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8270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docx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docx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一、低氧血症

(一)发生原因

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

3.吸痰时卷入气体量不足以及气道内注水易引起小气道阻塞和肺不张,导致低氧血症。

4.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5.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6.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置管过深等均可造成低氧血症。

7.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二)临床表现

根据缺氧程度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别。

初期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强,脉率加快,血压升高,肢体协调动作差等;缺氧进一步加重时,表现为疲劳,精细动作失调,注意力减退,反应迟钝,思维紊乱似酒醉者;严重时,出现头痛、紫绀、眼花、恶心、呕吐、耳鸣、全身发热,不能自主运动和说话,很快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抽搐、张口呼吸、甚至呼吸停止,继而心跳停止,临床死亡。

(三)预防及处理

1.吸痰管口径的选择要适当,使其既能够将痰液吸出,又不会阻塞气道。

2.吸痰过程中患者若有咳嗽,可暂停操作,让患者将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继续吸痰。

3.刺激气管隆突处易引起患者的咳嗽反射,不宜反复刺激。

4.吸痰不宜深入至支气管处,否则易堵塞呼吸道。

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不宜使患者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一般应少于15s。

6.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可给予100%纯氧5分钟,以提高血氧浓度。

7.尽量避免护士工作繁忙而未及时给患者吸痰导致的严重后果。

8.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心律、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9.已经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加压吸氧,酌情适时静注阿托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1.吸痰管质量差,质地僵硬、粗糙、管径过大,容易损伤气管黏膜。

2.操作不当、缺乏技巧,例如动作粗暴、插管次数过多、插管过深、用力过猛、吸引时间过长、负压过大等,均可致使黏膜损伤。

3.固有鼻腔黏膜柔软,血管丰富,如有炎症时充血肿胀,鼻腔更加狭窄,加上长时间吸入冷气(氧气),使鼻粘膜干燥,经鼻腔吸痰时易造成损伤。

4.烦躁不安、不合作病人,由于头部难固定,在插吸痰管过程中,吸痰管的头部容易刮伤气管粘膜,造成黏膜损伤。

5.呼吸道黏膜有炎症水肿及炎性渗出,黏膜相对脆弱,易受损。

(二)临床表现

气道黏膜受损可吸出血性痰;纤支镜检查可见受损处黏膜糜烂、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口唇黏膜受损可见有表皮的破溃i,甚至出血。

(三)预防及处理

1.使用优质、前端纯圆有多个侧孔、后端有负压调节孔的吸痰管、吸引前先蘸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使其润滑。

2.选择型号适当的吸痰管:

成人一般选用12~14号吸痰管;婴幼儿多选用10号;新生儿常选用6~8号,如从鼻腔吸引尽量选用6号。

有气管插管者,可选择外径小于1/2气管插管内径的吸痰管。

3.吸痰管的插入长度:

插入的长度为患者有咳嗽或恶心反应即可,有气管插管者,则超过气管插管1~2cm,避免插入过深损伤黏膜;插入时动作轻柔,特别是从鼻腔插入时,不可蛮插,不要用力过猛;禁止带负压插管;抽吸时,吸痰管必须旋转向外拉,严禁提插。

4.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宜超过15秒。

若痰液一次未吸净,可暂停3~5分钟再次抽吸。

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痰液黏膜程度与痰量而定。

5.每次吸痰前先将吸痰管放于无菌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和吸引力是否适宜,以调节合适的吸引负压。

一般成人40.0~53.3kPa,儿童<40.0kPa,婴幼儿13.3~26.6kPa,新生儿<13.3kPa。

在吸引口腔分泌物时,通过手控制负压孔,打开、关闭反复进行,直至吸引干净。

6.对于不合作的患儿,可告之家属吸痰的必要性,取得家长的合作,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避免头部摇摆。

对于烦躁不安和极度不合作者,吸痰前可酌情予以镇静。

7.为患者行口腔护理时,仔细观察口腔黏膜糜烂、渗血等,可用口泰(或多贝尔氏液)、双氧水、碳酸氢钠洗口以预防感染。

松动的牙齿及时提醒医生处置,以防脱落引起误吸。

8.鼻腔黏膜损伤者,可外涂四环素软膏。

9.发生气管黏膜损伤时,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三、感染

(一)发生原因

1.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①没有戴无菌手套。

②使用的吸痰管消毒不严格或一次性吸痰管外包装破裂致使吸痰管被污染。

③吸痰管和冲洗液更换不及时。

④吸口鼻咽与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管混用等等。

2.经口腔吸痰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温作用,特别是黏膜中的海绵状血管,当冷空气流经鼻腔时则发生热交换,将气流的温度提高,未加温的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致使黏膜血管收缩,血供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清洁作用,致使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到肺内;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湿作用,致使下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使纤毛运动障碍,分泌物不易咳出、结痂,可致下呼吸道炎症改变。

3.前述各种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

口鼻局部黏膜感染时,出现局部黏膜充血、肿胀、疼痛,有时有脓性分泌物;肺部感染时出现寒颤、高热、痰多、黏液痰或脓痰,听诊肺部有湿啰音,X线检查可发现散在或片状阴影,痰液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三)预防及处理

1.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采用无菌吸痰管,使用前认真检查有无灭菌,外包装有无破损等。

准备两套吸痰管,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两者不能混用。

如用一条吸痰管,则应先吸气管内的痰后吸口、鼻腔分泌物。

吸痰管及用物固定专人使用,放置有序。

吸痰时洗手,戴无菌手套,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冲洗吸痰管液用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注明口腔、气道。

冲洗液8小时更换一次。

吸引瓶内出液应及时更换,不超过其高度的70%~80%。

2.痰液黏稠者,应用生理盐水40ml加庆大霉素8万U加糜蛋白酶4000U行雾化吸入,每日三次,必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给予地塞米松或氨茶碱,以便稀释痰液,易于排痰或吸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