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0657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

2014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资料大全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5、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用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新趋势7、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8、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9、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0、心理发展的含义11、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12、个体心理发展八个阶段13、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对教育意义14、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5、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6、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17、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9、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20、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育的意义21、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22、个别差异23、智力的含义24、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25、智力测验26、智力的构成27、三元智力理论28、多元智力理论29、智力的差异与因材施教30、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31、心理自我调控的功能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32、学习的含义及特点33、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34、加涅的学习分类35、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36、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37、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典型的两大学习理论派别联结派认知派38、简述桑代克的联结说的主要内容、学习规律及影响39、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40、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41、假设某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请根据所学理论说明应该如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4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4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44、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启示45、根据布鲁纳的教学观,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什么好处 46、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其及教学原则谈谈如何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47、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48、先行组织者策略49、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5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的启示51、试用同化和顺应来解释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52、沟通、合作为什么能促进意义建构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53、知识的含义54、知识的种类55、知识的作用56、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何联系与区别57、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存储形式及对教学的启示58、知识学习的含义、种类、过程及作用59、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60、知识的学习与技能学习的关系61、知识的学习与品德的学习的关系62、简述知识的理解63、维特罗克对理解过程的分析64、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65、概念的含义、要素及概念学习的方式66、如何进行概念教学67、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68、知识巩固的含义及作用69、知识巩固的途径70、知识的应用的含义及作用71、知识应用的过程72、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73、技能的含义、特点、作用74、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含义75、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特点76、运动(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7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78、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79、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各阶段的含义,作为教师要注意问题80、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81、理解态度与品德及其结构82、态度的结构83、品德与道德的关系84、品德的心理结构85、态度与品德的关系86、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87、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及特点88、皮亚杰的杰出贡献89、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90、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9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92、影响学生态度和品质学习因素9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94、如何利用群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95、一个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要经历阶段过程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96、问题的含义、要素及类型97、问题解决的含义、特点及过程98、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99、描述有结构和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100、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101、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02、怎样教会学生解决问题103、创造性思维含义、特点及阶段104、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差别105、举例说明类比思维10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07、智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108、高创造性的个性特征109、创造性的培养110、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思路、四条基本原则和做法

第八章学习动机111、学习动机含义及构成112、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113、动机具有功能114、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存在关系 115、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16、学习动机的分类117、学习行为是如何受学习动机影响的,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118、学习动机理论119、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120、如何区别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  12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九章学习策略122、学习策略的含义及特征123、学习策略的结构124、识记过程的复述策略包括125、常用的保持过程的复述策略包括方法126、精细加工策略127、组织策略128、简述元认知的含义、结构、种类129、资源管理策略130、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31、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第十章学习迁移132、学习迁移的定义、分类、作用133、简述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和奥苏贝尔认知说的主要观点及意义 13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35、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十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36、心理健康的含义137、心理健康的标准138、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应考虑内容139、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40、确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141、如何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14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4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44、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目标145、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146、影响中学生行为改变和行为演练的方法147、要做好心理辅导应遵循原则

第十二章 教师心理148、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49、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关系150、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151、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152、教师成长的历程和途径153、科顿等人认为反思的过程构成154、布鲁巴奇等人提出反思的方法15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中教师角色创新156.教师的指导帮助者的角色体现在哪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该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种过程。

中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2、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来体现的。

(2)、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3、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端正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预测和评判。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4、中学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他更应当成为一种累积性的知识、智慧以及直觉化的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解决日常教育学面临的问题,虽然教育心理学不能告诉教师在各种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具体应该做什么,但却可以给教师提供作出正确决策的原则,并使教师以规范的言语讨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点。

另外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这次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是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改革热情,而是取决于该改革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想提高改革者的这些水平,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必须要学习的,他不仅能够给改革者提供新理论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5、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答: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答: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7、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

第三步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目前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

(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转化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8、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俄国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教育心理学》,也是世界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维果斯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主张,应该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他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布隆斯基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以及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

他在1921年发表了《科学的心理学概论》,对反对心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起到了积极作用。

鲁宾斯坦的贡献在于他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他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

①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

如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前苏联的教育改革,还形成了一门具有自己特点的学科——年龄与教育学。

其主要标志是出版了A.B.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和M.B加梅佐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

②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的两个派别:

“联想-反射”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

③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9、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起源:

孔孟荀墨等观点:

关于学习动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于学习过程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等;关于因材施教原则的“求也退、故也退;由也兼人,故退之”。

但没有形成严密的知识系统,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中国的教育心理学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

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926年,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1949年—1958年的发展状况:

对影响我国较深的实用主义心理学和测验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初步批判,并开展了部分尝试性的研究。

1958年出现的“心理学批判”运动,过分强调阶级性,抹杀了共同性,阻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1959—1966年的发展状况:

开始纠正1958年的错误,教育心理学随之恢复了正常发展。

1963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出版。

(3)1966—1976年的发展状况:

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心理学被宣布为“伪科学”,课程停开,心理学研究机构被解散。

(4)1976年以来的发展状况:

这是中国教育心理学重新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的时期。

1980年初(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反映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也反映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某些新成就。

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1、研究内容不断扩展;2、研究方法较多地采用了教学性实验、教育性实验及实验室实验。

3、注意介绍国外教育心理学的文献。

4、初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如邵瑞珍等人提出的“知识分类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林崇德的“智力发展”理论等。

10、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1、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2、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

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

3-6、7岁;童年期。

6、7-11、12岁;少年期。

11、12-14、15岁;青年期。

14、15-25岁;成年期。

25-65岁;老年期。

65岁以后。

13、中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对教育有何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已的特点。

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一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15、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

中学生的记忆具有如下特点:

(1)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16、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

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

17、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1、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比,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因为如此,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往往在政治活动中“打头阵”,因而中学生也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品德不良谢谢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18、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发生认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5)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

2-7岁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具守恒性。

运算:

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4、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把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物理经验指个体通过与物体打交道而获得的有关物体特性的经验,是从物体特性中直接引出来的信息。

◆逻辑数理经验不是基于物体的物理特性,而是基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动作,是从动作及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经验。

◆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这里的知识,是逻辑数理知识。

5、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丰富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9、简述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1、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

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3、意义: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0、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美国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24个月);(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7)显示充实感的阶段(24-50岁);(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

对教育的作用:

他的心理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1、试述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序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2)改变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包括分校、分班、班内分组及跳、留级等。

(3)改革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4)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都是最佳的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方法。

22、个别差异

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23、智力的含义

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

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的综合。

其中,其核心成份是思维能力。

24、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

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别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25、智力测验: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的“比内-西孟量表”(法国),后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内量表》现在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

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公式为: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量表,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平均数100,标准差为15

  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26、智力的构成:

◆(瑟斯顿)提出了七种主要的知力因素:

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

◆吉尔福德从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维度分析智力的结构。

27、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1985年发表了《超越智商》一书。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28、多元智力理论。

(美。

加德纳)。

七种不同的智力:

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

他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29、智力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智力的差异:

1、个体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