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7833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docx

10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103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近代史纲要(附参考答案)

一、时间范围: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二、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

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分期界标:

“五四”运动

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五、中国近代化的沉浮

⒈政治民主化: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⒉经济工业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⒊思想科学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⒋生活西方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时间范围:

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

二、基本线索:

封建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

社会   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半封建社会

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阶段特征】

一、政治:

⒈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⒉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考点:

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⒋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考点:

新思想的萌发;选修I戊戌变法)

⒈开始向西方学习;

⒉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考点解析】

一、鸦片战争

1、时间:

1840年~1842年

2、背景:

中国              西方(英国)

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蓬勃

发展的势头

政治:

落后的封建制度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经济:

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     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

(保守、落后、自给自足)  (开放、先进、无法满足:

市场、原料)

3、原因:

⑴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⑵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4、结果:

英胜中败

失败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二、《南京条约》(1842年)

1、内容:

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注意:

不是整个香港)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简记:

广厦福宁上,东南沿海地区)

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有利于英国商品倾销和掠夺中国原料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备注:

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即以商品输出为主,掠夺中国原料)

2、影响

政治上: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经济上: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上:

“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兴起;

结论: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1856年~1860年

2、原因:

⑴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⑵直接原因:

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3、重大事件: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4、影响:

⑴政治上:

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⑵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⑶实践上: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

主要因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扩大:

侵略国家、侵略时间、开放通商口岸、侵略区域、危害。

——————————————————————————————

四、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2、指导思想:

拜上帝教(把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

3、经过:

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1年,初步建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正式建立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高潮(经过北伐、西征、天京突围,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失败(1864年天京落陷,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4、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和《资政新篇》(1859年)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处于衰落时期

颁布

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

内容

(必修Ⅰ课本P45)

⑴土地分配

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⑵产品分配

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必修Ⅰ课本P45)

⑴政治;⑵经济;⑶文化

评价

⑴革命性:

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⑵空想性:

平分土地无法实施,绝对平分产品更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

⑶落后性:

它规定消灭一切私有制,平均一切社会财富,这与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

⑴先进性: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⑵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结果

没有实行

⑴客观上:

没有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⑵主观上:

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⑶根本上:

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⑴客观上:

当时处于战争环境;

⑵主观上:

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⑶根本上:

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不同点:

⑴产生的背景不同:

强盛时期、衰落时期;

⑵核心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消灭私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承认私有制);

⑶群众基础不同:

前者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响;

⑷作用不同:

前者直接推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者没有付诸实行;

⑸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5、性质:

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6、意义:

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天朝田亩制度》)。

7、失败原因:

⑴主观上:

①战略上的失误;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A.阶级局限性:

a.经济上:

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b.政治上:

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c.思想上:

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d.组织上:

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B.时代局限性:

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这是以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的新情况;

b.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的不充分,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⑵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8、“新”特点:

⑴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使命;

⑵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⑶遭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五、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指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⑴原因:

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中国的冲击。

其它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③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无力抵挡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⑵自然经济解体经过和主要表现:

①解体过程:

A.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已有某种程度的分解,但农村中“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B.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D.甲午战争以后,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解体主要表现:

A.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大量出口,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C.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⑶影响:

①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②社会结构的变动:

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无产者;

③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市场、劳动力);

④促进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但是中国经济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⑤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2、近代洋务企业的创办:

⑴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⑵根本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⑶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

⑷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⑸代表人物:

中央:

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⑹历程:

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⑺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⑻失败根本原因:

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⑨积极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⑴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⑵原因(条件):

⑶分布地区:

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⑷产生途径:

一是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二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⑸代表企业: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1873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⑹民族工业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②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轻工业→“后天畸形”

⑺影响:

六、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⑴在广州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

⑵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2、魏源:

《海国图志》

⑴性质: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⑵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3、影响:

七、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派别: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3、主张:

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4、作用: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5、局限:

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第二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甲午战争到武昌起义前)

【阶段特征】

一、政治:

⒈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⒊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考点:

选修I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二、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三、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维新思想主张君主立宪(考点:

维新思想)。

【考点解析】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

1894年~1895年

2、原因:

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定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3、重大事件:

⑴黄海海战(1894年),爱国将领邓世昌英勇牺牲

⑵旅顺大屠杀(1894年)

⑶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失败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政策。

5、《马关条约》(1895年)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评价:

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时代要求。

7、影响:

⑴对中国:

①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社会上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⑵对列强: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戊戌变法

三、义和团运动:

1、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

3、口号:

“扶清灭洋”

评价:

⑴“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让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⑵“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目的:

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义和团与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起猛烈进攻)。

6、失败原因

⑴主观: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⑵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7、性质: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8、意义: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时间:

1900年~1901年

2、八国:

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3、目的:

(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瓜分中国。

4、暴行:

在北京抢劫、烧杀。

5、《辛丑条约》(1901年)

⑴内容:

①赔:

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划: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禁: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④拆:

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⑵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一、评价近代列强的侵华

1、对西方而言:

侵华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

2、对中国而言:

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独立,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要看到列强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相对于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

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二、近代前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原因分析

近代前期的四次反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观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或和不定,组织抵抗不力等);

客观原因是资本主义列强实力的强大;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

五、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第一个高潮,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

1、原因

2、企业和企业家:

张謇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有: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在河北唐山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等。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

⑴促进经济结构变化: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出现,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⑵阶级结构变化: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得到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⑶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思想,为以后的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维新运动兴起。

第三阶段:

1912年~1919年(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前)

【阶段特征】

一、政治:

⒈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考点:

辛亥革命);

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

⒊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考点:

选修IV孙中山)。

二、经济: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考点: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思想:

⒈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考点:

孙中山三民主义)

⒉新文化运动(考点:

新文化运动);

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考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解析】

一、中国同盟会(1905年)

1、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不同于此前的革命团体,具备政党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

有公认的权威领袖——孙中山;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三民主义。

——————————————————————————————

2、纲领:

三民主义

⑴提出:

①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②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⑵内容:

内容

关系

来源

具体主张

评价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前提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积极:

局限:

(见下面)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核心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补充

发展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⑶评价:

①性质: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积极:

A.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B.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③局限:

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B.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武昌起义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

1912年1月1日

2、首都:

南京

3、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4、国旗:

五色旗

5、纪元: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6、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7、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与措施

四、清帝退位: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

(直接)限制袁世凯独裁,(根本)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2、内容

3、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不要理解为《临时约法》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它的颁布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六、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性质: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⑴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最直接的结果)。

⑵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最伟大的功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深远的影响)。

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上的意义)。

七、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原因

2、概况

3、特征

4、影响:

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⑵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共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八、新文化运动

1、背景:

2、兴起: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阶级属性: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4、指导思想(旗帜):

科学与民主。

5、主阵地:

《新青年》。

6、中心:

北京大学(原因:

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7、主要内容:

8、意义:

9、局限性:

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入:

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广泛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第二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时间范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