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9192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9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x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语文答案

语文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2分)

1.B(病:

困苦)

2.C(惨淡:

古义为暗淡,今义为凄惨,不景气;动摇:

古义为松动,今义为不稳定,不坚固;同日而语:

古今意义相同,指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其实:

古义是它的果实,今义是实际上。

3.D(A“冠、履”名词活用动词;B“感、劳”使动用法;C“爪”名词做动词)

4.D(两个之都是“的”的意思;A项分别为“把”相当于“而”;B项分别为“是……还是……”“他的”;C项分别为“转折”“修饰”)

5.B(B宾语前置;A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D被动句)

6.C(A项,“比”译为近来;B项,“故乡人”译为所以乡里的人;D“叔父韩愈在你死后的第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有误,应为:

叔父韩愈在听闻你死去消息后的第七天。

7.C(赵应该改为楚)

8.B

①重整旗鼓:

比喻失败后,整顿再起.根据后文“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可知,本次比赛并没有失败.不合语境;

②意味深长:

含蓄深远,耐人寻味.使用正确;

③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使用正确;

④守正不阿:

形容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望文生义,误解为“坚守不改变”;

⑤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句中是指“对未来”并不是“对取得的成就”,使用错误;

⑥万无一失:

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不合语境,句意要表达的是“一点弊端也没有”.

9.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病。

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调查显示”,二者任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C项,搭配不当,“推动”和“受益”搭配不当,改为“使……企业广泛收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登”“徐夫人”“徐氏”“步夫人”“步氏”等,最后再依据一些谓语动词进行断句,如本句: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

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11.C【解析】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

12.B【解析】从文中“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可知步氏赐予的东西孙登不敢推迟,而是恭敬的接受。

13.(10分,每题5分)

(1)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

(关键词“寮属”“略”“布衣之礼”“或…或…”,语句通顺1分)

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

(状语后置句,关键词“謇謇”,本意为“忠贞、正直”,此处也可译为“尽心”,“匪躬”,)

【参考译文】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

魏国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

孙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

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拔设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

于是诸葛恪等人被选入,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跟着骑马射猎。

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

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

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

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他干的。

审讯他,他却不承认,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

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他身边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打发他回家不再回来,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忌被废,住在吴地,而步夫人最受宠。

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地接受而已。

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

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

“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

”孙权问:

“你的母亲在哪儿?

”孙登回答说:

“在吴地。

”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

“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滋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

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

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

诸葛瑾、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

可以让他们献出合乎时宜的办法,除掉苛刻繁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姓。

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

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

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14.(3分)B

【解析】“两句虚写”说法不正确,这两句主要是实写,写了笛声和藕香。

15.(6分)

(1)视听结合,幽凉的月色,令人沉醉的笛音,有如临其境之感;

(2)炼字精妙,用一“凉”字,既写出了月光清寒,也流露出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伤,极富表现力;(“双关”亦可)(3)情景交融,笛声在清冷的月色中更添凄怨,吹笛人的不遇之伤(不得志、不被赏识的感伤)尽融于景中。

(每点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2)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7.A

【解析】B项,“英语学得好就可以改变命运”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C项,“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汉字教育并不符合汉字的规律和特点”分析错误,原文说“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并无不符合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之意;D项,“解决了当前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错误,没有依据,说法太绝对。

18.C

【解析】“文章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错,原文并没有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

19.D

【解析】原文说“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因此只提升重视程度分析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20.(3分)A解析:

不是“补叙”,是“插叙”。

21.(6分)

①讲述故事,显得真实,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可信度。

以“我”为见证人,更为真实地揭示“我”的感恩、童年遭际和命运。

②串联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通过“我”之口,讲述了我与乡下奶奶的深厚感情。

③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虎子”是被救者,是事件的当事人,以他的视角观察,使奶奶形象的刻画更客观、自然,侧面衬托出奶奶儿子的优秀品质。

④彰显主题。

“虎子”当时还是个懵懂的孩子,他对叔叔、爸爸和奶奶的点评丰富了小说主题,突出弘扬浓郁的人间大爱的主题。

(任意答3点且有理有据给满分)

22.(6分)

①“英雄”是小说的线索,构成情节上的因果呼应。

没有“乡下的奶奶”的伟大,也就没有“英雄”的儿子。

正是“乡下的奶奶”的优秀品质,才培养出心肠好的叔叔。

②突出小说人物形象。

奶奶也是英雄,她既是英雄的母亲,也帮全家树立了英雄的典范,也延续了英雄儿子的好心肠,如拒绝为自己修墙以帮助小学,心疼爸爸的劳累等。

③深化小说主题。

爸爸不祭奠英雄心里不踏实,让我给英雄鞠躬,说明全家以英雄为榜样,以崇敬英雄为家风,洋溢着正能量。

(答对一点得2分,3点满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23.(3分)

【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1分)隐士(1分)与忠臣(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段的能力。

该文段先列举了一般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朱光潜同意陶渊明“是隐士”“是忠臣”,又用“却”点明了自己认识的与众不同,“还有……的一方面”即“处处都最近人情”,然后根据字数限制删掉非重要词语。

注:

题目要求不超过15个字,字数超过或太少的酌情扣分。

(3分)

生死未卜改为至关重要

令郎和令嫒改为孩子们

聆听改为听到

惠顾改为光临

必须改为尽可能

选错误处不得分,选出错误并准确修改每处得1分,以上错误改对3处即可。

25.(6分)

所有班级分ABC三类分别从三条路线疏散到运动场(1分)。

A类依序沿西部楼梯下,经求真路撤离(1分);B类依序沿中部楼梯下,沿笃行路到达指定位置(1分),C类依序在行知路汇合后再到运动场,明德楼各班可与C1班同时撤离(2分)。

(语义连贯清晰1分)

六、作文(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作文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

考生要注意本题是属于材料作文写作,首先考生要注意围绕材料的理解进行准确的立意,根据理解材料,主要内容是由“四力”构成:

一、眼力:

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

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

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

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考生根据以上“四力”的理解,可以有如下的立意:

眼力即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思力是方法把握和思想的积淀、定力是不为复杂影响的能力、抗压之力是在挫折面前的乐观与激情。

以上四力都是考生要立意的角度,都是引导人成才的道理。

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

附:

评分参考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感悟,按要求从“四力”中任选两种,并能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42分;

2.符合导写要求,具有思辨性,论据详实,论证严密,45分以上;

3.文体鲜明,内容与“四力”有关,但没有“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的题意呈现,不高于40分;

4.只写一个“力”或超过两个,不高于36分;

5.与“四力”无关的不超过30分。

字数要求:

少于800字,超过600字,每少50字扣1分;

少于600字,超过400字,不超过36分;

少于400字,不超过24分;

少于200字,不超过12分;

少于100字,5分;

只写题目,2分,不写题目扣2分。

每1个错别字扣0.5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参考范文】

眼力是一种“定力”

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

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

这要怎么解释呢?

打个比方吧,拿一条宽20厘米的长木板放在平地上让你行走,你一定不会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100米的高空,你原来的“能力”还在吗?

再比如,站在一定的距离,把篮球投进篮框里,是一种与准确有关的“能力”,但是象乔丹那样,在NBA总决赛最后一场的最后一秒,从对方的激烈围抢中高高跃起,空中绕过阻碍,投进压哨逆袭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却不是“准确”所能概括的。

有句乡谚说:

“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

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

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

“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

”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也是一门心理学。

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

“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

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的,“光头光脑”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

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草莽之中”。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

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

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

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

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

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

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

“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

于此等处,可知“信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所以,离开了“定力”,就没有靠得住的“眼力”。

“眼学”的背后,是一门“心学”。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中正、开放、虚灵,“活泼泼地”。

另一方面,要随时省察“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见和惯性思维,并且能够及时纠正、“转向”。

恰如“中锋用笔”,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让笔锋从偏侧散乱的状态回归中正与弹性的动态平衡的能力。

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

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