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7306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docx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章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爆发是以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大机构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7月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已发生1年零6个月,至今还在持续。

这次危机的波及面广,由房贷市场蔓延到了美国的投行、商行、保险领域,2008年10月开始跨出国界,从美国蔓延到西欧、东欧、亚太、拉美等国的商行、投行、保险领域,进而演变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也可称之为次级债券危机,其爆发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点:

1.1次级抵押贷款导致购房门槛降级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居住条件。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的房屋拥有率在1994年为64%,而到了2006年已经上升到69%。

在这期间,超过900万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屋。

领硕学术网这主要归功于次级房贷。

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

这些利用次级抵押贷款获得房屋的人群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普通抵押贷款。

对于这些低收入者,次级抵押贷款不是直接拒绝提供房贷,而是为他们提供了选择权。

正是这种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制度为这次次级债危机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

比如一些贷款机构推出了“零文件”、“零首付”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只要申报其收入情况而不用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完税证明、工资条等,就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

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

同时,这种“零文件”、“零首付”的贷款方式促使很多借款人通过虚报收入获得贷款。

正是贷款机构风险控制不到位,在竞争加剧的市场情况下,只顾极力推广这些产品,而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环节。

而且借款者在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低估了潜在风险,使得借款人在几年之后,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

1.2监管当局错过调整时机

美联储秉承市场化原则,并未加以干预,监管不严也给了次级放贷规模扩张迅速的机会。

次级房贷这一金融产品是在2003年出现的,美联储有3年时间看着这一市场迅速扩张,期间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比如控制贷款标准阻止其走向危机,但是其却没有去调整标准。

早在2004年春天,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贷款标准的放松。

但是与此同时,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可见政策上存在自相矛盾。

直到2005年12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但已经慢了一拍。

甚至直到现在,监管部门的反映仍是不完整的。

在意识到问题足足3年之后,到2007年3月初,金融监管部门方才同意将指引中的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

1.3房价下跌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由于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依赖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来保障市场得到存续,而是过分依赖于房价持续的上涨。

而在房贷市场上,各公司又采取减少次级信贷投放和增加购买信贷保险等应对措施,因而在次级房屋信贷市场上,目前因拖欠贷款超过90天而被银行没收的房屋数已达年高点。

因而使许多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无法偿还每月高昂的贷款,被迫将房屋再次投向市场。

但住房市场交易量此时则在持续下跌,由此也使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而且在房价不断下跌的时候,借款人即使出售房地产也偿还不了本息。

于是借款人更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

市场上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现象也就大幅增加。

大幅增加的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从而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

房地产市场价格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

雪上加霜的是,基准利率的提高使得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相应上升,使得潜在购房者望而却步,进一步压缩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加剧了次级市场危机的发生。

对于贷款人而言,借款人留给他们的是远低于贷款金额的房产。

于是,贷款人只能承受贷款的损失。

而这些按揭贷款已经“资产证券化”打包成了一种债券,债券持有人收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了持有次级债的投资者出于恐慌则大量抛出。

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形成的次级债又被多国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持有。

因此不断上升的利率和下降的房价冲垮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会发生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必然伴生的次级债危机。

第二章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美国出现次级债危机以后,对中国的楼市、对外贸易、中国银行业、外汇储备安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1楼市销售疲软,价格开始下降

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敲响了风险的警钟。

虽然当前中国并没有典型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但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同样有风险,并正逐步步入违约高风险期。

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为鉴,中国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

在2007年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通知明确,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这直接抑制了中国楼市投机需求,致使楼市特别是深圳楼市销售马上遭遇寒流。

美国楼市及次级抵押债券的危机严重影响着美国股市的信心,对美国经济运行前景的担忧波及世界,具有很大的传染性。

在当前国内股市、楼市翘翘板效应如此明显的情况下,美国楼市及次级抵押债券的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难免反过来影响楼市。

随着美国次级按揭债券危机的加重,美欧国家的经济增长将出现明显的减速,如果2007年之后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长放缓或收缩,必将拖累中国的出口增长,中国的出口可能会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由此也会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2.2外贸可持续增长出现隐忧

中国的出口行业对美国经济的依存度很高。

根据巴黎百富勤估计,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中国经济大约会放慢1.3%,出口就要下降6%~7%。

例如“9·11”后美国经济放缓,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就从2000年的40%下降到2002年的5%。

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不是个人消费支出,而是外需的增长,特别是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增长。

从2001到2005年,中国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率为25%,而2004年和2005年的增幅分别达到35%和28%。

2004年,出口增长占全国GDP增长的2%,而2005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4%。

2006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到6%以上。

如果将经第三国或香港转出口的货品计算在内,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价值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0%。

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需求。

又因为中国的出口以消费品为主,因此美国对个人消费品的需求刺激了中国的投资增长,带动了中国的出口经济。

美国的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出口制造业领域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

如电厂、港口、公路及铁路运输建设等出口制造业所必需的硬件设施。

从2001到2005年,中国投资额年均增长超过了21%,而美国同期的个人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3%;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约占中国同期经济增长的一半。

如果2007年之后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长放缓或收缩,必将拖累中国的出口增长,中国的出口可能会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美联储降息,美元持续走软,增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

2007年11月01日美联储再度降息0.25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

2008年1月22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75基点至3.50%,隔夜拆借利率下调75基点至4.00%。

2008年1月31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3.0%。

美联储的连续加息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人民币升值必然会抑制中国出口。

美国“需求内部化”要求不断增强。

经济复苏的走软将使得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在中美贸易摩擦业已升温的背景下,美国对外来需求分流者的排斥将进一步带来两国贸易润滑度持续下降的风险。

2.3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贷款下面专门分析);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贷款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

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贷款最为明显;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

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

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

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第三章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中国政府实施的是资本管制制度,并且中国的金融机构也是刚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采取的是相对审慎的投资战略。

因此,到目前为止,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但是,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在房地产金融、金融监管、对外投资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为中国政府及金融机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3.1进一步强化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

同时,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过高。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非常薄弱,房地产开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

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的走势将直接影响到金融资产的质量,也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目前,中国房屋抵押贷款业务主要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市场的贷款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

由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另外,中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程度低,因此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

这次美国次级房贷问题的暴露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敲响了防范风险的警钟。

3.1.1加强个人按揭贷款资质审核

美国爆发次级债券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抵押贷款公司为了追逐利润,向原本就信用等级比较低的贷款者提供零首付、零文件等限制条件更少的贷款,使得次级抵押信贷隐患由此潜伏下来。

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

3.1.2高度关注金融创新的潜在风险

通过证券化方式出售后的次级抵押贷款即使本身规模不大也会滚动地进一步增加,并派生出更多的衍生工具。

一旦出现危机,冲击的广度和深度在金融创新的链条传导和扩散机制的作用下会被进一步放大。

并且,在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且市场预期趋同化的背景下,开放经济体下的中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风险可能会加大。

因此,商业银行研究部门应对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对中国资产价格变动的趋势预测。

相关业务部门也要提前制定资产价格风险释放的应急应对方案,为随时可能的政策变化带来的市场异动做好事前准备,避免遭受风险突然爆发的冲击。

3.1.3提高信贷稳健性,加强风险管理

美国次级债券危机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由于在经济增长周期中的繁荣阶段增强,给其带来盈利性的提高,但是对风险的忽视,快速扩张的同时也给其埋下了隐患。

因此,在快速发展中保持稳健步伐才是防患于未然的理性选择。

商业银行要在业务创新和企业经营中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充分考察和管理长期风险,在保障风险最小化的同时最大程度分享经济长期繁荣的“增长红利”。

另外,商业银行需要更快发展征信系统的自身建设。

通过进一步完善客户细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我创新最小化风险的预期损失。

3.2进一步强化中国的金融监管

美国之所以最终爆发次级债券危机,其监管当局又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联储秉承市场化原则,并未加以干预。

其不干预行为而导致错过调整时机正是危机爆发的外部原因。

并且监管当局监管不严也给了次级放贷规模扩张迅速的机会。

这对火爆的股市和房市的中国金融监管当局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2.1加强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监管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信贷市场发展与美国有着惊人的相似。

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

房地产贷款出现增长快、规模大的特点。

并且在房地产信贷中存在着一些“零首付贷款”、“假按揭贷款”和“自我证明贷款”。

一些创新类信贷产品如“加按揭”、“转按揭”、“循环贷”和房屋“净值”贷款等也不断面市。

同时,2006年以来,中国步入新一轮加息周期,银行基准利率的不断上调使得借款人月供增加,还款压力加大,贷款违约率上升。

同时,随着国家陆续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措施,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价格上涨出现“拐点”的可能性在加大。

因此,金融监管当局必须从美国次级债券危机中汲取教训,切实加强和改进房地产信贷管理。

3.2.2加强金融创新产品与市场的监管

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到次级债危机,是一个伴随着金融创新风险不断产生并强化、扩散的过程。

次级抵押贷款本身就“先天不足”,再通过证券化以及“逐利”本性驱使下的规模扩张,风险被不断地积聚和蔓延,最终引发次级债券危机的爆发。

因此,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必须控制金融创新风险,以免重蹈覆辙。

3.2.3有序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开放

美国次级债券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资本市场再次表明一个开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很难在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且市场预期趋同化的背景下独善其身。

中国正是由于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项目实施管制,才使得其在次级债券危机中直接影响不大。

对目前中国还处于建设初期的金融市场来说,市场规模、金融产品以及抗风险能力都尚待完善,因此,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和政府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而是应该继续按照稳步有序的原则推进金融开放。

第一,进一步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经过改革,弹性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改变中国巨额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经济失衡局面。

如果不能通过汇率进行有效调节,这种外部失衡将转变为通过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更加痛苦的经济内部调节方式进行,即通过国内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物价和工资的不断攀升实现。

因此,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必须主动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人民币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改革步伐,并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合理引导人民币升值市场预期。

第二,进一步完善资本项目外汇管理。

中国经济能够顺利地经受住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次级债券危机的考验,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带动下,国际套利资本正通过伪装经常项目交易、货币互换、QFII和地下钱庄等渠道千方百计地进入境内。

流动性的境外输入加剧了境内流动性过剩,这其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短期投机资本。

因此,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大协调和配合力度,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完善流动性监测和危机预警体系。

通过对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进行“疏”、“导”、“堵”并举,严格审查各项外汇资金来源及用途,严厉打击地下钱庄,严防热钱涌入,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风险对境内资本市场的冲击。

3.3审慎评估和实施对外投资

2007年9月,中国首支QDII产品——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获准发行。

这标志着中国在证券投资领域得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在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的背景下,QDII产品能够有效分流国内资金,缓解由于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给国内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同时,QDII产品能够为境内居民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一条可以选择的专业化投资渠道,让国内投资者能够分享到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但是自2007年3月份以来,次级债券危机已经先后引发了“黑色星期二”、“黑色星期五”等多轮全球范围内的股市大幅下跌。

特别是在2007年7月底和8月初,全球范围内股市更是频繁剧烈波动。

根据统计,这几次股市下跌导致了超过两万亿美元的股票价值缩水。

境外股市的动荡给中国QDII产品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在给中国许多QDII产品的投资者带来资产缩水的损失的同时也给QDII产品的投资者带来了一些启示。

3.3.1规避境外证券投资风险

国际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更是凶险。

例如美国的证券市场就异常发达,证券种类也多样化,不仅有次级债,而且有包括在中国根本不能进入证券市场的“垃圾债”。

在没对资本市场有精准的了解和判断的情况下,投资风险相当大。

3.3.2高度重视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并不能改变资产背后实体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也不能免于受外界环境波动的影响,领硕学术网仅仅是将资产的收益和风险重新切割。

一旦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所依托的基础资产发生动摇,其市场价值就会缩水。

此时链条的延伸就可能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脆弱性。

而QDII海外投资最难的就是甄别产品。

因此投资者应该吸取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教训,在购买QDII产品之前,要充分估算其各种风险。

3.3.3正确把握国际资本市场的复杂性

中国的海外投资时间不长,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因此,在投资海外产品时,决不能盲目和跟风。

在目前整体大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券商、基金公司不是要着急往外走,而是应该提升自身的金融理念,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复杂性进一步了解,对国际资本市场整体态势有一个把握。

对于诸如次级债券危机之类的事件发生,中国券商、基金公司应该保持头脑清醒,及早准备好应对措施,以便回避投资风险。

而且,由于人民币还处于升值过程中,选择QDII时还需要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结论

在资本全球化和资产证券化风行的今天,国际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对于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在资产价格不断升高和对外证券投资刚刚起步阶段,研究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对于中国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的产生过程和爆发的原因,并且详细论述了次级债券危机已经或将会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一些发展和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金融监管和对外投资的建议。

第一,强化中国房产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

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应加强个人按揭货款资质审核,规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审批的各项流程。

并且高度关注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创新的潜在风险。

同时,应该提高信贷稳健性,加强风险管理,推进风险过滤机制建设。

另外,商业银行应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分散房地产市场风险。

第二,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国的金融监管。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和严格要求银行机构落实房地产信贷的一系列政策和要求的方式加强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监管。

同时加强金融创新制度建设和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来切实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并且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完善监管模式和体制,提高金融危机处理能力。

另外进一步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完善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有序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开放。

第三,审慎评估和实施中国对外投资。

首先要正确认识境外证券投资的风险性,规避境外证券投资风险。

与此同时,高度重视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和正确把握国际资本市场的复杂性。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朱民.次级债和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国际经济评论,2008,1

[2]周力扬,武康平.解析存款保险与中央银行LLR的关系.当代经济科学,2009,3

[3]杨哲.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金融稳定政策协调.经济与管理,2009,5

[4]孙浩轩,韩保红.美国金融危机历程、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中外企业家,2009,2

[5]张明之.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战略性发展机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审视.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1

[6]樊重俊,熊红林.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与中国的机会.财经科学,200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