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五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7184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心理学第五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五章.docx

《心理学第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五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第五章.docx

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学第五章

普通心理学张积家编著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第五章2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五章3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概述第二节睡眠与梦第三节催眠第四节注意第五节注意的生理机制第六节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五章4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本章要点意识的概念与性质意识的不同状态注意的概念和性质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五章5第一节意识概述第五章6第一节意识概述意识的概念意识的特性和局限无意识现象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第五章7意识的概念什么是意识?

学者们对意识的看法并不一致。

认知的观点:

意识是一种把信息存入长时记忆并从长时记忆中读出的机制。

脑生理学的角度:

意识是大脑皮层活动的连续变化。

另一种观点:

意识是一种从神经系统的活动中突现出来的整体功能。

第五章8意识的概念意识的类型克拉茨基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在线意识,个体当时当地的体验。

(2)认识性意识,指人能够回忆的内容。

((3)个人的记忆模式,它是对人类认知的性质和工作方式以及自己的与记忆有关的各种能力的看法。

第五章9意识的概念意识的类型法伯与丘奇兰德也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觉知。

某人觉察到了某事。

(2)高级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第五章10意识的概念意识的类型特尔文也将意识分为三类:

(1)非理智的意识;

(2)理智的意识;(3)自我意识。

约翰斯通提出意识突现说,认为意识是大脑活动突现的属性,是在性质上全新的现象。

巴尔斯提出了一种关于意识的最新解释--统统一场说,又称剧院模型。

第五章11意识的特性和局限意识的特性和局限意识具有能动性。

人的所闻所见不局限于外界的刺激。

意识具有局限性。

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觉知并不是世界的镜像。

第五章1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动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动机就是构成无意识(潜意识)的那些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现代心理学将那些个体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的是相反的动机的现象称为无意识动机。

第五章13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知觉无意识知觉又称阈下知觉。

无意识启动实验也证明无意识知觉的存在。

无意识知觉和意识知觉的区别表现在:

情绪反应;主导编码;指导语的影响。

第五章14无意识现象无意识行为人的一些本能行为和自动化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比如:

人在危险情境下,手脚发抖。

第五章15无意识现象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对于脑损伤者而言,虽然意识的知识受到了深度破坏,却能够获得无意识的知识。

典型例子:

盲视。

第五章16无意识现象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马塞尔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包容关系和层级关系三种类型。

心理语言学家发现,人可以在一两秒内把听到的句子转化为抽象代码,舍弃特定的词句。

杨治良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钢筋水泥模型。

第五章17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人的生理变化存在节律性。

生物节律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生物钟,它随时监控着时间的进程。

理解意识状态应该联系人体的生物节律。

第五章18第二节睡眠与梦第五章19第二节睡眠与梦睡眠梦第五章20睡眠睡眠及其特征普遍性人和动物都需要睡眠。

必要性对睡眠的功能,有两个不同的解释:

恢复论认为,睡眠具有恢复精力,消除疲劳的功能。

演化论认为,各种动物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睡眠方式,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第五章21睡眠睡眠过程第五章22睡眠失眠与睡眠剥夺失眠个人无法自主的控制自己的睡眠,叫失眠。

失眠分为不同的种类:

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窒息性失眠第五章23睡眠失眠与睡眠剥夺睡眠剥夺睡眠剥夺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丢失状态,并引起情绪、记忆、免疫功能的改变。

第五章24梦梦的概念和事实梦是在睡眠某一阶段中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意向活动。

梦的事实:

(1)所有人都做梦。

(2)在一个晚上,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90分钟,梦境的持续约为10分钟。

一夜大约做4-6个梦。

第五章25梦梦的概念和事实梦的事实:

(3)每晚那么多梦,醒来后只记得少数。

解释有三种:

梦境之间相互干扰发生了遗忘;梦境多不愉快,当事人不愿回忆;梦属于短时记忆内容,不加复述就会遗忘。

(4)身体之外的事能够成为梦的一部分。

第五章26梦梦的概念和事实梦的事实:

(5)梦与人的需要和愿望有一定关系。

(6)梦的特征主要有:

不协调;不确定;不连续;④缺乏批判性。

(7)剥夺梦将导致梦更经常的发生。

第五章27梦的理论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第五章28梦的理论实验心理学的观点连续性假说,认为梦是日间生活的继续。

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认为梦的本质是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功能说,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和巩固。

第五章29梦的诱发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梦可以由外在环境刺激而产生。

生理病理因素。

一定的生理病理刺激可以引起睡眠者做梦。

人格因素。

心理压力大、自卑感重的人,容易做被人追赶的梦。

第五章30梦的功能维持。

梦有益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

调适。

梦可以使个体压抑的能量得到释放。

激发。

梦的内容与想象力关系密切。

暗示。

梦具有自我暗示和期待的作用。

第五章31第三节催眠第五章32第三节催眠催眠现象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催眠感受性和催眠过程催眠理论第五章33催眠现象催眠是既与清醒有异,又与睡眠不同,是一种貌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

第五章34催眠现象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的情境下由睡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

催眠师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

维也纳医生麦斯麦用催眠术治疗癔症病人。

通磁第五章35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希尔加德提出,人在催眠状态下会出现的心理特征:

主动性反应降低注意窄化旧记忆还原错觉与幻觉暗示接受性增高角色扮演催眠中经验失忆第五章36催眠感受性和催眠过程容易被催眠的人的特征:

(1)平时喜欢沉思幻想,经常做生动的白日梦。

(2)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情境,不容易为外界刺激所分心。

(3)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4)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希望从催眠中获得新鲜的意识经验。

(5)有过意识分离经验。

第五章37催眠理论催眠的生理学解释:

布雷德的视神经疲劳说麦独孤的脑部缺血说第五章38催眠理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不断接受刺激而形成阳性条件反射(兴奋)和阴性条件反射(抑制)。

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先通过暗示诱导引导大脑皮层的广泛抑制,而后使催眠者在有意编制的暗示语影响下,诱导大脑皮质建立特定兴奋点,从而使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

第五章39催眠理论角色扮演说:

斯班诺斯认为,催眠产生于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诱导下高度合作的扮演另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色--被催眠的角色。

第五章40催眠理论意识分离说:

希尔加德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的活动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其性质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其性质是真实的,他成为掩蔽观察者。

第五章41第四节注意第五章42第四节注意什么是注意注意与意识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的种类第五章43注意注意是什么?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有两个特性:

指向性集中性第五章44注意与意识注意不等于意识。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是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又与意识密不可分。

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是意识状态的连续体。

第五章45注意与意识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得到意识的控制。

第五章46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整合功能调节功能第五章47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生理变化无关动作的停止第五章48注意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注意进行不同的分类。

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外源性注意和内源性注意第五章49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外部注意:

这是指向外部事物的注意,也称为环境注意。

内部注意:

这是指向个体的思想、情感和体验的注意,也称为自我注意。

第五章50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不随意注意:

这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标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人的主体因素。

第五章51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标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

对活动目的的认识对事物的间接兴趣智力活动的组织和积极性知识经验意志品质第五章52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时呈现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忽略其他刺激。

选择性是注意的最重要特征。

第五章53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不随意注意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特征,又具有随意注意的与目的、任务相联系的特征。

第五章54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它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又叫注意稳定性。

第五章55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持续性注意并非意味着注意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平上。

即使在短暂的时间内,注意也有起伏,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动摇。

与持续性注意相反的是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

第五章56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分配性注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

分配性注意受到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否相似、活动本身的难度以及个人的技能水平的影响。

第五章57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外源性注意是由于外部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

内源性注意是指观察者根据行为目的或意图来分配注意。

第五章58第五节注意的生理机制第五章59第五节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第五章60第六节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五章61第六节注意的认知理论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第五章62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主要依据是双耳分听实验。

第五章63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衰减模型第五章64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后期选择模型第五章65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和黑海因兹提出了一个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在不同的阶段都可能发生,这就是多阶段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要求,既可以发生在信息加工早期,也可以发生在信息加工晚期,是信息选择和反应选择的综合。

第五章66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特征整合理论人对客体的知觉分为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

前注意阶段属于特征登记阶段,加工方式是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

在在特种整合阶段,注意就像胶水一样把原始的、彼此分开的特征整合为单一的物体。

第五章67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基于空间和基于客体的视觉注意理论基于空间的视觉注意理论探照灯模型假设放大镜模型第五章68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基于空间和基于客体的视觉注意理论基于客体的视觉注意理论客体能够限制注意对刺激的空间分配,据此提出注意选择基于客体的理论,认为注意选择的是相互竞争的客体表征,而不是连续的空间区域。

分散注意范式和空间线索范式的实验结果支持这一理论。

第五章69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认知资源理论第五章70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双加工理论在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和施耐德提出了双加工理论,他们认为,人类认知加工有两类:

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第五章71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交替反应说罗杰斯和蒙塞尔假设,存在一种独立的心理机制,会对刺激做出选择和应答。

这种应答将用于较大范围的任务。

这种机制每次运作只对一个刺激反应,被试只能够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才能进行第二项任务。

这种交替的时间非常短,人无法察觉。

第五章72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注意的网络理论波斯纳等人在总结脑功能成像研究和动物脑损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的网络理论。

该理论认为,注意网络由三个成分组成:

定向、警觉和执行,这三个成分在解剖上和功能上都有独立的神经网络,分别对应为前注意系统、警觉系统和后注意系统。

73第五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