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1802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docx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1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的产生的过程。

  新课开始,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读商品标价理解标价的意义和测学生的身高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

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

  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

  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

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

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人文性的提示更激发了学生展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对教材钻研不够。

在教学相邻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时太仓促,处理的不到位,在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最后的总结较少,引用的名言有点画蛇添足。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2——“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

第一次教学:

“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来处理的:

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在想象、类推中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如下:

课件演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让学生观察后思考: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

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学生回答后追问:

这样的3份或7份用分数和小数又怎样表示呢?

?

?

学生借助课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他们观察板书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概念。

  在“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也采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1厘米放大。

然而课件展示1厘米的长度和1分米的长度差不多。

给学生一定的误导.结果是:

0.1米、0.01米、0.001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学生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

以至于在后面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时感到很空洞,他们不知道“计数单位”是指什么?

为什么要以

  0.1、0.01、0.001?

?

作为小数的计数单位?

  反思教学上述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没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0.1米、0.01米、0.001米?

?

具体表象。

学生以课件为支撑,借助想象去推理。

由于缺乏操作体验的过程,学生头脑中的

  0.1米、0.01米、0.001只是几个概念而已,至于

  0.1米、0.01米、0.001米?

?

实际长度是多少?

头脑中没有印象。

这样抽象与表象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影响了后面“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

第二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缺乏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没有设计用

  0.1、0.01、0.001?

?

等为计数单位来找小数的体验过程.其

  三、课件的误导。

课件出示1分米、1厘米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的1厘米、1毫米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

  反而对学生产生的误导:

认为1厘米与1分米的长度相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修改:

  一、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

如教学110米就是

  0.1米时,增加了在直尺上任意找

  0.1米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这个

  0.1米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0-1之间的这一份。

同时让学生围绕“

  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小数的过程:

如在米尺上找出

  0.3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出

  0.3米的?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

  0.1米。

或在米尺上找出7个

  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

?

?

让学生在“找”

  “说”的活动中,把

  0.1米的实际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也感悟到一位小数都是由几个

  0.1组成的,1米里面有10个

  0.1米。

  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第

  二、为了防止放大图给学生的误导,在出示课件后安排了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1毫米的活动。

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毫米正确的表象。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教学中我发现:

  “学生在直尺上找

  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在直尺上找

  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也是

  0.1米。

  “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

  0.1米?

”学生面带疑惑。

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

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

他们还发现:

1米里面竟然有10个

  0.1米?

?

学生在“找

  0.1米”的过程中,“

  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

同时学生对“

  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是:

提问“暗示”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教学中我采用提问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提问时围绕“

  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来设计问题:

如在米尺上找出

  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

  0.1米。

  这个问题意在以

  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

  0.3米,然后根据小数

  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

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个

  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

此问意在让学生以

  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

  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

  并同时渗透

  0.7米里面有7个

  0.1米。

这样一正一反的提问,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

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3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1/10米=

  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

  二、三位小数。

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8个主要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

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几点不足或困惑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

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

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4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抽象难以理解,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如何理解这个概念的意思,于是我们年级组就推荐我来上一节概念课进行研讨,我一般上概念课不急于马上让学生会读某个结论,而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先领会概念的产生、是怎么来的,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这个概念有什么作用等等。

如:

画图理解、举例说明理解、课件演示理解、打比方理解,把难懂的知识容易化,让学生根据画图、例子、比方等,自己用语言来描述,再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设计的是首先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用米表示,再量一量自己的桌面长和宽用分米表示,当测量都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必须引进新的数也就是小数来表示,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小数的意义推导时,充分运用幻灯片演示,实物观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1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

用分数呢?

十分之一写成小数是

  0.1,紧接着出示4份、7份让学生回答,于是得出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由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寻找规律,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几个合作小组发现得好,其一是得出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

,其二是发现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与第一个规律相反的说法,第三个发现是分母是

  10、100、100?

?

  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孩子们的发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设计提问时有两套方案,一是从三个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二是问题答不出时,就会提问明确些,三个表中它们分数分母与小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如果再答不出就直接看分母是十的写成了几位小数,分母是一百的写成了几位小数?

?

由于自己平时的概念教学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着重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只到方案一就基本解决问题,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让学生根据老师展示的幻灯片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同时运用了旧知识的迁移,由整数的计数单位引进,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或

  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或

  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或

  0.001?

?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借用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分析,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课件发现知识规律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环节的知识点尽量让学生总结,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一下,自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就是课前忘记带米尺进教室,结果减少了一个量黑板长度的过程;开始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一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

”当学生没有及时答出来时就改成“用分米表示是几分米”会更直接,因为才开始学习,学生还没有弄懂老师的提问是什么意思,是的,当学生不能及时答出问题时就要换个角度提问会更好。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5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整节课可以说还是按照我的设想比较顺的进行下来了,但是在我的这节课中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的。

首先,我们现在运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在我的课堂中体现的则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兵教兵”的环节,我将其给漏掉了,完全变成了我们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

这是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我的不足。

  另外,虽然我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设计自学指导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修改如何才能让自学指导更易于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问题仍然是比较大的。

例如第一个自学指导中有这样一段话“找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这一句话既有些太笼统了,没有给学生指出发现的方法,最还能够一步步的预设、铺垫,最后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在练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是可以的。

借助教材上“做一做”运

  用“填一填”

  “对口令”

  “我是小法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练习。

但是有一点就是练习题的梯度不大,没有层次性,而选做题的难度不大,没有达到对优等生的配有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6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学完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不仅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迁移、归纳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课标》中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案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节课为突破概念形成过程,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宽度,并按要求

  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学生以“米”,有的同学是用“分米”作单位,有的是用分数,有的是用小数来表示结果,然后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同样是测量一个物体,观察得出:

9分米=9/10米=

  0.9米,这时引导学生思考:

9/10米与

  0.9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进而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再引导学生写出用“米”作单位的百分数和两位小数,以及用“米”作单位的千分数和三位小数,在此基础上,引导观察,再尝试让学生归纳出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

虽然学生归纳语言不很规范,但是我觉得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注重学生探究过程,不仅重视概念形成结果,更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合作、讨论中探索得出小数的意义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这样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7《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对比教学设计和上课的实际效果我有如下想法。

  1、猜数导入,将学生注意力引向课堂。

  课始当我打开课件,呈现的是一个由多个长方形组成的一个大长方形,学生们马上就兴奋了。

  “老师,这是什么啊。

  “老师,这下面有什么啊。

”我说:

这个长方形下面有一个很特别的数看看谁能猜出来。

当一个个小长方形不断飞走数字一步步凸显一直到

  8.9这个数出现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

就此很顺利的引入了小数课题。

这个环节也表明:

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1/10米=

  0.1米时前我增加了让学生在熟悉的人民币单位背景中探究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这个环节。

具体的作法是:

出示一张一元的人民币问:

谁能从中拿出一角钱。

有学生说去买九角钱东西就还剩下一角钱;有学生说把这一元钱换成10角钱再拿一角就行,我请这个学生上台示范给大家看。

然后再问:

一角钱用元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

学生很快写出了1元=1/10元=

  0.1元我又拿起一张一角的人民币问:

谁能从中拿出一分钱。

将上一个环节重复。

学生又写出了1分=1/100元=

  0.01元。

渗透了这种等量替换思想后让学生自学书上关于1分米=1/10米=

  0.1米……内容。

让学生感悟十进制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一位小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

  二、三、四位小数。

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不足或困惑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数的意义这一环,本来用熟悉的米尺让孩子去直观认识,应该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创设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着孩子走过来的,没有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因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带着学具,希望学生能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究的课,学生一操作,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这样练习时间往往不够。

如何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探究,并且能够在操作中领悟到一些什么,而且还有一些练习的时间,那该多好!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8

  1、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

我只担心时间不够,甚至没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际测量,不敢放手,所以本节课显得教师在唱独角戏,总觉得自己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

  2、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

  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告诉你”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能有所欠缺。

  3、教师预设的问题指向目标不明确,对于提问的细节、有效性需要仔细、反复的推敲,是提问有效、高效。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显得太过直白、随意。

虽然是常态课录像,但总能发现自己的欠缺,比如:

备课时只顾自己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而忽略了备学生这一重中之重的

  因素,造成自己和学生课堂交流的不畅,还有自己的课堂节奏单一,没有激起学生思维;整节课自己往里“灌”的知识太多,所以学过之后的检测效果不太好,这就给自己的常态课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击中要点,这就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攻克的要塞。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