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8535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质量监测

(一)

历史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纸,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纸。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美裔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说:

“封建制,根据西方学者的传统解释,它只是一种管理的方式。

在这种管理方式之下,政治属从的关系只是皇帝(国王)与诸侯、诸侯与附庸的关系,政府与人民之间无直接关系;农民只附属于土地,而土地则是附庸、诸侯或(直属于)皇帝(国王)的私产。

”上述文字中涉及到的制度有

①宗法制          ②分封制           ③郡县制             ④井田制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

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的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

其意图是

A.防止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4.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

这反映出唐朝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5.有学者认为:

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

其中“他律”在当时是指

A.仁者爱人B.君主法治C.礼乐制度D.三纲五常

6.“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

”这里“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B.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D.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第二章法的渊源(14)

第一节制定法(14)

法律(lex)和平民会决议(plebiscitum)

元老院决定(16)

皇帝谕令(16)

7.右图是某部法典资料的部分目录。

据所

学知识可以判断此法典出自

A.古罗马

B.古巴比伦

C.近代英国

D.近代法国

8.宪政,也称为“立宪政治”,强调以宪而治的政治。

近代中国尝试实行宪政化的重大

实践是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成立中华民国D.新文化运动

9.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

“八路军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

”据此,毛泽东旨在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C.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D.突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10.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

1878年,洋行四处派人收购苏南地区的生丝。

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

这种“洋财”属于

A.官督商办的洋务经济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11.中国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

由此可见

A.自然经济瓦解推动民族工业发展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12.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

其主要观点是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13.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陆续加入他们之前一直在批评的国民政府;而梁漱溟认为当时共产党“博得国内大多数的同情拥护和期待”,主要是因为共产党“放弃对内斗争,倡导团结抗战”。

材料说明

A.蒋、胡等人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B.梁漱溟主张共产党服从国民政府

C.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D.国共对立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分裂

14.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法治化B.曲折性C.反封建性D.普选制

15.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教育远超过英国本土。

当英国居民的识字率还在40%—70%之间时,北美各地已经达到70%—100%。

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已有11所大学,有3万人具有学士学位。

北美殖民地发达的教育

①为启蒙思想的普及奠定了基础②有利于美国总统的直接选举

③促进北美民众自治能力的提高④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明程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6.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

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

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

商品内容

盐、火器、五金、酒、布匹

糖、烟草、玉米

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D.欧洲、亚洲、非洲

17.1911年,美国联邦政府确立了一项原则,即根据最高法院的判断,徜若涉嫌垄断公司确曾对自由贸易施加了不合理的限制,那么联邦政府事实上拥有宪法赋予的摧毁垄断的权力。

材料表明

A.垄断已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自由主义失去了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C.美国政府限制经济活动中的竞争

D.美国试图用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运行

18.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

“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

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

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D.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19.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

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B.立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

C.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D.因实际的需要而与时俱进

20.“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

A.建立市场主导的社会经济体制 B.推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1.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

亿美元),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56

34.88%

15.85%

4.26%

1973

27.08%

27.017%

18.023%

A.福利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C.表中的经济现象得益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D.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威胁发展中国家利益

22.勃列日涅夫指出:

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认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23.有学者认为:

在债务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欧盟

A.尚未建成集体决策机制

B.制度缺陷不能应对危机

C.一体化进程将难以为继

D.存在利益多元化的矛盾

2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

不过文明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成就。

按历史观点来看,尽管出现了所有这些不公平和剥削,但历史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说明 

A.文明是等级差别与历史进步的统一    

B.文明带来的历史进步是根本持久的 

C.文明必然造成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D.历史的进步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

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

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

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

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

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

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

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

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

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9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8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圆明园遗址

开平矿务局

大生纱厂产品棉纱

近代中国妇女服饰

研究世界经济史和社会史的Clark教授认为: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

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

……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

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质性的大变革。

——摘编自《历史大数据:

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对Clark教授观点的微观方面加以论证。

请考生在27、28、29、30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北朝后期,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

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制度上进行了变革。

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

谨”、“清平干济”两科。

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

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瞬岳、明字、明算等多种。

学馆的生徒可

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

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

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选官制度的改革和隋唐繁荣之间的关系。

(10分)

 

28.(15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专制与民主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有无国会,而且在于国会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处于何种地位。

正式国会成立后,国会议员坚决排除袁世凯插手起草宪法的企图,牢牢控制制宪大权,在讨论宪法草案过程中,严格规定了总统的权限,并将总统置于国会控制之下。

无论民初的政党斗争多么激烈,国会始终居于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

辛亥革命前很多保守派,包括梁启超这样的一些开明派人士,对民主政治深表疑虑,担心一旦实行民主,必然出现党派倾轧,天下大乱。

然而在清朝退位后几个月内,围绕着国会议员选举,原先纷乱杂陈的各个政党迅速调整政策,相互合并,最终形成国民党,民主党,共和党,进步党等主要政党。

假使没有这些政党的参与和组织,如此大规模的选举活动是不可能的。

皇帝自动退位大大缓解了革命前的满汉矛盾。

民初政治领袖及时调整方向,放弃排满口号,提出“五族共和”的建国方案,避免了革命前很多人担忧的国家分裂。

最能体现共和精神的就是国旗以五色构成,象征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

假使孙中山的国民党不是一意孤行,以其党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取代五色国旗,中华民国的国运不至于江河日下,以至于此。

民初国人寄托的共和精神也不至于遭人遗弃,以至于今。

——摘自XX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总结民国初年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

(9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

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

任何条件。

——【意】杜黑《制空权》(1921年)

材料二不管如何,今后作战,陆海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

否则,什么仗也打不下来。

——1979年邓小平

材料三海湾战争后,美国国防部在论述“空中优势和制空权”问题时指出:

“在未来对付拥有军事高技术装备之敌的冲突中,争夺制空权的战斗将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伊拉克军事机器的命运,将使人们几十年都难以忘却。

(1)结合20世纪的战争,举出“制空权”成功运用的范例。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制空权”理论。

(9分)

 

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欧洲意义上的宗教的目标是让人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人,成为一个圣徒、一个佛、一个天使;而儒教限于让人成为一个好公民——像孝子和好公民那样的生活。

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他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

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了一个宗教。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是对道德功能的重视、以善为本的人性论、以道德为基础的文明观、忠君尊王的孝史论、三从四德的女性伦理。

    ——摘编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1915年)

材料二 在个人生活方面,西方人为运动而生活,东方人则为生活而运动;西方人为赚钱而活着,东方人则为人生创造财富。

在社会问题上,东方的社会,立足于道德基础之上,西方的社会建筑在金钱之上。

在政治问题上,欧洲早期是通过基督教来统治人民的,文艺复兴之后所行的是强权政治,到现代就变成了混乱加上警察的社会;东方人是靠良心、廉耻和道德观念来维持社会秩序的。

东西方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我相信东西方的差异必将会消失并走向融合。

    ——摘编自《辜鸿铭讲国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关于中西文明的观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的思想。

(7分)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质量监测

(一)

历史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1.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

材料总体描述在是分封制,“土地则是附庸、诸侯或(直属于)皇帝(国王)的私产”则随之指向井田制。

【试题答案】D

2.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汉武帝、王室”确定。

【试题答案】D

3.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即可确定。

【试题答案】B

4.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市、宅融合,逐渐突破坊市界限。

【试题答案】A

5.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

设问强调“当时”,由“孔子”确定A、C,由“他律”可知C

正确。

【试题答案】C

6.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

由“克利斯提尼”,回忆知识即可。

或,材料描述的是根据地域重新划分10个部落,在此基础上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试题答案】C

7.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

由“平民会决议、元老院决定、皇帝谕令”等可知。

【试题答案】A

8.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

关键词是“宪”,各选项中,只有中华民国制定实施《临时约法》。

【试题答案】C

9.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由“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可知A正确。

【试题答案】A

10.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时间和“洋行”,说明家庭纺织业在变化当时主要是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经济的制约和引导。

【试题答案】B

11.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至1921年,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这个时间段,考查学生对“短暂春天”原因的掌握。

【试题答案】D

12.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指向B,材料“垄断”排除A在正常“发展”。

【试题答案】B

13.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此题需要整体把握。

“20世纪30年代”,民族矛盾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导致各种政治力量重组,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共同抗日。

【试题答案】C

14.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总结论证的能力。

试题解析:

欧美资本主义长时段、大范围的发展,有很多特点,题目集中叙述的是各种法律文件。

近现代民主与古希腊民主相比,一个特点是加强法治保障。

【试题答案】A

15.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①、③、④正确。

②“直接”错误。

【试题答案】B

16.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时间和交易内容,回忆所学知识。

【试题答案】A

17.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A、B是过度推理,由“徜若涉嫌垄断公司确曾对自由贸易施加了不合理的限制”可知C错误。

【试题答案】D

18.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结合回忆所学知识,即可。

【试题答案】C

19.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

【试题答案】D

20.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由“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70年代后半期之后”可知C正确。

“20世纪50年代”可能没有复习过,但在题目中其是与“70年代后半期”并列的,默认与后者基本一致即可。

【试题答案】C

21.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提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回忆所学知识,即可。

A,“福利政策”错误。

【试题答案】B

22.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错误,C“政治”错误。

材料说明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在农业中的表现。

【试题答案】B

23.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合作程度较高,已经形成机体决策机制,结合“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可知D正确。

【试题答案】D

24.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整体把握,尤其是“尽管出现了所有这些不公平和剥削,但历史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可知A正确。

但历史和文明仍不断进步,进一步走向自由、平等、民主,故其他选项错误。

【试题答案】A

25.(25分)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虽然各个材料和设问看似联系不大,但内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根据知识,即可得出西周到秦,中央官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结论,根据材料“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结合秦朝中央官制,简洁说明即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相应做答。

“原因”应该更多地结合材料。

(3)根据“19世纪、地方督抚”可知是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概括材料即可。

进一步认识到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时代的相应变化。

【试题答案】

(1)变化:

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职业官僚制度产生;(4分)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

(4分)

(2)朱元璋:

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

(5分。

如果仅答出“朱元璋废除丞相”,得1分)

黄宗羲:

明朝废除了丞相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

(4分)

(3)影响:

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2分)削弱专制集权统治;(2分)促进了政治和社会变革;(2分)社会风俗变革,冲破传统观念(2分)。

26.(12分)

命题立意:

主要考查学生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兼顾提取解读有效信息、比较分析、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试题解析:

试题形式做一定探索,把图表和文字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解读和组织能力。

设问是“微观方面”,根据材料可知其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在影响,具体是“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大变革在近代中国的表现。

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逐一表述即可。

【试题答案】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向外扩张,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由此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方面都发生一定的变化,政治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