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257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docx

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doc

专题二: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道教思想

(1)老子:

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

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实质:

维护行将崩溃的奴隶制度,阻止新兴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

(2)庄子:

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2.墨家思想

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

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

“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3.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

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秦朝立国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法为教。

汉武帝尊儒的同时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思想主张包括:

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2)战国时期:

①孟子:

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

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②荀子: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3)秦汉时期:

①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

②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展:

他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裁制度可以统一。

他倡导的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③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宋元时期(宋代理学):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②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时期)

(1)李贽:

明代后期。

①思想主张:

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②地位:

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黄宗羲:

明清之际。

①思想主张: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②地位:

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3)顾炎武:

明末清初。

①思想主张:

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

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②地位:

其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4)王夫之:

明清之际。

①思想主张:

“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唯物观、辩证观、发展观)②地位: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二)新课标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和法家: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相互依存和转化的。

战国时期的庄子,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他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程朱理学: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二程”认为: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

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

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道学家(儒家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质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他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他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规律小结

1.儒家思想在历史和现实生活方面有许多积极作用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

(2)它提倡的“仁”和“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3)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5)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字、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一些规律

(1)早期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点:

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学以致用,具有反封建色彩。

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早期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

他们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对后来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早期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源:

他们生活在明清之际,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之际,封建制度衰落,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便产生了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反过来说,从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也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即所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由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至秦汉时期的思想专制,到明清时期思想发展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封建思想的空前加强和反封建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

百家争鸣反映了战国时期面对社会大变革和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的时代特征,秦汉以来思想专制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明清时期的发展新趋势则反映了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三.热点冷点

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当时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江苏历史2)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02.(全国二卷文综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03.(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

C.揉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04.(海南历史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05.(北京文综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06.(重庆文综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07.(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08.(宁夏文综2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B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

10.(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3)小题)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

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1.(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2.(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3.(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14.(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15.(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16.(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

17.(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3分)

18.(广东历史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只有①③选项符合孔子的思想核心。

02.A强调教化,定属儒家思想。

03.CA错在佛教在当时未引入、道教在当时未产生;B错在孔孟学说在当时已经有很大变化;D错在儒和术不能分开解释。

04.D按教材,它揉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

05.D仅D项为黄宗羲的思想。

06.A材料正好说明了墨家的“尚贤”主张。

07.D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关键词可看出。

08.A按教材,攻击圣人、孔子,只能是明后期的李贽。

09.B熟悉荀子的思想主张(新课标版),都认为“人性恶”,但解决方法相反。

10.D应突出书博会学习、友谊等立意。

11.DABC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

12.C只有C项才能反映董仲舒“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13.A从董仲舒的代表作角度判断。

14.D从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看,只有D项符合这一主题。

15.D熟悉新课标版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6.A明确题中人物都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7.

(1)(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联系明亡清兴的历史背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分别简要归纳和整体归纳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顾炎武: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

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18.

答案要点: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3分)

(2)方法:

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2分)结论:

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五.新题预测

0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

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

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

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B

A.甲——儒、乙——墨、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