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0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学史名词解释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纪传体:

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

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

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

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

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正史:

所谓正史就是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是指由封建统治机构专门总结各朝各代治乱兴衰的、并经过皇帝批准的、以本纪和列传等人物传记为中心的 

纪传体史书。

典制体:

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

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会要体:

会要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

它按朝代汇集史事和典章制度,故称“会要”。

明清两代的此类史著也称“会典”。

这种体裁创始于唐人苏冕的《会要》,完善于宋人王溥的《唐会要》是今天所见最早的会要,使会要体趋于完善。

会要都是依朝代汇集史料的,内容多为典章制度,也有载有史事的。

各会要分类有门和目两级,一般有十几门,目则三五百不等。

它兼有工具书和资料汇编的功能,可供查检,可供通览,是一种独特的史书。

纲目体:

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

创始于宋朱熹的《通鉴纲目》。

此体以大字提要称纲,小字叙事为目,每事有一提纲,颇便查阅。

学案体:

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

始创于明末清初。

黄宗羲、全祖望等撰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即为学案体代表作。

学案体史书实为学术思想史专著,也是继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等主要史书体裁之后出现的又一新的史书体裁。

其体例为:

每学案前先设一表,备举师友弟子,标明学派渊源及传授系统。

每一案主均立小传,叙其生平概况及学术宗旨。

对案主学术论著,均一一注明出处,材料采选颇为广泛,为深入研讨其学术思想提供方便。

案主小传后,另有附录,载其遗闻轶事。

亦附时人及后学之评论,备录其短长得失,以供后学自行判断。

为后学研究断代或历代学术思想史及沿革,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谈迁:

原名以训,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

他耗时三十余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撰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国榷》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所依据的是历朝实录、邸报和私人著述。

谈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明实录》的曲笔讳饰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其中对万历以后及后金史实的记载,多为他书所无。

《弇山堂别集》:

明代王世贞所著,它不是一部文集,而是一部历史著作。

全书100卷,是其编撰纪传体史书的素材,分“述”、“考”、“表”三大类。

“述”记载明朝有关重大事件;

“考”主要记载明代典章制度;

“表”大约相当于纪传史中的“表”。

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集。

《日知录》: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

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撰。

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

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朝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将200多个学者分成19个学案。

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它的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该派的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叙一生经历,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

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著。

《读通鉴论》:

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三十卷。

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

作此书之目的是从史书中寻找“经世之大略”。

他所选择的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大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

比如鉴于明末党争误国,因此书中涉及前代党争,都反复予以贬斥。

(25)《廿二史考异》:

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钱大昕所著。

主要内容包括:

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

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

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

④补阙及训释。

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等。

《十七史商榷》:

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王鸣盛所著。

十七史,包括《史记》以下十三种史著,加上《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实共19部。

(1)文字校勘。

(2)典制考证:

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

(3)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

(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廿二史札记》:

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赵翼所著。

名为廿二史,实考论24史,只是当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被清官方批准为正史。

内容包括:

(1)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

(2)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

(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评论的重点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

他的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

《廿二史考异》:

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钱大晰所著。

共100卷。

“考异”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

他对所涉及的史籍及其注释进行了去全面详细的文字校勘,使许多矛盾地方进行了疏通辨析,为后世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正式本书价值所在。

章学诚:

字实斋,浙江绍兴人。

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

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

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

一生穷困潦倒。

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

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

考据学:

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

他们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考其真伪,正其讹误,辨其音读字义,校勘异同。

治学严谨,不尚空谈,重视证据,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

实录:

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

最早见于南朝梁。

是“国史”的长编 

,史料价值极高。

史学史:

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阐明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批判地总结史学遗产(包括史学传统),为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成果和借鉴。

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包括:

史家或史书所反映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历史文献的积累和发展,历史编纂和历史文学的发展,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修史工作和修史制度的发展等。

《尚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文书聚集而成的档案汇编。

《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为主的历史记载,尤其以西周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此外也含有部分对往古历史的追述。

今本传世的《尚书》由三部分不同时期形成的材料构成:

古文、今文、和伪古文,一般认为今文28篇较为可靠。

《春秋》:

孔子所修《春秋》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著作。

以鲁国国史的记事为中心,并且参考诸侯国国史中的史事而修撰《春秋》。

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记事242年的史事。

《春秋》一书所记述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主要为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还涉及自然现象。

《春秋》为后人从长时段里了解不同地区历史的发展大势。

《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

《春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

《春秋》体现在孔子用“春秋笔法”来贯穿他的政治主张,。

《春秋》对其后的中国史学的影响是巨大。

《左传》:

《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学著作,也被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传”。

《左传》相传作者是左丘明。

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历史记事上限是鲁隐公元年、下限是鲁悼公十四年,共记述255年史事。

《左传》丰富了史书的编纂形式。

《左传》的记人叙事已经初步具备“传记体”“纪事本末体”的要素。

还开创了“史评”“史论”的先河。

《左传》详实了春秋时期民族间的彼此交往和民族间的融合进程。

从中大致可了解当时时局的分布和变动,以及彼此相互间的军事冲突、政治交往、经济文化联系、通婚状况。

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左传》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成就就是巨大的,地位重要,对后市的影响深远,因此,梁启超曾评价它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其父司马谈在西汉时曾任太史令。

对司马迁影响深远。

承父业,立志修史。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后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

《史记》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功绩。

《史记》:

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所著,原称《太史公记》。

《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班固:

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

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

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班固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汉书》。

因私修史书,被告发下狱,出狱后被明帝任为兰台令史。

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

至汉章帝建初七年成《汉书》。

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支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

后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因此受到牵连,被人陷害入狱,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

苏武传》、《幽通赋》等。

《汉书》:

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

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三国志》:

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

这是二十四史中比较详细的记录了三国历史的史书。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陈寿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虽为断代史,但并未拘泥于断限,完整记述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从统一到分裂到再统一的过程,如实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有腔调了祖国历史仍然统一的记事方式。

《三国志》中对三国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影响的人和事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有贡献的人都进行了记载,对少数民族与周边邻国的历史也有记载。

《三国志》最大的不足是叙事过略,但是陈寿择史较为严谨,基本上做到实事求是。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范晔: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以谋反罪被杀害,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

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

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

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

《后汉书》:

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近2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等情况。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

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成为此书的一大特色《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

《后汉书》以“正一代得失”为宗旨。

范晔的思想以封建正统观念和士族意识为主,却也不乏“异端”色彩。

史馆:

官署名。

北齐始置,以宰相兼领,称监修国史。

唐太宗以史馆为衬衫兼领职务之一,置史馆修撰、直馆等官,掌修国史,后为定帽。

明以修史之职并归翰林院。

清置国史馆撰述国史,另于每帝死亡,新君继位后置实录馆编修前帝政令,事毕即省。

唐太宗在禁内置史馆,隶门下省,以后史官制度逐步完善。

737年,改史馆隶中书省,史馆成为撰修国史的专门机构。

唐代的史馆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史馆设修撰、直馆。

史馆具有一套完备的搜集史料的制度。

《史通》:

是系统总结我国古代史学编撰体例的第一部专著。

《史通》从史书的编撰体例入手,根据史体的形式和源流学派,归纳出六种史书体裁,留之际称之为“六家”即记言本的《尚书》家、编年体雏形的《春秋》家、编年体的《左传》家、分国体的《国语》家、纪传体通史的《史记》家、纪传体断代史的《汉书》家。

随时代的发展,“六家”逐渐归于“二体”,编年体和纪传体。

明确而系统的确定了纪传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史通》作为对唐代以来中国史学全面、系统的第一次总结,《史通》的主要内容:

其一,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

 其二,关于历史编纂学。

其三,关于历史文献学。

《《史通》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刘知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史通》中有维护封建名教,诬蔑农民起义等论述,这说明刘氏也没有超出封建史家的立场和观点。

刘知几:

字子玄,彭城人。

武则天长安二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

杜佑:

唐中叶宰相,史学家。

字君卿。

京兆万年人。

早年以荫入仕,由地方僚佐升至封疆大吏。

杜佑生活的年代,唐朝由盛转衰。

他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的巨变。

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乱的方略,从代宗元年开始,将与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密切相关的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的过程,探讨利弊得失,以历史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的要义,被朱熹称为“非古是今”之书,今已亡佚。

《通典》:

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值得称颂的历史学著作之一,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司马光: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字君实。

曾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累官至尚书左补射兼门下侍郎。

因死后朝廷谥文正曾太师温国公,故世人又称其为“司马温公”。

司马光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纪闻》。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他曾说:

“先王之法,不可变也”;

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

与宰相王安石是政敌。

郑樵:

字渔仲,兴化郡莆田人,别号西溪遗民,学者称夹漈先生。

自幼好学,立志“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为羽翼。

”在漈(ji)山读书注重在实际观察中获取知识,由此写出大量著作。

郑樵在旧稿的基础上,删繁从简,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通志》一书。

郑樵一生著述颇丰,流传至今的有《通志》《尔雅注》《夹漈遗稿》《诗辩妄》等书,而《通志》是其代表作。

郑樵坚持“会通”的思想。

最反对天人感应,主张实学,提倡成“一家之言”。

《通志》:

宋朝郑樵著,是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

其体例学习《史记》而略有变化。

其书起于三皇,下到隋朝。

纪传部分主要是汇集宋代以前的诸史旧文而成。

同时,也做了一些加工整理工作。

史家、裁记剪裁前史而来,由于前史具存,后人对这一部分不甚看重。

谱分为两种,春秋以前因年代难以稽考而撰“世谱”,春秋以后开始按年代记录而称“年谱”,具有一定的创新,但十分简略。

后人普遍认为《通志》的精华在于“二十略”,这也是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并别为“三通”的原因。

“二十略”也是作者自鸣得意之作,认为“总天下之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也”

袁枢:

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人。

33岁进士及第,由温州判官,历严州教授,国史院编修,右文殿修撰至江陵府等职。

袁枢作史官时,秉承书法不隐的优良传统,颇受后人好评。

他在国史院编修神、哲、徽、钦四朝国史时,负责编修列传。

袁枢有感于编年体割裂的事件的完整性,始创纪事本末新体。

撰写《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该书的写作方法是:

把《资治通鉴》中的文字,以事为中心,每事定一专题,将分散的材料抄录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共分239个专题,从“三家分晋”开始,至“周世宗正淮南”止。

成书42卷。

《通鉴纪事本末》成书后,很快收到重视。

《通鉴纪事本末》的主要成就:

在于创立了以事件为中心的编撰体裁。

该书秉承了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宗旨,所选事件,多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求为朝廷治理天下提供借鉴。

《通鉴纪事本末》同时也有缺陷。

首先:

取材完全来源于《资治通鉴》并有大量删减,史料价值不大。

其次:

以事件为主安排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的事件之间的联系,使读者看不出历史发展的趋势。

该书把复杂的治乱兴亡史简化为故事,令人爱读,便于记忆。

马端临

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

字贵与,饶州乐平人。

早年学朱子学。

马端临曾协助其父编写《读史旬编》,深受家学影响。

宋亡后,隐居不仕。

潜心著述,大约用20年时间,完成了《文献通考》。

马端临与郑樵一样主张“会通”。

他所指的“会通”包括“理乱兴衰”和“典章经制”两个方面。

马端临是古代进步的史学家之一,他发展了杜佑所创立的新史书体裁,即以事类为中心叙述历史发展的典志体,又推进了郑樵所倡导的会通之义。

《文献通考》:

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

《永乐大典》

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我国先秦至明初的各种典籍8000余种。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等编修,历史5年,于永乐5年定稿,前后参加者3000余人。

《永乐大典》收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戏剧、农艺等明代以前各类著作。

全书22877卷。

《永乐大典》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永乐大典》成书后,只抄有正本一部,嘉靖、隆庆间重抄副本一部,原稿存放于南京文渊阁,明代中期毁于火灾。

副本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遭到浩劫,现存世只有810卷,散落世界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