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7466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ocx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全球密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有的说是几十个,有的说是数十个,其说不一。

准确无误的回答,大概只能说全球密布,不计其数了。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南方共同市场 

南方共同市场,位于南美洲南锥体之地,所以,又称为南锥体共同市场。

南方共同市场是由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等4个国家于1991年成立的。

1996年决定接纳智利和玻利维亚为成员国,从而使成员国扩大到6个国家。

1998年,南方共同市场与安第斯共同体签订了实行一体化的框架协议,决定在两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间逐步取消关税,消除贸易壁垒,统一司法体系,在200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

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间现已基本上消除了关税壁垒,实现了自由贸易。

对85%以上的进口商品已确定了共同对外关税,计划在2006年前对全部进口商品实行共同关税,实现关税同盟。

南方共同市场是仅次于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安第斯国家共同体 

安第斯国家共同体是由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南美洲5国于1969年成立的。

1994年5月,5国达成了于1995年1月1日建成安第斯自由贸易区,并在此后不久启动安第斯关税同盟的协议。

1998年,安第斯国家共同体与南方共同市场签订了实行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协议。

 三、墨西哥与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墨西哥与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伯利兹、哥斯达黎加等中美洲7国,于1996年在圣何塞会议上通过了建立墨西哥与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协议,以推进该8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中美洲共同市场1960年12月,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等5国成立了旨在促进贸易自由化和进行经济合作的中美洲共同市场。

此共同市场成立后,成效不大。

 五、拉丁美洲共同市场 

1960年2月,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和秘鲁等拉丁美洲的主要国家,为了降低和消除关税,推动贸易自由化等目的成立了拉丁美洲共同市场。

但成立后的作用很不如人意。

自1995年起,拉丁美洲国家开始协商成立包括全部拉美国家参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现已取得重要进展。

 六、东非共同体 

1967年,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3国成立了东非共同体,希望通过3国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

由于多种原因,东非共同体于10年后解体。

1998年,3国又重新成立了东非共同体。

 七、西非经济货币联盟

 西非的贝宁、多哥、尼日尔、马里、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和几内亚比绍等8个国家,于1994年成立了旨在促进成员国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西非经济货币联盟。

此联盟人口7000多万,土地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是非洲较大的较有影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除几内亚比绍以外,其余7国都是法郎区国家。

该组织计划从2000年1月1日起,对来自成员国以外的进口产品征收共同关税;成员国间互惠减免关税。

 八、西非国家共同体

1975年,贝宁、冈比亚、加纳和利比里亚等国成立了西非国家共同体。

目的是消除成员国间关税壁垒,并对从成员国以外进口产品实行统一关税。

 九、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1992年,南非、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安哥拉、莫桑比克、斯威士兰、津巴布韦、刚果(金)和塞内加尔等14国成立了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南共体于2000年开始启动自由贸易区计划,成员国之间将在2008年前将所有非敏感性商品的关税减为零,并在2012年前完全实现贸易自由化。

 

十、马格里布共同市场 

由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和利比亚等国家在1964年成立。

目的是免除成员国间部分工业品的关税,并规定统一的对外关税。

 十一、非洲经济共同体 

1991年非洲各国通过了《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决定用34年的时间分6个阶段逐步建立非洲共同市场。

先用5年时间巩固和加强现有的次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最后统一货币,建立非洲中央银行,选举非洲议会。

 

十二,中非共同市场 

中非共同市场,是由加蓬、喀麦隆、中非和刚果(布)等国于1964年成立的。

 

十三、南非——欧盟自由贸易区 

1999年10月,南非与欧盟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南非与欧盟在未来12年内建成一个自由贸易区。

协定规定欧盟在2002年末前对南非向欧盟出口的95%的商品免征关税,南非在2006年对从欧盟进口的86%的商品取消关税。

南非——欧盟自由贸协定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南非大受其益,也为欧盟今后进一步开拓南部非洲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市场创造了条件。

 

代夫等南亚国家于1985年成立的。

20世纪90年代,这些南亚国家又提出了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并决定将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的最后期限提前到2000年。

 十五、阿拉伯共同市场 

阿拉伯共同市场,是由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在1965年成立的。

在此基础上,1989年又成立了阿拉伯合作委员会。

 十六、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1997年3月,南非、印度、澳大利亚、毛里求斯、肯尼亚、阿曼、新加坡、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等14个环印度洋国家,在毛里求斯正式成立了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该联盟成员国分属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3个洲,多为英联邦成员国,官方语言多为英语。

 十七、俄、白、哈、塔等5国关税同盟1999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5国成立了关税同盟。

计划对内取消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关税。

十八、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3国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以亚外的12个新独立国家先后成为独联体成员国。

1993年5月,独联体国家元首会议(阿塞拜疆、格鲁克亚的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出席)通过了《关于建立独联体国家经济联盟宣言》。

同年9月,在莫斯科签订了《独联体国家经济联盟条约》。

《联盟条约》把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建立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作为目标。

 十九、中欧自由贸易区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3国于1992年12月签署了建立中欧自由贸易区的协定,宣布成立中欧自由贸易区。

《协定》计划在8年内分3个阶段在成员国间实现取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目标。

1995年,斯洛文尼亚成为成员国。

199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成为成员国。

二十、澳新自由贸易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两国于1966年签署《澳新自由贸易协定》,成立了澳新自由贸易区。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国家联盟3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本书有关章节详细介绍,此不叙述。

以上列举的二十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除澳新自由贸易区、南非——欧盟自由贸易区和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以外,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这些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宗旨,都是促进成员国间的贸易自由化,加强区内经济合作,提高地区经济实力,扩大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多数组织以共同体或共同市场命名,少数组织以自由贸易区等命名。

但是,绝大部分组织的经济一体化还未达到或走出贸易自由化阶段。

只有南美洲的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国家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开始向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过渡。

 

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尽管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明确规定了或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的目标,并为其目标的实现付出了各不相同的努力,但多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成效甚微,总体上看是不够成功的,有的组织甚至是有名无实。

这些南南型组织的内部贸易增长缓慢,经济合作推进乏力。

至今其内部贸易所占比重几乎都低于20%,有的甚至不足10%。

大多数南南型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依然较慢。

东南亚联盟和南方共同体等少数南南型组织的成员国经济发展较快,但远不是至少主要不是由于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成的,而是靠其自身努力的结果。

若要在这些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寻找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原因,那么,倒是由于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和积极发展与其经济一体化组织外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的结果。

东盟的成员国得益的主要是发展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

南共体的成员国得益的主要是发展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

没有东盟国家与日本、南共体国家与美国等紧密合作的经贸关系,就没有东盟和南共体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南南型区域一体化功效不大,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南南国家的客观经济条件注定的。

南南国家各自的市场都非常有限,不能较大量的进口成员国的商品;资金都相当缺乏,不能为成员国提供资金;经济管理和技术水平都较低,不能帮助成员国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一目了然,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上述先天不足,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实际上,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既不能像北北型的如欧盟那样,通过经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实现成员国紧密的水平分工,充分合理的市场竞争,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也不能像南北型的如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通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实现成员国合理的垂直分工,资源互补,扩大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质量。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功的实践,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成功的或不甚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要通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经济发展,就应该尽力寻求成立南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实行南北型的经济一体化,对于南北国家是都大有益处的,是互惠互利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扩大其产品尤其是其占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有利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提高其经济技术水平;有利于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加快其经济发展速度。

对于发达国家,可以增加其产品尤其是其占有优势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有利于廉价进口其所需要的原材料;有利于促进其产业升级;有利于其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等。

此外,南北型一体化还有助于逐渐稳步解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过大这一世界难题,这一长期困扰人类使人类愧对人类二字,使穷国和富国都脸上无光的世界难题。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形式是自由贸易区,在其起始阶段尤其如此。

实行南北型的一体化所要解决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与北北型和南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样,都是为了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

自由贸易区这个最简单易行最能为各成员国所接受的一体化形式,完全可以满足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南北型的经济一体化,由于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还不能实行较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

较高级的一体化形式,如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要求实行统一对外的关税,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对成员国经济实行财政、货币、利率和税率等经济政策的超国家调节,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所难以承受的。

在南北型经济一体化之初,或在南北型经济一体化各成员国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有较大缩小之前,均应选择自由贸易区这一较低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而不可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实行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较高级的一体化形式。

南北型一体化只有在其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基本实现之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向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过渡。

在这里,经济一体化起步之时就选择高于自由贸易区的一体化形式,或过早地将自由贸易区向较高级的一体化形式过渡,都是不适当的,势必欲速不达,反而会延缓经济一体化进程。

论经济全球化中的中日韩经济一体化(上)

无忧会计网 

时间:

2007-2-210:

27:

00   作者:

李玉珍   来源:

《经济研究参考》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中,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作为成功的样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规律下,东亚要真正体现自身的力量,就必须有自己的区域合作组织。

而要实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是关键。

因此,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是内部经济联系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应对外在挑战和谋求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必经之路。

一、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加剧国际竞争。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引用越来越频繁的一个概念,简单而言,经济全球化是跨越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它意味着世界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开放度增加,相互依存、依赖关系加深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它是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的过程,也是各国普遍推行的贸易、投资及经济自由化的一场运动,这一过程是由市场利益的诱惑或竞争威胁所驱动。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报告称,经济全球化涉及到诸如运输和通讯成本等自然壁垒,以及关税、配额和外汇管制等人为壁垒的降低,并因此对贸易和投资增长作出贡献,它是经济活动更大程度扩散和劳动分工日益国际化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显著的历史趋势与发展潮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贸易自由化,即各国间贸易障碍的减少,包括关税的不断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二是金融国际化,即各类国际性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各种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三是生产跨国化,即跨国公司全球投资发展导致生产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化生产成为当代世界生产的主要形式。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各国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有机体。

因此各国都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导致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强,东亚各国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携手合作,以集体力量共同迎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带来机遇,也会带来挑战。

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带来挑战的一个具体案例。

这个教训使东亚各国深刻地认识到,要抵御和减少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区域合作,而东亚区域合作的关键是中日韩三国的合作。

所以,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日韩三国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并存状态。

既有WT0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秩序,又有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rA)等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二者关系密切。

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要初始阶段;另一方面,从深层次和根本性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产物。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内自由化,对外部经济存在较大的限制,有可能带来一种新的保护主义,而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因此,在越来越有意识地构筑自己的经济圈来展开竞争这一大背景下,东亚国家单打独斗的劣势越发显现出来,如果东亚国家继续游离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之外,无疑会有损于各国的利益。

在日益激化的竞争面前,各个国家都在寻求进一步消除贸易障碍、提高竞争力、缓解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和矛盾的途径。

因此,各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截至2004年5月1日,世界FTA件数为107件。

可见,中日韩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乃至东亚经济的发展,也要加快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三)东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是东亚聚合的一个主动力。

在东亚先是日本经济的起飞,然后,出现“四小龙”经济的崛起,接着是东盟的经济快速增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地区经济增长的“雁型模式”和链条。

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转向市场机制后,经济持续增长,使东亚地区产生了更强的内在联系机制。

据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地区的内部贸易已经占到50%以上,同时,地区内部的投资和技术转移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经济上的相互连接生成了越来越强的地区共同利益,这是推动东亚加强合作的一个内在基础。

在此基础上,逐渐催生了东亚意识,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东亚经济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经济崛起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地区经济联系格局和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地区经济增长领头雁的日本,其经济一直低迷,使得在“雁型模式”基础上的地区经济联系增长链断裂。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向地区提供的市场增大,新的链条正在生成。

这种日益增强的经济联系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内在驱动力。

 

  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但是,东亚经济近年来仍是全球经济的亮点,其中,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又是最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世瞩目自不必言,韩国是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而长年裹足不前的日本经济,也出现复苏迹象。

更重要的是,三国经贸往来在近年连创新高、相互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北亚区内区外都对中日韩的自由贸易趋势充满期待。

在全球区域集团化的潮流下,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比邻而居的国家,进行经济联合是大势所趋。

 

  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东亚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三国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吸引各方注意,这些关注不仅来自于亚洲,也来自于整个世界。

在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不断蔓延的区域主义的推动下,三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中日韩三国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亚洲区域合作和交流水平,为了稳定、和平和亚洲的发展,三方关系需要尽可能地加以改善,共同致力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东亚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地区,一直处于相对松散的经济组织状态,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性贸易合作组织,这种游离于区域贸易安排之外的状况,无疑给东北亚国家不利影响。

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占东亚总GNP的90%左右,名副其实的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或经济一体化缺少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参与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因此,中日韩经济合作,无论对东北亚经济合作,还是对东亚都具存重要的战略意义。

 

  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地缘经济上说,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有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但是,中日韩三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这一状况大大制约了本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削弱了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当然,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成员国,但是,APEC仍然属于一个比较松散、非制度性的、覆盖地区过于宽泛的经济合作组织,根本无法与EU和NAFTA相匹敌。

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之间还没有形成经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这正是东北亚区域内市场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和北美的最直接的原因。

 

  从诸多方面来看,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及比较优势。

总体上说,日本是具有先进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韩国是具有一定先进生产技术和研发经验的中等发达国家;中国是转型时期的刚刚步人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三国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一)经济层面。

 

  第一,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上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三国人力资源上,具有最大的战略资源优势。

此外,中国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方面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日本和韩国在知识、技术资源上则明显强于中国,而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十分匮乏,尤其是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韩国和日本相比差距甚大。

中日韩三国资源禀赋的互不相同,形成了不同资源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三国间通过进出口贸易和产业分工获得比较利益,进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则更有利于达到利益最大化。

 

  第二,三国产业结构层次逐渐趋同,急需重新调整和国际分工。

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经济虽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模式大同小异,即以出口为导向,以制造业为中心。

其中,重化工业中的钢铁、汽车、造船、石化、机械、煤炭等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轻工业中的服装、鞋类、家电、小五金、半导体等出口也遍布世界各地。

过去,日本的材料产品、中国的消费晶、韩国的中间材料产品的三角分工结构,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在中间材料产品和零部件产品领域的竞争力在逐渐增大,从而使得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在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的竞争更加激烈。

在这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加快东亚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趋势。

而这种趋势客观上要求三国间应统筹兼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框架中,进行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

 

  第三,中日韩三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

东亚区域各国贸易中,区域内贸易呈持续增长势头,随着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总出口中,三国之间的出口比重也有所上升。

这不仅意味着三国进一步挖掘相互间的贸易合作潜力还有很大余地,也说明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很快,区内贸易占的比重如此之大,都呼唤着东亚的投资合作。

同时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地区内部的贸易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情况下,是开展投资合作最好的时机。

东亚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对中日韩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政治层面。

 

  任何一种区域合作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政治条件。

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霸权政治、强权政治愈来愈少了,但大国政治和实力原则仍然通行。

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国和强国作为核心国家在组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目前,世界上富有成效的国际组织,几乎都是核心大国相互合作,共同发挥核心作用。

在较成功的地区性组织中,核心大国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欧盟中的德国和法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和加拿大都发挥了这种作用。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也不例外,需要核心大国的作用。

没有中日韩三国的合作,就很难形成核心作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也就停留于主要以市场力量推进的一体化,而自发性的市场驱动,往往难以控制区域经济纠纷与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

因此,为了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也要求中日韩三国在政治上达成共识,日本要正确认识历史问题。

 

  (三)文化层面。

 

  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中,存在一种共同的文化和地区的认同意识,如“欧洲意识”和“美洲意识”等。

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东亚指欧亚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边缘或半边缘地带,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

从历史上说,这个地区的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宏博深邃,源远流长,具有内在的共通性和相当强的内聚力。

 

  传统的东方文化是东亚社会发展的深厚根基,是东亚区域文化认同形成的基础,挖掘东亚传统文化中良性资源,有利于东亚区域的整体发展。

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亚欧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

亚太经合贸易组织

东盟10+3

东盟10+1

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

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

曼谷协议

中泰蔬菜水果免关税协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中国-南非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

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

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

1957年,法国等西欧6国签署条约,1958年条约生效,宣布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正式成立,至今欧共体已有15个成员国。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是在原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扩大和延伸,自1994年1月1日开始生效实施。

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与实行,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