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0277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一卷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

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

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

他说:

“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

”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

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

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

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

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

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

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

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

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

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

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

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

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9.4)

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B.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C.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上腺素。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C.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D.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

“外界刺激信号”错,原文是“特殊刺激”,“外界刺激信号”和“特殊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另外,原文“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也只有分泌“少量的肾腺激素”才会导致脸红。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错。

D项表达的是除人类外,所有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而原文“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色盲的比较对象是灵长类,还不是但和人比较的。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

因果推论错,另外,原文是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

是之一,而不是全部。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

“社稷臣。

”盎曰: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

“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

“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

“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

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

”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①绛侯:

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②上林:

秦汉时皇家猎场。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B.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

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其改正错误。

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

后来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

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

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

“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答案】

4.B

5.A

6.C

7.

(1)过了不久,绛侯(周勃)责怪袁盎说:

“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话)!

”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2)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一个宦官(直译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阉割的人也可)同坐一辆车呢!

【解析】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的能力。

断句需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并比较选项作出判断。

比较四个选项,区别有三:

①“绛侯所谓功臣”是个判断句,不应断开,排除A;②“诸吕用事”是指诸吕掌权,“擅相王”是指擅自争相为王,应分别成句,排除C;③“主兵柄”是指掌握兵权,再排除D;正确答案为B。

考点: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用来褒扬死者”错误,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与品德的中肯评价,不一定都是褒扬,周厉王的“厉”就表示批评。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C.“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误,原文是说“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意为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

考点: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到字字落实,特别注意得分点。

得分点:

(1)“已而”:

不久;“望”:

责怪怨恨;“而”:

第二人称代词,你;“廷”:

名词做状语,在朝廷;“谢”:

谢罪;

(2)“舆”:

车舆;“奈何”:

为什么;“刀锯余人”:

指宦官。

考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

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

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

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

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

袁盎进谏说:

“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

”皇上说:

“他是国家的重臣。

”袁盎说:

“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

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

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

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

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

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

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

“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

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

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

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

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

袁种劝说袁盎说:

“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

”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

“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

”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

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

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

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

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

袁盎就上前劝说道:

“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

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

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

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

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

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

”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

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1】韦曲:

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白发好禁春”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

D.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写出寻春过程中的曲折。

9.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

8.D

9.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

8.

试题分析:

诗中五六两句的意思是“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新鲜,直刺人的眼睛。

”所以此处“藤梢刺眼”不是写寻春的曲折,而是指春色亮眼。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

,。

(2)《劝学》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反面举例的句子是,,。

(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

,。

(4)《赤壁赋》从事物是变化运动的角度来看待的句子:

,。

(5)《逍遥游》中要达到“无所待”的境界的人要做到:

,,。

【答案】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有无穷者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文学类阅读(12分)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

“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

”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好办法!

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

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

“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

“干掉它!

干掉它!

”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

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

干掉它!

”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

“杀啊!

杀啊!

”。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

”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

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

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

”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

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

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

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好斗。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特别是对街道上雪的描写,烘托了“我”的紧张与哈桑的纯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对哈桑的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品格。

E.小说最后一段中“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我”此时的心理状态。

12.小说在刻画“我”与哈桑这两个形象时,分别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3分)

13.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风筝”的内涵,并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4分)

【答案】

1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12.“我”:

渴望成功,但胆小怯弱。

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渴望并努力赢得斗风筝比赛。

但当看到哈桑为“我”保护风筝而被欺侮时,“我”却不敢挺身相救。

哈桑:

①睿智勇敢。

能看穿“我”的心思并鼓励“我”;在三个大男孩为抢风筝而堵截他时,能勇敢地反抗。

②有奉献精神:

为“我”追风筝,并拼命反抗成功地保护了风筝。

13.内涵:

①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的东西(或答“是打开父亲心门的钥匙”;(2分)②对每个风筝斗士来说,是勇敢与荣誉的象征(或答“风筝象征着每个人心中的成功梦想”);③对哈桑来说,是证明自己与少主人阿米尔的坚固友谊的物品。

启示:

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梦想的“风筝”,要勇敢地去追属于自己的梦想。

②不计较地付出,是人性最美的花。

【解析】

11.

试题分析:

A项,“好斗”表述不准确,程度上有点深。

C项,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三处:

比赛开始时,“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是烘托“我”赛前的紧张心理;(哈桑)“踢起阵阵雪花”的作用是烘托哈桑如雪一般纯洁的品质。

有关雪的描写没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D项,小说刻画哈桑的形象时没有运用肖像描写。

考点: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抓住人物的具体言行和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然后用形容词短语或动词短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题要求分析“我”与哈桑的性格特征。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表现有赢斗风筝比赛和看到哈桑被欺侮后的反应,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既渴望赢得比赛又懦弱,甚至有点自私的人,而与“我”形成对比的是哈桑,哈桑是“我”的助手兼朋友,他勇敢、有奉献精神。

答题时要按“性格特征+事件表现”的形式分点作答。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