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8999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docx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精品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课外)”专题复习测试题

(一)中秋对月

唐·曹松①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

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________”是“中秋”,“________”是“月”。

(填入诗句中的词语)

2.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二)秋霁

唐·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1.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

2.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

(三)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

距离很近。

比喻春天的短暂。

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一词有何妙处?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四)如梦令·春思①

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

鸟名。

③居士: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五)东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

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

山多大石的样子。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咏路

宋·邹浩①

赤路②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③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注释】①邹浩:

宋代学者、诗人。

诤臣,敢直谏。

遭佞臣诋毁屡被贬谪而无愧悔。

本诗便写于被朝廷逐放岭南期间。

②赤路:

炎荒之路。

③伊:

句首语气助词。

1.诗中所咏之“路”具有什么特征和含义?

2.本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八)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宋·刘克庄①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①刘克庄:

南宋著名词人。

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九)崆峒①

清·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②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注释】①此诗写于1889年。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

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

②拏(ná):

执持。

1.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

(十)虞美人·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濛(míngméng):

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②忒(tuī):

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和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十一)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

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州:

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二)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

②辛夷:

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三)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①窅(yǎo)然:

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

请简要分析

A.无可奈何花落去B.风住尘香花已尽C.簌簌衣中落枣花

(十四)移家①别湖上亭

唐·戎昱②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③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移家:

搬家。

②戎昱:

唐朝诗人。

③浑:

全。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十五)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水国:

水乡。

②离梦:

离人的梦。

1.诗歌首句中“夜有霜”与下句中“________”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凄冷。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中“杳”的理解。

(十六)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唐·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十七)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

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

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

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八)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试分析“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字的妙处。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十九)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

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

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十)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2.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二十一)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二十二)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上阕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

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十三)田舍①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

农家。

②筑圃:

修筑打谷场。

③菁:

水草。

④天末:

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的气息。

(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二十四)望江南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①轻尘。

忙杀看花人!

【注释】①辊:

(gǔn),翻滚,滚动,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二十五)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

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

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十六)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二十七)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①

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释】①作者曾在洛阳做过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

早春时候,他正在南方去的路上(南征),写了这首诗。

②赊,遥远。

③槎,植物。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早”春的气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十八)点绛唇

宋·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

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陆游:

南宋爱国词人。

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

②黏天浪:

连天的波浪。

③遮回疏放:

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1.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二十九)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梁园:

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三十)纳凉

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释】胡床:

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

“倚”字写成了诗人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三十一)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

竹席。

②流莺:

即莺。

流:

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树阴满地、、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的

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三十二)江上

宋·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①董颖:

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

用手抚摸。

③钓舟:

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三十三)塞上忆汶水

元·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释】沙碛:

沙漠。

苑马:

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三十四)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

绘出来。

2.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十五)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

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三十六)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②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③去!

【注释】①星河:

银河。

②谩有,空有。

③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

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十七)送魏大①从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

陈子昂的友人。

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②魏绛:

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

③六郡雄:

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

④代:

代州。

⑤狐塞:

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

⑥云中:

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

燕然山。

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氛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十八)夜宿七盘岭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①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②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平仲:

银杏的别称。

②浮客:

游子。

诗人自指。

1.“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三十九)春寒①

宋·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

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B.颔联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

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C.颈联由上联的动景写到静景。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

 

D.尾联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

“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

2.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四十)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本诗为杜甫历经战乱后,在成都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诗人笔下江村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诗中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一)1.秋三五 蟾盘2.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平公正,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二)1.诗中是从“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江上如钩月”来表现“霁”字的。

2.写出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的情景。

构思新奇幽默,别出心裁,给诗平添了许多情趣。

(三)1.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②“旧帘”是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

2.示例:

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四)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五)1.清幽、宁静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六)1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表现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七)1.特征:

曲折漫长、荒凉险恶、隐现俯仰。

含义:

实指诗人远谪行走的路,寓指诗人的仕途之路(或“人生之路”“进谏之路”等)。

2.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直遭忌、无罪被贬的痛楚、愤恨之情以及面对仕途俯仰、人生起伏而无悔无愧的感情。

(八)1.①姿致轻盈:

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

②形小色艳:

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

2.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

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九)1.高峻(高大、挺拔) 雄伟(浩荡、勇猛、奔放、富有力量、富有斗志、气势磅礴)2化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不应仍问武陵源”表达出诗人追求的并非世外桃源,而是“桃花红满谷”的崆峒山,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用笔委婉,含意深远。

(十)1.柔美的杨柳红艳的海棠2.示例1:

“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

春雨易伤旅人,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

(春雨连绵,杨柳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

)示例2: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

示例3: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

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

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

示例4:

“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示例5:

“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意思对即可。

(十一)1.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叶的美景。

2.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

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來。

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巳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十二)1.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

②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

2.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世的节操的礼赞。

(十三)1.诗人回答的是:

因为“碧山”有别于人间的静美和闲适。

2.C句与之相似,都蕴含了诗人对这份安宁闲适的喜爱,A、B两句蕴含对生命衰亡时光流逝的伤感。

(十四)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十五)1.月寒2.“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

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离梦)如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或:

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的连“梦魂”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十六)1.(久别重逢的)惊喜2.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十七)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十八)1.两个“自”字表现出诗人有情而流水无情,更衬托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

2.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

(十九)1.“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

(答出两点即可)(二十)1.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2.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二十一)1.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2.语言:

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

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写法:

衬托。

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

白描。

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

寓情于景。

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构思:

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二十二)1.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

2.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感情。

(二十三)1.“乐”或“乐哉”2.示例:

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

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