缩小学生猜数范围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是按数的顺序进行猜测的,同时数的大小的知识也在起作用,从中感受所学知识在这个游戏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发展学生的数感。

另外,“这个数可能是……”的语言渗透了可能性方面的知识。

所以这个课堂活动的综合性比较强,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课堂活动要先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

想好一个数后用逐步缩小范围的方式让学生猜数,然后要求两个学生为全班学生作一个示范,在学生对游戏规则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活动。

练习三安排了9道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