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9891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docx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2

2016年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一、医疗信息化前景广阔5

1、医疗信息化含义......5

2、支持的国家政策为医疗信息化行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6

3、持续增长的需求为医疗信息化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7

二、以医院信息化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有望加速............9

1、医院信息化建设已见成效,但广度和深度有待挖掘9

2、区域医疗信息化在分级诊疗框架支持下有望加速..11

3、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渗透率低、比较分散,在HIS上领先的企业在抢

占市场份额上占优......12

4、国内医疗IT企业盈利模式有待丰富......13

三、互联网医疗时代已然到来........15

1、医疗行业的明显弊端与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为互联网医疗的兴起提供了极

好契机........15

2、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成长期,巨头新贵纷纷布局..16

3、在HIS、GMIS基础上以医院资源为重点的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顺势兴

起................17

(1)远程诊疗从B端迈向C端.............17

(2)云医院:

与区域医疗存在互补的综合性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兴起.19

四、移动医疗:

落脚于健康管理的明日之星..22

1、健康管理市场潜力巨大,移动医疗是切入健康管理市场的有效途径......22

2、线下医疗资源是打造健康管理平台的核心..............24

3、流量、黏性和变现渠道是决定移动互联医疗业务成败的关键要素..........27

五、相关企业简析..........29

1、东软集团................29

(1)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的医疗信息化龙头.............29

(2)医疗大数据积累助力公司切入医疗控费领域.30

(3)定增后管理层增持股权提升未来发展驱动力.30

2、三诺生物................31

(1)收购Nipro,向“全球血糖监测专家”迈进.......31

(2)打造糖尿病管理垂直闭环,拓展糖尿病全领域...............32

(3)2016年业绩反转............34

六、风险因素36

医疗信息化涵盖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系统信息化、业务功能系统信息化、区域医疗信息化,以及远程医疗、云医院、移动医疗、医疗大数据挖掘等。

我国医疗健康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务及商务对医疗大数据的需求,推动医疗信息化接近爆炸式发展的临界点。

作为医疗信息化的基础,我国医院信息化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基于医院信息化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在分级诊疗模式推动下有加速发展之势,巨大的市场潜力释放在即;远程医疗、云医院、移动医疗等新模式已呈现星星之火燎原态势;基于信息化基础上的医疗大数据业务,是医疗信息化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光芒初现。

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虽具成效但广度和深度仍需拓展。

医院信息化目前的建设重点是CIS,CIS以电子病历(EMR)为核心。

我国大多数医院仅在重点科室采用了EMR,其他诸多管理和业务功能模块欠缺,尚未实现信息共享等更高水平的应用,有碍监督管理,不利于进一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急需升级和完善。

医院信息化仍有相当市场空间。

在医院信息化市场上领先的企业有东软集团、东华软件、金仕达卫宁、创业软件、万达信息等。

区域信息化在分级诊疗推动下开始加速发展。

2014年已实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医院占比仅为8.77%,预测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销售规模达5,000亿,年运维服务费用达400亿,衍生业务超过万亿。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以医院信息化为基础,在医院信息化领域领先的企业在区域信息化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

互联网医疗不仅是传统医疗的重要补充和有效辅助手段,而且具有跨越时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特点,弥补了传统医疗服务体系的明显缺陷,在政策扶持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已迎来大发展的契机,B端和C端均快速发展,B端更凸显资源价值,C端更凸显商业价值。

长期耕耘在医院信息化的企业更具有获取B端医院资源和医生资源的便利条件,因此发展C端业务具有天然优势。

移动互联医疗是切入大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径,庞大的慢性病患群体和健康管理人群为移动互联医疗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30亿元,预测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增长率超过80%,成为互联网医疗重要分支。

目前移动互联医疗领域百舸争流,主营慢病医疗产品的企业比如乐普医疗、鱼跃医疗、通化东宝、翰宇药业、三诺生物等,纷纷布局移动互联医疗,流量、黏性和变现渠道是决定移动互联医疗业务成败的关键要素。

一、医疗信息化前景广阔

1、医疗信息化含义

医疗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与公共卫生的管理系统和各项业务功能系统中,对医院、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的远程医疗、云医院、移动

医疗等。

2、支持的国家政策为医疗信息化行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国家新医改政策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在整个医疗改革中的战略地位予以确认,这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保障。

《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均支持和鼓励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进行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为信息技术在整个健康服务产业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5年12月政府对高血压、糖尿病两大慢病领域分级诊疗任务的明确和具体工作的描绘,预示我国分级诊疗系统构建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后续可能将有更多医疗职能下放到基础医疗机构。

3、持续增长的需求为医疗信息化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在新的医疗改革政策推动下,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花费不断扩大,各类产品和服务市场快速增长。

根据IDC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规模为87.46亿元,2012年增长至170.76亿元,预计2017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规模将达到336.53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4.53%。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医疗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2012-2016预测与分析》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规模将达339.9亿元,2011至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增长较快,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2年我国医疗行业IT总花费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0.62%,而同期美国占比为1.94%

我国医

疗卫生信息化投入占医疗卫生费用的比例仍较低。

而就整个健康服务业而言,目前我国健康服务业仅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美国2009年就达到了17.6%,这说明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最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发展为医疗信息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以医院信息化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有望加速

1、医院信息化建设已见成效,但广度和深度有待挖掘

医院信息化以电子病历(EMR)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医院管理信息和医院临床信息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共享,实现病人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管理流程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信息交互数字化。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减轻医院事务处理人员劳动强度,辅助医院管理和领导决策,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等功能,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

医院信息化目前的建设重点是CIS,CIS以电子病历(EMR)为核心。

亚太EMR分级体系将EMR划分为0-7级,据CHIMA调查,分别有超过60%的三级医院和近40%的三级以下医院已部署了EMR系统。

从评级上看,4级以下(未实现全院信息互联互通)的医院占比高达95%,达到4级以上水平的医院占比不到2%,而美国已达到68.3%。

而且我国大多数医院仅仅在重点科室采用了EMR,尚未实现全院信息共享等更高水平的应用,未来还有升级换代的空间。

除了EMR以外,LIS、PACS也是建设重点。

目前在HIS

市场上领先的企业包括东软集团、东华软件、金仕

达卫宁、创业软件、万达信息等。

各公司的盈利主要以圈地拿项目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

2、区域医疗信息化在分级诊疗框架支持下有望加速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以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为目标,以社区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为国内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区域信息化平台主要目的是连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

最基础的目

标是实现健康档案的区域内共享。

国家目标在2020年前,建设完成范围覆盖全国32个直辖市、省、自治区,704个地、县级市,2,862个区县,建设超过3,000个各级区域平台。

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销售规模达5,000亿,年运维服务费用达400亿,衍生业务超过万亿。

其中,未来三年,国家力争将建设3个省级平台,200个区县平台。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耗资较大、需要多方协作的项目,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非常重要。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的加速推进为区域医疗信息化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战略布局。

在此基础上,区域医疗信息化有望加速。

3、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渗透率低、比较分散,在HIS上领先的企业在抢占市场份额上占优

目前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还存在很大空白。

根据CHIMA的数据,2014年已实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医院占比仅为8.77%,

准备

建的也只有12.63%。

同时不同省份城市之间区域医疗信息化推进的速度也差距很大,浙江、上海等地发展较快,而贵州、四川等地发展缓慢。

到20%以上。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需以医院信息化为基础,因此,在医院信息化上深耕多年的医疗IT企业,如东软集团、东华软件、卫宁软件、创业软件、万达信息等,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具有很大优势。

尽管如此,HIS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市场均较分散,占区域、拿项目、争取客户是各企业短期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快速发展,超越竞争者,外延并购有望成为未来趋势。

4、国内医疗IT企业盈利模式有待丰富

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传统的模式是主管部门招标、软件企业建设,以项目建设费和定期服务费为软件企业主要收入来源,

年来发展比较缓慢。

另一种是PPP模式,也就是软件企业主导平台运营,典型的例子是创业软件的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营运项目。

2015年7月30日,创业软件中标成为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营运项目的供应商,中标金额为2,982万。

项目性质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总投资约1.2亿,其中公司承担9,000万,中山市政府投资3,000万(政府资金自2016年起分三年划拨)。

建设周期2.5年(可边建设边运营),公司获得10年特许经营权(不含建设期)。

通过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数据入口并结合其他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面向当地医疗行政部门,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保险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和流通企业以及居民等几类不同用户,在实现平台基础功能之上,提供互联网医疗、药品以及医疗机械交易、健康保险、保健品业务、广告运营等产业链上延伸医疗服务。

短期内国内企业盈利的主要手段还是以项目为主,长期来看,领头医疗IT企业有望在获取大数据、优质客户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上拓展。

参照国外经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的收入主要包括政府补贴、会员费、按次服务收费、保险机构增殖服务收入、大数据和健康管理,健康档案和大数据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盈利来源。

三、互联网医疗时代已然到来

互联网医疗市场潜在规模可达千亿。

互联网医疗作为对传统医疗的重要补充和有效辅助手段,具有与传统医疗相适应的潜在市场规模。

根据《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实现收入总计约为1.998万亿元。

依据公立医院服务性收入占比测算,2012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性收入约为5,654.34亿元,若按照10%至20%的医疗服务互联网渗透率计算,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的潜在规模约在565.4亿元至1,130.8亿元。

1、医疗行业的明显弊端与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为互联网医疗的兴起提供了极好契机

在中国,医疗行业中主要参与者——医院、医生、患者三方中各

自痛点非常明显:

就医院而言,三甲等大医院病患集中,处于超负荷

运行状态,而非三甲医院缺乏优秀医生资源,缺少病患资源,医疗资源存在浪费,运行效率不高;就医生而言,不同资历的医生还缺少更有效的分流机制服务于不同的病患群体;就用户而言,看病难、看病贵和用户体验差是突出痛点。

同时,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在线医疗应运而生。

互联网+医疗对于医疗服务、医保控费、医药分离等医疗行业的重中之重都产生了巨大乃至颠覆性的影响。

互联网医疗服务包括诊前、诊中、诊后三部分,诊前包括健康资讯、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等,诊中包括线上诊断、线上药店、线上支付等,诊后包括慢性病管理、诊后服务等。

完整的互联网医疗的闭环包括:

诊前(轻问诊,预约就诊)-诊断(面对面、远程诊疗)-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保险支付)-吃药(电商)-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回到诊前。

服务的载体包括网站、智能硬件、APP、可穿戴设备等。

2、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成长期,巨头新贵纷纷布局

从发展阶段来说,互联网医疗行业目前处于成长时期,流量规模快速增长,此时如何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是关键问题。

早布局的企业

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除了前文提到的医疗IT企业之外,包括BAT、平安保险、京东等在内的巨头近期纷纷布局,O2O企业不少获得了高额的融资,许多主营医药、器械生产的公司也纷纷涉足互联网医疗领域打造完整产业链。

最后,虽然互联网医疗前景广阔获得各类资本青睐,医疗行业是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互联网医疗的推进需要相关改革政策的推进。

比如,网购处方药未解禁对于互联网药品交易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3、在HIS、GMIS基础上以医院资源为重点的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顺势兴起

(1)远程诊疗从B端迈向C端

传统的远程诊疗指的是利用大型医院医生资源为欠发达地区、

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实现疑难病症的会诊。

但2014年开始,远程医疗开始出现走向C端的趋势。

2014年10月广东省卫计委批复同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网络医院,此后广东省卫计委又批复康美医院设置网络医院。

网络医院是我国在远程医疗领域的新尝试,也是远程医疗走向用户端的新突破。

在网络医院将核心医疗服务(诊断和开具处方)纳入线上服务流程之后,远程医疗走向C端,将互联网医疗产业链补全,也表明互联网医疗开始深入到医疗服务的核心。

远程医疗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巨大市场潜力。

BBCResearch和韬睿惠悦(TowersWatson)的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远程医疗市场规模达到270亿美元。

而2012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仅为21.6亿元,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各项法律政策的逐步完善,远程医疗事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在2017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25亿元,并在2020年突破200亿元。

医疗IT企业如东软集团、万达信息、创业软件,制药企业如信邦制药、康美药业、海南海药均在布局远程医疗。

(2)云医院:

与区域医疗存在互补的综合性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兴起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化发展的同时,医疗IT企业通过与大型三甲医院或者知名医生合作建设云医院,云医院综合了区域医疗、健康管理与移动医疗三大功能,实现医疗资源的区域共享。

云医院搭建了链接居民、各级医疗机构、政府、保险机构、第三方机构等涉及医疗产业链各个主体的平台。

在营运模式上,通过云医院平台,各级医疗机构为特定疾病患者或者居民提供诊疗服务以及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机构之间通过数据共享可进行双向转诊或是远程会诊,由第三方机构来提供体检、临检、药物配送等服务。

在盈利模式上,云医院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三块:

一是与医院(医生)、商业保险机构、第三方(如药品零售)机构的服务收入分成,二是大数据产品变现,产品包括家庭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药品推荐、商业保险产品设计与精准营销或是通过大数据提供咨询服务,三是销售可穿戴设备等获取收入。

云医院对于各方均带来好处,对于传统医疗IT

企业,通过获取

医疗数据,未来有机会向健康管理、医保控费、医药电商等产业链延伸;对于医生,在多点执业放开的政策背景下,能够充分利用个人时间赚取收入;对于患者,增加了一种便捷的就医渠道。

目前有多家医疗IT企业在布局云医院。

以东软集团为例,2014年9月,东软熙康与宁波市卫生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基于云计算、互联网、传感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中国首家云端、O2O医疗服务模式——宁波云医院平台。

2015年3月,宁波云平台启动运营。

对于抢占云医院市场的企业来说,有三点非常重要:

首先是B端资源,包括优秀的医院、医生资源。

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的当地企业、在三甲医院中长期深耕的软件企业等更易获得优质资源;其次是C端数据,“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个人健康管理数据”作为核心数据是云医院持续运营的基础。

获取核心数据主要有两种渠道:

其一,对接医疗机构的HIS

,直接获取医疗和健康数据;其二,通过可穿戴设

备、移动APP、在线问诊等渠道抓取,逐步形成个人健康管理数据。

毫无疑问,第一种渠道的数据更为完整和专业,而第二种渠道理应是对第一种渠道的补充和动态更新。

三是形成大数据平台与多元化的商业模式,获得大数据以后,建设大数据平台进而应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才是未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乃至互联网医疗的关键。

四、移动医疗:

落脚于健康管理的明日之星

1、健康管理市场潜力巨大,移动医疗是切入健康管理市场的有效途径

健康管理需求显现。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健康不仅限于“治愈疾病”,健康管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然而,健康管理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目前市场都有很大空白,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健康管理是大势所趋,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这无疑成为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的重大利好。

广义的健康管理指的是通过智能机顶盒、多种形式的APP(如慢病管理、母婴看护、健康监测、就医辅助)、可穿戴设备等,满足C端对于个人全方位健康追踪和医疗健康数据管理的需求。

做成健康管理成功企业最关键的是流量数据和商业模式。

流量数据的获取主要依赖三种途径:

第一是医疗机构提供的电子病历或是健康档案,第二是

可穿戴医疗设备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第三是移动终端。

基于这些流量数据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在线咨询、挂号分诊、B2C药品电商、线上互动社区以及慢病管理等。

电子病历、健康档案需由医院提供,目前医疗体制下获取难度较大,而基于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获得数据从而为将来的产业链延展打下基础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

从C端角度,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搭建的移动医疗平台为居民的健康管理提供的便捷途径。

因此,移动医疗是切入大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些致力于在糖尿病等慢性病领域打造全产业链的药品生产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比如乐普医疗、鱼跃医疗、通化东宝、翰宇药业等,纷纷布局移动医疗。

与突发性疾病不同,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情控制需要长期监控和定期检测。

目前,中国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3亿。

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超过3万亿,慢病治疗费用占比达70%,即2.1万亿,若以5%的慢性病管理费率来计。

慢性病管理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千亿。

目前,移动医疗具有庞大的市场和很高的年复合增长率,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易观智库预计,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增长率超过80%,在互联网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

易观智库预计,未来随着4G技术的普及以及用户需求进一步成熟,市场将从当前的启动阶段进入高速发展期,预计到2017年,国内互联网医疗的整体规模将达到365.3亿元,2014年至2017年整体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3.6%,其中,移动医疗的市场份额及规模将大幅超越在线医疗达到200.9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8.5%,届时将占到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的55%。

2、线下医疗资源是打造健康管理平台的核心

从基于移动互联的健康管理的组成来说,主要有三大部分:

优质

硬件、优质软件、线下医疗资源。

其中,线下医疗资源是打造健康管

理平台的核心。

举例:

苹果

2015年,苹果通过ResearchKit平台,首次发行了5款慢性病医疗APP:

针对哮喘的AsthmaHealth、针对糖尿病的GlucoSucess、针对乳腺癌的SharetheJourney、针对帕金森的ParkinsonmPower、针对心血管疾病的MyHeartCounts。

AppleWatch上还推出医疗健康类APP,如针对减重管理的APP——StepWise。

除此之外,四大类面向AppleWatch的医疗健康应用也陆续面世:

病例浏览、通讯提醒、服药管理、远程医疗。

在具备优质硬件(iphone&iwatch)和软件的基础上,苹果选择与国际一流医疗机构合作以获取关键的优质医疗资源。

简单来说,可以将目前大部分移动医疗企业主要可以被分成是在线医疗服务平台类(横向扩展)和慢病管理类(纵向垂直)。

无论是在线医疗服务平台还是慢病管理平台,

要打造闭环的关键是线下的医

疗资源,因为只有包括了最核心的诊疗阶段才能形成诊前、诊中、诊后的完整产业链。

具备丰富客户资源的医疗IT领先企业以及深耕某一慢性病领域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3、流量、黏性和变现渠道是决定移动互联医疗业务成败的关键要素

移动互联医疗目前是新兴的产业,企业处于布局阶段,我们认为,流量、黏性和变现渠道是决定移动互联医疗业务成败的关键要素。

实现盈利的基础是较大的用户流量,而长期维持较大的用户流量主要靠的是用户黏性。

移动医疗的盈利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层是提供医疗服务的用户增值收入、销售药品或器械的销售收入或者交易佣金、广告收入等直接收入,另一层就是提供医疗支持带来的流量变现能力,目前流量还未转化产生直接的盈利点,多数企业还仅仅是在布局阶段。

从对象上来说,国内移动医疗的盈利来源按医疗服务参与主体分主要包括向药企收费、向患者收费、交叉补贴等,向医生或医院收费,未来来可能延展到向商业保险公司收费等模式。

参考国外经验和趋势,未来典型的基于软硬件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是硬件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销售,同时在收集用户运动、睡眠、饮食数据的基础上,衍生服务和软件销售获利。

国内的现状是向药企和患者收费的药品交易类平台增长最快,而向医院、医生、患者等收取的用户增值收入被挤占。

交易类平台代表企业包括两类:

第一是B2B,包括海虹、医药在线九州通、华源医药网药药好等,第二类是B2C,包括天猫医药、京东医药等第三方平台。

这与中国网民的网购习惯已经养成有关。

用户增值收入主要来自在线问诊和院外康复两个环节。

用户增值收入支付方主要是用户,

在线问

诊为大众用户,而院外康复环节则为慢性病患者;付费方式主要有按次付费、包月付费和包年付费三种。

在利益分配上,医生占有较大的主导权,一般分成比例在70%-90%。

用户习惯尚未养成、医生资源稀缺、医院掌握话语权等原因使得这部分收入一时难以大幅增长。

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未来医生多点执业的广泛开展将会推动用户增值收入的提升。

五、相关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