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521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docx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

一低氧血症

(一)发生原因

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血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气浓度降低。

3、吸痰时卷入气体量不足以及气道内注水易引起小气道阻塞和肺不张,导致低氧血症。

4、吸痰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从下降,引起缺氧。

5、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氧气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6、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置管过深等均可造成低氧血症。

7、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太长。

(二)临床表现

根据缺氧程度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别。

初期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强,脉率加快,血压升高,肢体协调动作差等;缺氧进一步加重时,表现为疲劳,精细动作失调,注意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紊乱似醉酒者;严重时出现头痛、紫绀、眼花、恶心、呕吐、耳鸣、全身发热。

不能自主运动和说话,很快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抽搐、张口呼吸、甚至呼吸停止。

继而心跳停止,临床死亡。

(三)预防

1、吸痰管口径的选择要适当,使其能够将痰液吸出,又不会阻塞气道。

2、吸痰过程中患者若有咳嗽,可暂停操作,让患者将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继续吸痰。

3、刺激气管隆突处易引起患者咳嗽反射,不易反复刺激。

4、吸痰不易深入支气管处,否则易阻塞呼吸道。

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正中不宜使患者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一般应少于15秒。

6、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可给予100%纯氧5分钟。

7、尽量避免护士工作繁忙而未及时给患者吸痰导致的严重后果过。

8、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9、

(四)处理

已经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与面罩加压吸氧,酌情适时静注阿托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二呼吸道粘膜损伤

(一)发生原因

1、吸痰管质量差,质地僵硬、粗糙、管径过大。

容易损伤气管黏膜。

2、操作不当,缺乏技巧,例如动作粗暴,插管次数过多、插管过深、用力过猛、吸引时间过长、负压过大等,均可致使粘膜损伤。

3、固有鼻腔粘膜嫩,血管丰富,有炎症时充血肿胀,鼻腔更加狭窄,加上长时间吸入冷气(氧气),使鼻腔粘膜干燥,经鼻腔吸痰时易造成损伤。

4、烦躁不安、不合作的病人,由于头部难固定,在插吸痰管过程中,吸痰管的头部容易刮伤气管黏膜,造成黏膜损伤。

5、呼吸道粘膜有炎症水肿及炎性渗出,黏膜相对脆弱,易受损。

(二)临床表现

气道黏膜受损可吸出血性痰;纤支镜检查可见受损黏膜糜烂、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嘴唇黏膜受损可见有表皮的破溃,甚至出血。

(三)预防

1、使用优质、前端纯圆有多个侧孔、后端有负压调节孔的吸痰管,吸引前先蘸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使其润滑。

2、选择型号适当的吸痰管,成人一般选用12

14号吸痰管,婴幼儿多选用10号,新生儿常选用6

8号,如从鼻腔吸引尽量选用6号。

有气管插管者,可选择外径小宇1/2气管插管内径的吸痰管。

3、吸痰管插入的长度:

插入的长度为患者的咳嗽或者恶心反应即可,有气管插管者,则超过气管插管1

2cm,避免插入过深损伤黏膜;插入时动作轻柔,特别是从鼻腔插入时,不可蛮插,不要用力过猛,禁止带负压插管;抽吸时,吸痰管必须旋转向外拉,严谨提插。

4、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宜超过15秒。

若痰液一次未吸净,可暂停3

再次抽吸。

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痰液粘稠程度与痰量而定。

5、每次吸痰前现将吸痰管放于无菌盐水中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和吸引力是否适宜,以调节合适的吸引负压。

一般成人40.0

53.3kPa,儿童<40.0kPa,婴幼儿13.3

26,6kPa,新生儿<13.3kPa。

再吸口腔分泌物时,通过手控制负压孔,打开、关闭反复进行,直至吸引干净。

6、对于不合作的患儿,可告知家属吸痰的必要性,取得家长的合作,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避免头部摇摆。

对于烦躁不安和极度不合作者,吸痰前可酌情予以镇静。

(四)处理

1、为患者行口腔护理时,仔细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损伤,牙齿有无松脱,如发现口腔黏膜糜烂、渗血等,可用口泰(或多贝尔氏液)、双氧水、碳酸氢钠洗口以预防感染。

松动的牙齿及时提医生处置,以防脱落引起误吸。

2、鼻腔黏膜损伤者,可外涂四环素软膏。

3、发生吸氧黏膜损伤时,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三感染

(一)发生原因

1、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①没有戴无菌手套。

②使用的吸痰管消毒不严格或一次性吸痰管外包装破裂致使吸痰管被污染。

③吸痰管和冲洗液更换不及时。

④用于吸口鼻咽与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管混用等等。

2、经口腔吸痰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温作用,特别是粘膜中的海绵状血管,当冷空气流经鼻腔时发生热交换,将气流的温度升高,未加温的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只是黏膜血管收缩,血供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清洁作用,致使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到肺内;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湿作用,致使下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使纤毛运动障碍,分泌物不易咳出、结痂,可致下呼吸道炎症改变。

3、前述各种导致呼吸道粘膜损伤的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

口鼻局部黏膜感染时,出现局部黏膜充血、肿胀、疼痛,有时有脓性分泌物;肺部感染时出现寒颤、高热、痰多、粘液痰或脓痰,听诊肺部有湿罗音,X线检查可发现塞在或片状阴影,痰液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三)预防

1、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采用无菌吸痰管,使用前认真检查有无灭菌,外包装有无破损等。

准备两套吸痰管,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两者不能混用。

如用一条吸痰管,则应先吸气管内的痰后吸口、鼻腔分泌物。

吸痰管及用物固定专人使用,放置有序。

吸痰时洗手,戴无菌手套,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冲洗吸痰管液用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注明口腔、气道。

冲洗液8小时更换一次。

吸引瓶内吸出液应及时更换,不超过其高度的70%

80%。

2、痰液粘稠者,应用生理盐水40ml加庆大霉素8万U加糜蛋白酶4000U进行雾化吸入,每日三次,必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给予地塞米松或氨茶碱,以便稀释痰液,易于排痰或吸痰。

3、加强口腔护理,一般常规使用生理盐水和1:

2000洗必泰溶液。

当培养出致病菌时,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局部应用。

(四)处理

4、吸痰所致的感染几乎都发生在呼吸道黏膜损伤基础上,所有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措施均适合于防止感染。

5、发生局部感染着,予以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感染时,行血培养,做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静脉用药。

 

四心律失常

(一)发生原因

1、在吸痰过程中,吸痰管在气管导管内反复吸引时间过长,造成患者短暂性呼吸道不完全堵塞以及肺不张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2、吸引分泌物时吸痰管插入较深,吸引管反复刺激气管隆突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严重时致呼吸心跳骤停。

3、吸痰的刺激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或导管插入气管刺激感受器所致。

4、前述各种导致低氧血症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心律失常或者心跳骤停。

(二)临床表现

吸痰过程中患者出现快速型或缓慢型心律失常。

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影像血流动力学而致乏力、头晕等症状。

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听诊心律不规则,脉搏触诊间歇脉搏缺如;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确诊有赖于心电图检查。

(三)预防

因吸痰所致的心律失常几乎都发生在低氧血症的基础上,所有防止低氧血症的措施均适合防止心律失常。

(四)处理

1、如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引,退出吸痰管,并给予吸氧或加大吸氧浓度。

2、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实施准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开放静脉通道,同时准备进行经脉、气管内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

心电持续监测,准备好电除颤器,心脏搏起器,心搏恢复后予以降温措施行脑复苏。

留置导尿管,采取保护肾功能措施,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五阻塞性肺不张

(一)发生原因

1、吸痰管外径过大,吸引时氧气吸出的同时,进入肺内的空气过少

2、吸痰时间过长,压力过高。

3、结痂形成阻塞吸痰管,造成无效吸痰。

(二)临床表现

肺不张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急性大面积的肺不张,可出现咳嗽、喘鸣、咳血、脓痰、畏寒和发热,或因缺氧出现唇、甲紫绀。

X线胸片呈按肺叶、分段布的致密影。

(三)预防

1、根据患者的年龄、痰液的性质选择型号合适的吸痰管。

有气管插管者,选用外径小于气管插管1/2的吸痰管,吸引前测量吸引管的长度,将吸引管插至超出气管插管末端1

2cm的位置进行浅吸引。

2、采用间歇吸引的办法:

将拇指交替按压和放松吸引导管的控制口,可以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3、每次操作最多吸引3次,每次操作不超过10

15秒,同时查看负压压力,避免压力过高。

吸引管拔出应边旋转边退出,使分泌物脱离气管壁,可以减少肺不张和气道痉挛。

4、插入吸痰管前检测吸痰管是否通畅,吸痰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吸引管是否通畅,防止无效吸引。

5、加强肺部体疗,每1

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翻身同时给予自上而下,自边缘而中央的叩背体疗,使痰液排出。

翻身时可以仰卧—左侧卧—右侧卧来交替翻身,使痰液易于通过体位引流进入大气道,防止痰痂形成。

还可利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6、吸痰前后听诊肺部呼吸音的情况,并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及心率的变化。

(四)处理

7、肺不张一经明确,根据引起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及时进行气管切开,以保证进行充分的气道湿化和吸痰,有时需借助支纤镜对肺不张的部位进行充分吸引、冲洗,以排除气道阻塞,并嘱病人深呼吸以促进肺复张。

8、阻塞性肺不张合并感染,需酌情应用抗生素。

 

六气道痉挛

(一)发病原因

有哮喘病史长期发作的患者,因插管刺激使气管痉挛加重缺氧。

(二)临床表现

气道痉挛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喘鸣和咳嗽。

(三)预防

为防止气道痉挛,对气道高度敏感的病人,可于吸引前用1%利多卡因少量滴入,也可给予组胺拮抗剂如扑尔敏4mg口服,每日三次。

(四)处理

气道痉挛发作时,应暂停气道吸引,给予β2受体兴奋剂吸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