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894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docx

北京大学网络学历教育大学语文模拟题1汇编

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

《大学语文》考试范围为《大学语文考试参考书》中带有*号的课文,下面对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加以总结和提示:

1、议论文七篇: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秋水》、《谏逐客书》、《五代史伶官传序》、《论毅力》、《灯下漫笔》;

2、记叙文四篇:

《郑伯克段于鄢》、《李将军列传》、《种树郭橐驼传》、《爱尔克的灯光》;

3、诗词曲赋十篇:

《氓》、《短歌行》、《饮酒》、《山居秋暝》、《行路难》、《蜀相》、《虞美人》、《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前赤壁赋》;

4、小说四篇:

《宝玉挨打》、《风波》、《断魂枪》、《米龙老爹》;

【考试题型】:

共五道大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具体题型如下:

1、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一分,共10分。

2、填空题10题,每题一分,共10分。

其中将包括一些重要诗词名句的默写。

3、词语解释题5题,每题两分,共10分。

解释给出的句子中加点的字或词的含义。

4、翻译题5题,每题4分,共20分。

考题将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求翻译句子的划线部分,翻译要求准确通顺,每个重要字词的意思都要落实。

5、作文,50分。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或者记叙文。

【考试内容】:

1、关于作家及作品的基本常识:

了解文章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主要政治及文学主张,文学成就及地位,代表作,作品集的名称等。

对于本复习资料中给定篇目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了解其艺术上的主要成就,并对其主题思想有准确理解。

考试中也会对此加以考查。

2、文体知识:

了解常用文体的分类,能判断出重点课文所属的文体类型。

尤其是能够识别古代的一些重要文体,例如乐府、绝句、律诗、词、赋、散曲等。

3、文言文中的语词、语法知识,主要包括:

(1)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语法功能。

例如“之”、“其”、“于”……等等。

(2)文言实词:

能理解一些重要字词的含义,包括后来演变为成语的词句的具体含义。

(3)能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本复习资料中列出的重要句子的含义。

4、了解课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常见的修辞手法。

能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在创作上取得的艺术效果。

5、能够背诵一些重要的古典诗词和名句、名言。

6、写作。

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考题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考试要点】:

本复习资料将根据课文在课本中的顺序,摘出每篇带*号课文中的知识要点,请大家以此作为复习的参考。

复习中请注意前后课文知识要点的融会贯通和对比参照。

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一、要点提示:

1、本文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3、许多成语、名言都出自《论语》,例如本课中的最后一句话后来就演变为成语“祸起萧墙”。

此外还有“既来之,则安之”、“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名句。

二、翻译。

弄懂句中字辞的含义并能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1、求!

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

冉有!

岂不是要责备你们吗?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

“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翻译:

这是国家的臣子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

(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护理的人干什么呢?

相:

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4、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翻译:

况且你说的话是不对的。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5、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

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请注意这里的“来”和“安”都是表示使动的意义,和我们现在常说的“既来之,则安之”的意义是不同的。

6、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

周任有句话说:

“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力就接受这个职位,不能的就辞职让位。

”陈:

施展。

列:

职位。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

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实则心里想得到)”而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的人。

疾:

痛恨。

辞:

托辞,借口。

 

第二课、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要点提示:

1、本文作者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

和孔子并称“孔孟”。

2、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表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

3、本文用到“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成为后来常用的成语。

4、注意文中所使用的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

比如,作者以“战”比喻治国,以“弃甲曳兵”比喻治国失败,以“百步而后止”者比喻邻国之君,以“五十步而后止”者比喻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笑邻国之君。

二、翻译:

弄懂句中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1、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

丢掉了铠甲,拖着兵器而逃跑。

有的跑一百步而后停下,有的跑五十步而后停下。

请注意这三个字的意思:

“兵”,是指武器,兵器。

“或”,有的(人)。

“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翻译:

有五亩大的住宅地,在上面种上桑树。

这里的“树”是用作动词,指种植。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

认真的办好学校的教育,反复的教育老百姓要孝敬父母和热爱兄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

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就不用再身背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奔波劳累了。

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到您这里来归附了。

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翻译:

细密的渔网不要撒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

数(音促):

细密。

罟:

渔网。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翻译:

猪狗吃人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放粮。

检:

约束,制止。

涂:

通“途”,道路。

殍:

饿死的人。

 

第三课、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一、要点提示:

1、本文作者庄子,名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2、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辞藻瑰丽,善于运用寓言的形式说理,富有浪漫色彩。

3、《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和外篇。

内篇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

外篇一般认为是后人所撰。

4、《秋水》通篇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

文中的河伯和北海若都是作者虚构的神话人物,其中北海若的主张代表庄子思想,何伯则代表与庄子思想对立的一方。

5、庄子善于运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比如他在谈到人类认识不可能超越客观局限时,一连使用了“井蛙”“夏虫”“曲士”等三个同一类型的比喻。

二、翻译:

弄懂句中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整句话。

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

现在我看到你是那样地难以穷尽,如果我不到你的门口来看看就危险了,我将总是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殆:

危险。

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翻译:

我从来没有以此来自我夸耀,这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是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

自多:

自我夸耀。

3、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翻译:

我们称呼物的数量叫做“万”,人只是占据了其中的一个/或者:

人只是其中之一。

注意“焉”字,在这里是兼词“于此”的意思,表示“在这里”,“在其中”。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翻译:

听到了一百种道理,就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5、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翻译:

考虑到中原地区在海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仓中一样吗?

稊米:

小米粒。

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翻译:

生活在穷乡僻壤的读书人是不能跟他谈论大道的,因为他被他所受的教育所局限。

7、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

伯夷以辞让天下来博取声名,孔子以谈论天下来显示渊博,这是他们自我炫耀,不就跟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第四课、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一、要点提示:

1、本文保存在《史记·李斯列传》中。

作者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

2、本文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章。

3、本文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

(请结合课文理解对比这一修辞手法)

二、翻译:

弄懂句中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翻译为:

我听说大臣们主张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为:

当初假使四君拒绝贤人而不接纳他们,疏远有志之士而不对他们加以任用,那就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声名了。

3、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翻译为:

把使自己感到快意的东西放在面前,只是为了适合观赏罢了。

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翻译为:

现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不敢向西,止住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盗贼干粮”啊。

业:

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藉:

借。

赍:

给予。

5、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翻译:

于是拆散了六国的联盟,使他们向西来侍奉秦国,这一功业一直延续到如今。

从:

通“纵”。

施:

延续。

6、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翻译:

凡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使人心意和耳目都感到感到愉悦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地出产的珍珠做成的发簪、镶嵌着珠玑的耳环、用东阿的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装饰品就不会敬献到您的面前,那些随着时尚变化,打扮得容貌艳丽、身材苗条的赵国美女,就不会站在您的旁边了。

说:

通“悦”。

傅:

通“附”。

 

第七课、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

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一、要点提示:

1、本文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所以其文集称为《欧阳文忠公集》。

此外还著有《新五代史》、《新唐书》。

2、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又是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这篇人物传记的序文。

在人物传记前面写上发表议论的文字,在《史记》中已有先例。

二、翻译:

弄懂句中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整句话的意思,注意其中一些虚字的用法,例如“其”、“之”等等,另外还要注意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为:

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父亲(报仇)的心志。

“其”,语气词,表示希望、命令的语气。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划线部分翻译为:

多么的衰败啊!

“何其”是句首语气词,表示感叹。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为:

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灭亡。

本句中的“兴”和“亡”都是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请注意本句中的三个“之”字。

第一个“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不译。

第二个“之”:

代词,指代前文所说的“天下”。

第三个“之”,代词,指代上文出现过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道理。

全句可以翻译为:

“推究庄宗得到天下又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翻译:

灾祸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累积而成的,而聪明勇敢的人也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事物所困扰。

第九课、《论毅力》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

何以败?

曰: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一、要点提示:

1、本文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著名学者。

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此文作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第四年,用以鼓励处于逆境中的同仁,要以坚韧的毅力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2、《论毅力》在论证上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即包含一正一反两个判断。

在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都设置了正反对比,请加以体会。

3、本课文中有两处运用了层递。

分别是:

(1)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理周密。

(2)操舟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得十分明白。

二、翻译:

弄懂句中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翻译为:

天下古今这许许多多或成功或失败的事情,其发展的道路,是如此的众多而不相同啊。

莽然:

众多的样子。

2、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翻译为:

又认为我的遭遇很艰难,所以我的成就比不上他。

蹇:

跛足,引申为艰难、困厄。

3、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翻译:

而顺境和逆境又经常相互间隔着交替呈现。

迭:

交替。

4、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

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堆成,这时停止,是我自己就此停止了。

又好比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干,我就前进了。

箦:

土筐。

虽:

即使。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翻译:

有关成败的道理,看看这两段话就知道了。

数:

规律,道理。

 

第十课、《灯下漫笔》

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

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

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

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

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

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

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

说是没有行市。

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

六折几。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为什么呢?

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

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

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