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7106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考试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会举例:

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太阳系图: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最大)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

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

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

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5、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

1个恒星日

6、

(1)昼夜更替

-1-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

1个太阳日(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

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7、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

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8、

(1)公转方向:

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

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

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

——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

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

——全年昼夜平分

-2-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图2

(1)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2)自转和公转方向

(3)日期及节气

(4)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5)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6)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3-

 

(7)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8)公转速度的变化

(9)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

(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

(从A到C)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

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

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4-

第二单元大气

一、考试(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5-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

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热力环流分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

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

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

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

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

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

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

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

季风的共性特点:

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6-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三种季风气候:

(见以上分析)

 

气压:

高低压

气流:

气旋和反气旋

-7-

(3)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

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

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

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1)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

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湿润

(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

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8-

(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二、例题分析(见《会考说明》的附录一、二、三中的相关题目)

-9-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

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

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洋板块挤压形成

3、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10-

变质变质冷凝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11-

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

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5、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12-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2)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

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

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

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6、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

风浪、海啸等

潮汐:

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

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7、

(1)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

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

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2)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13-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

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

秘鲁渔场

D航海

8、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9、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

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3)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14-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无机物有机物;太阳能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

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动物

环境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

界联系起来。

(2)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3)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形成过程:

风化低等生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15-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

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选择性吸收光合作用

微生物

矿物养分植物有机质土壤肥力腐殖质

(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陆地自然资源

 

-16-

(1)气象灾害

 

(2)地质灾害

-17-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地理环境四大循环:

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自然带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

(1)的规律近似

-18-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

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

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19-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4、

(1)经济方面:

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社会方面:

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3)环境:

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20-

5、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

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

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

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国防的需要:

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

化工厂

气污:

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

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

投入-产出联系

如:

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21-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如:

天津新技术开发区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22-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

(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

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2、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

(1)地形: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

(2)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3)河流:

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

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上海、广州——河口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

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

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

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

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2)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23-

 

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运河城市:

扬州、济宁

(3)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

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军事

(5)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

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3、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城市用地规模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