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1167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docx

钱锋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精选doc

钱锋:

一个做全课程的语文教师

人物印象:

钱锋,是我的朋友,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

这篇文章,是我在杂志

工作时约写的稿子,首发《小学语文教师》。

在调入北京之前,他在浙江教书十多年,和其他名师一样,忙着上各种公开

课。

2012年秋,北京十一学校创办第一所小学直属分校,钱锋加盟这个教育梦

之队。

此后,他沉浸课堂,目标明晰:

研究中国启蒙教育的原生路径,结合国际

项目学习,立足通识教育,着力于语文整体课程改革。

他的第一次语文全课程尝试,是“石头记”课程。

后来这成为一个全课程实

验的样本。

赞誉者欣喜地认为“打通了传统教育和现代学科的壁障,还原了孩子

学习的本来面貌”,异议者则觉得“淡化了语文学科属性,给学生评价、教师考

核等带来了难度。

钱锋不计较这些,他更愿意在班级里,和孩子们穿越一趟趟物我两忘的童年

之旅。

此后,竹子、月亮、蝉、芦苇等一系列“格物致知”启蒙课在班级诞生,这

系列课程被统称为“万物简史”全课程。

——阿牛老师

(一)

“石头记”课程始于开学第一天的午后。

钱锋叫上孩子们,来到学校外面的树阴下,让他们随意捡一些小石头,然后

把石头都一一洗干净。

教室前面有一块地毯,钱锋带孩子们来到地毯上,围成一

圈坐下。

他先和孩子们一起读了一首小诗:

多幸福的小石头啊,独自在路上漫步,

不汲汲于功名,也从不为变故担心;匆匆而过的宇宙,也得披上它自然褐色的外

衣。

它独立不羁如太阳,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它决然顺应天意。

单纯,一味

自然。

这是艾米丽·迪金森的《幸福的小石头》。

钱锋问:

“你们真的了解石头吗?

比如说,它是甜的还是苦的?

硬的还是软

的?

温的还是凉的?

静静地听,它会发出什么声响?

孩子们才刚上四年级,听钱老师这么一说,来劲了,每人拿起一块小石头开

始舔、摸、咬、听,眼耳鼻舌身意,开始重新感受这些习以为常的石头。

答案自然是稀奇古怪的:

甜的,苦的,青草味的,泥土腥的,,但这都没关

系,因为一块块小石头开始在他们的感官下复活。

钱锋继续问,有没有想过,这一颗小石头经历过怎样漫长的旅程才来到我们

校园的大树下?

孩子们开始了七嘴八舌地思维漫游:

地壳运动,岩浆喷发,海水冲刷,开山

辟石,溪水打磨,风餐露宿,然后,有一天被装上了一辆车,长途旅行到了学校,

沉默了一个多月,有一天,被孩子们捡起来。

他们慢慢发现,每一块小石头,都是时间的旅行者。

石头看我们,只是刹那

光华。

钱锋说,小石头来到教室,想和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

30人分成6人小组,

在三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能用10块石头堆得层数最高。

这是一个传统的叠罗汉游戏。

有两个小组不到半分钟就堆好等着了,其他的,

要么在争执用谁的方法,要么还在手忙脚乱。

之后,钱老师让他们自己谈谈叠罗

汉的感受。

孩子们很聪明,堆不好的小组很快承认,是小组不够团结,都以为自

己很有办法,结果什么都没堆成。

之后,大家一起分享了《石头汤》绘本,这是关于三个士兵让陌不相识的村

民心甘情愿分享食物的故事。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聊聊,问问,说说,刚才没叠

好罗汉的小组说,我们也应该分享彼此的智慧,而不是忙着争执。

课的最后,大家又读了一遍《幸福的小石头》。

和刚开始的一副茫然相比,

此刻,孩子们似乎若有所思,显得很沉静。

他们大概不知道,眼前这位老师,打算用两个月的时间,和他们一起游历石

头的世界。

而这首小诗,将一直陪伴着整个课程。

这就是“石头记”课程的开始。

(二)

两天后的科学课,孩子们一走进实验室,科学老师张鑫就跟大家说:

前天,

钱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了有趣的石头世界,想不想继续探究石头呢?

孩子们很

好奇,怎么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有串通?

自然是有串通。

但这不是孩子需要关心的事。

张鑫对于科学有着近乎天然的

痴迷。

听钱锋上了“石头记”开启课,就直呼有意思,于是就一起做了起来。

科学石头课上了三节,分别从石头的起源、分类、软硬等物质属性让孩子们

充分了解。

科学课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性,捶打、敲击、打磨,各种岩石五花八

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感官接触常带有想象力,科学研究确实是有显性记录的,

对于了解一个物体的真实属性,实验性质的课仍然是必须的。

三堂课下来,孩子

们看到一块常见的石头,大致就能说出它的名字。

这是万物简史启蒙课程的真正

发端。

远古的人类是怎么认识石头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在河滩上发现的小石头一

样,总要先捡起来,洗干净,仔细地看,然后,敲击把玩,想着用来做什么;当

觉得做什么都不合适,或者石头漂亮得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就想戴在身上也是很

不错的。

于是,再去寻找其他的石头,大的,小的,好看的,实用的,尖锐的,

钝挫的,这个过程,如此自然。

科学课之后,钱锋将一块巨大的石头呈现在孩子面前,告诉他们这是几十万

年前的文物。

孩子们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这看起来实在太过于平常。

可是,那

些石头上的棱角已经被磨平,闪着深黑色的光泽,钱锋让孩子联想关于这块石头

的过去:

或许它陪伴过一群山顶洞人,将刚打回来的猎物在石头上摩擦,将动物

的皮毛层层撕裂,在黝黑的洞中,映照着火把的光亮嗷嗷私语。

又过了几十万年,

洞穴中的人开始打磨一些小小的尖锐物品,将皮毛用藤蔓缝起来,披在身上,将

一些小石块、小贝壳、甚至玉石戴在身上,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这长达百万

年的光阴,正是石头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这就是历史课。

”钱锋说。

他截取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和孩子们

共同见证了人类如何利用石头,从蛮荒走向文明,从洞穴营构建筑。

这节课之后,教室里,总是时不时出现小石块滚动的声音,孩子们开始捡拾

各种各样的小石头。

这时候,学校的百米沙道完成,其他班的孩子都在玩沙,而

钱锋班上的孩子都在沙中寻找光润晶莹的石头。

地理板块比较棘手,一则四年级的孩子从未接触过地理。

二则,人类古文明

中石头建筑奇观实在太多。

除了中国的木质构件使用较早之外,大多数的欧洲文

明,都是石头建筑。

和历史板块一样,钱锋以“探索复活节岛石像之谜”为课题

切入。

果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钱老师从Google地球开始演示:

蔚蓝色的星空,地球逐渐变大,最后锁定

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

直观感受,这个小岛离南美洲大陆都很遥远。

然后,

出示一组组巨人石像。

“为什么在茫茫的太平洋小岛上遗落着数量庞大的巨人

像?

”一问激起千层浪。

广博的地理课其实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主探究欲。

探究

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直接上网搜,但这种方式仅仅是信息的获取,对于思维的

提升没有帮助。

于是,钱锋将“中国长城、亚历山大灯塔、埃及金字塔、希腊神

庙”四大奇迹的资料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孩子们。

孩子们很快提炼出各自的功用:

交通和防御、指引航海、领袖墓葬、祭祀神灵。

那么,据此能否推测在地球另一

端的巨人像的用途?

孩子们大胆推测:

石像可能是用来做航标的,因为小岛在太

平洋中,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数靠捕鱼,因此建造高大的石像很有必要;石像也

可能是领袖的神像,因为一个个大小高低各异,很有可能是某个部落族长的纪念;

石像还可能是岛民对于未知神灵,比如外星人的崇拜;石像也有可能为了宣示本

部落的强大,类似于早期的图腾。

“千万不要惊讶于孩子们的思维,实际上,只要我们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内容,

他们的探究几乎是无穷尽的。

”钱锋对记者说。

他告诉孩子们,其实他们的猜测都被科学家一一验证过。

科学家目前最终锁

定在对宗族部落族长的领袖崇拜上。

由于部落征战,各自为了表示强大,不惜在

岛上大兴土木,一代代修建类似于神祗的石像,用于护佑本族。

但这也不是定论,

需要孩子们去进一步验证。

其实,这就是文化比较。

记者问钱锋为什么要把历史和地理纳进来。

钱锋说:

“历史课和地理课是小

学阶段缺失的课程。

我至今仍然不明白,教材的编著者为什么将史地课程放置到

如此之晚。

是因为专家认为史地是比较抽象的学科?

其实不然。

人自诞生起,就

对自己是什么,怎么来,去哪里等终极问题充满了好奇,这不仅仅是生物学的追

问,更是对于自己所处的大地,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追问。

(三)

戏剧石头课也如约来了!

胡艺潇老师扛着一块大石头进了教室,手里还拿了一块小石头。

因为有了前

几堂石头课的铺垫,孩子们已经不惊讶了,唯一的期待就是戏剧石头课会是怎样

的呢?

戏剧石头课安排了两课时。

第一节课是模拟体验。

胡老师先让孩子们感受了

一下两块石头的重量,大的那块需要好几个孩子一起才能搬动。

然后,他让孩子

们在没有石头时模拟搬运。

胡老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一大群孩子非常吃力地

搬着,脚步沉重,手中其实空空如也。

然后,搬大石头过独木桥,两个孩子抬着

石头过独木桥,下面是万丈深渊,一阵大风吹过,刮得孩子摇摇晃晃,心惊胆战,

还不能松手。

其实独木桥不过是教室地面的一根分界线。

各种情境下,这块石头

显示出了连结人的力量。

第二节课是一个关于远古部落石头崇拜的演绎。

这在世

界很多民族中确实存在,新西兰就有石头神崇拜历史。

胡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

一个部落故事,然后让孩子们模拟石头神崇拜,祭祀石头神,再加上老师穿着兽

皮,挂着树枝,缠着头巾,极具原始部落风格,孩子们热血沸腾,在故事扮演中

体验了人类文化的神秘。

作为传统艺术板块,美术石头课的项目形式多样,经过钱锋和美术老师顾春

春、曹婷婷商量,决定主要从石头壁画角度展开,因为相对而言,这类原始的美

术样式最贴近孩子的心智。

洞穴画、岩画,多数形成于人类艺术的童年期,洋溢

着远古先民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和再现。

当他们将贺兰山岩画等远古作品呈现给孩

子们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解读图案的内容,并快速地模仿和创造。

这种天然的

不相隔,对于成人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他们还让孩子们在校园的墙壁上作画,

随意勾勒自己的创意,就像原始人一样。

孩子们一旦没有了约束,灵感的迸发是

惊人的。

钱锋又和记者谈起了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一个见闻。

他说:

“有一件乐器非常独特,名叫石磬。

一块不起眼的狭长石头,敲击时

却宛若天籁,有明显的音阶。

我们已经无法还原第一个将石头敲击成音乐的艺术

家。

当他敏感地发现每一块石头和自然撞击发出不同的声响,进而在一块石头上

打磨出不同高低的声音时,他创造了伟大的音乐。

我相信,最早的乐器肯定是石

头。

虽然,木头,树叶,竹子,兽皮等均能发出声响,但是没有哪个比石头更精

准。

谭盾发现了古老的回声,正在整理挖掘《水乐》《纸乐》《石乐》,堪比音乐

巫师。

可是,这些堪称神一般的创造,你就没在孩子身上发现吗?

每一个孩子都

是天生的艺术家。

当他把石头握在手里时,他就握到了整个宇宙的密码。

只要他

在大自然长大,他就必然经历着和原始音乐家、原始美术家、原始戏剧大师一样

的生活,只不过,灵性转瞬即逝。

10月17日,秋天的北方,没有雾霾之时,天高云淡,赤橙黄绿,一派天成。

亦庄实验小学附近的南海子郊野公园,正是最美的时节。

钱锋和一群年轻教师带

着孩子们这里,打算上一个综合课,这其中有科学课,有戏剧课,数学课,还有

寻找大自然最美的石头活动。

在疯狂地丛林越野和原野游戏之后,最后一堂是数

学课。

数学老师么亚楠是钱锋的搭班老师,自从《石头记》开启之后,她一直在思

考如何设置数学板块。

最终她找到了结合点:

古代数学,是从摆弄小石子和小木

棍开始的。

石头迷宫,石头阵,古代数学智慧的工程都是从身边最常见的石头开

始的。

她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孩子们估算南海子公园的鹅卵石数量。

偌大的一个公

园,弯弯曲曲的道路,各种各样的图案密布。

但毫无疑问,工程方肯定测算过需

要的立方,那么,换作孩子们主持这个工程呢?

孩子们大致从一条路的各种图案

变化中寻找规律进行估算,之后,将相类似的排列合并,那么,整个公园的计算

并不难。

钱锋说:

“暂且不去考量孩子的估算是否接近真实用量,这道题目本身就有

巨大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生活就是数学,而并不只是抽象的数字运算。

进而推

之,建筑材料的装饰磁砖,石料,都是有一定排布规则的,为什么是30*30?

者60*60?

常规的一些标准尺寸是怎么来的?

诸如此类问题的延生,便有了无穷

的生活关联。

给孩子一个宏观的数学意识比解决一道数学题更重要。

而万物简史

课程,要打通的不只是学科界限,还有学习和生活。

这是钱锋和老师们第一次带孩子们去南海子,他们愉悦地穿行在交叉小径的

公园,蓬勃着满身的太阳气息,回来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捡回了几块最美的石头。

(四)

石头的生活运用不仅如此,钱锋还让孩子们回去和父母吃一回石锅鱼,石板

烧烤,感受一下石头的味道;和父母一起做一串石头项链,可以参考“石头记”

品牌,自己点缀装饰。

石头,进入了班级的角角落落,也进入了生活的角角落落。

其中,最重要的生活课程是游学。

在经历了开启课、地理课、历史课、美术课、科学课、音乐课、数学课,还

有一次小范围的南海子“寻找最美的石头”活动之后,对于课程,孩子们已经有

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

人类的文明发展和利用石头息息相关,石头从器物到文

化的绵延变迁,印证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运用。

现场去见证,在文本性学

习之后,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期待。

因此,班级第一次真正的游学定在中国国家博

物馆,主题是“见证石器时代”。

这一次,钱锋让孩子自己设计游学课程。

第一步是课程准备。

有了地理板块对Google地球的运用,孩子们已经有了点地图意识,他们在

地球上依次锁定中国——北京——国家博物馆,以及亦庄实验小学的方位。

孩子

们第一次从空中看到北京城的卫星遥感图,非常兴奋。

接着,了解基本的图例和

方位,然后从卫星图切换到平面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亦庄的

地铁和公路变成了不同的图例。

由于熟悉,这样比对,他们自己就能判断地铁、

环路、国道、街道,甚至方位。

学地图,从自己家门口开始是最简单易行的。

接下来就让孩子们自己规划从学校到博物馆的路线。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体验,

选择的是公共交通。

从亦庄到国家博物馆的路线很多,这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

间。

他们在教室里看着地图直接分组按图索骥设计。

交流的结果,有“开发区3

路——地铁亦庄线——地铁5号线——地铁1号线——天安门”“453路——快

轨1号线——前门”两条主要的线路,还有部分备用线路。

孩子们根据此次出行

的时间和任务,经过商议,他们认为:

地铁能够保障时间,但是转的太多,比较

累;公交只要转一次,又是BRT公交,有专用线路。

所以选择公交更适合。

然后,

他们直接在提前下发打印好的地图上标记线路。

钱锋告诉记者:

“从线路规划到实际出行,有很多未知的变数,比如实际出

发的时候,设定的路线遭遇堵车,后来孩子们又重新选择了别的线路,尽管为此

折腾了1个多小时,但课程的意义也因此凸显。

第二步是课程设计。

除了地图和路线之外,提前一天,钱锋布置了一个自主

设计任务:

活动方案、饮食设计、安全预案。

这些原先都应该是大人做的事情,

交给孩子之后,能看到非常有意思的答案。

“活动方案”是根据当天的活动时间

长短设计博物馆内的参观方案。

他们提前从官网了解博物馆场馆。

“饮食方案”

中,孩子们自觉地提出,在博物馆这样的地方,带瓜子、有色饮料是不妥当的。

带面包饼干和纯净水成了首选。

“安全预案”是让他们尽可能想到一路上可能会

遇到的困难,及自己预先考虑解决办法。

孩子们有想到自己走丢后怎么办?

有想

到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有想到包丢了没有吃喝的,没有公交卡怎么办?

凡此种

种,都让他们体会到一次出行,未雨绸缪是一件多么必要的事。

第三步是课程实施。

到达国家博物馆已经接近中午。

进入大门之后,考虑参

观秩序,钱锋和学生商量后,决定先在馆外的台阶上用餐。

大家秩序良好,并且

在用餐的过程中,随时收拾垃圾。

参观的过程令钱锋感到惊讶。

“按说,四年级的孩子,对于一件事情的专注力还比较弱,但学生一进入馆

内,就入了迷,边看边问,大家协作学习,互相求教,每双小眼睛都闪着渴求新

知的光芒。

钱锋知道,这和之前的课程有重要的关系,学生对原始人的生活非常感兴趣,

可以从石头器物的磨制工艺以及使用印痕上区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玉石

的出现,是石器从器物到装饰的最佳证据。

他们惊叹于玉石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在博物馆亲眼看到了中国古代石乐器“石磬”,这种远比编钟古老的乐器,

是石头进入音乐史的最好证明。

再往后,后世朝代的石头美学主要集中在雕塑和

装饰上,石辟邪、石雕、石桥、石佛像等。

钱锋发现,学生在参观时,虽然是凭

着兴致看,但对于石头材质的文物,总是格外关注。

经历了这个月的石头课程,

很明显,学生眼中的石头已经成为主角。

完整的课程,就是完整的生活。

(五)

课程终于走到了语文板块。

神话是文学的源流。

中国文学是从女娲补天的那块五色石开始的。

《女娲补天》是中国创世纪神

话中最重要的篇章,因为和《夸父逐日》《盘古开天》等神话不同,女娲创造了

人。

也因此,女娲成为中华民族的母系女神。

每个国度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关于人的由来,各不相同。

中国的女娲造人

更符合童年的天真烂漫,捏泥巴,大概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玩的游戏吧,捏着捏着,

就把人捏出来了。

黄土地的人们,就这么捏出了一个民族的浪漫。

所以,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女娲补天》,丝毫没有隔阂的感觉。

“往古之时,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

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

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钱锋吟诵完,和记者说:

“如果你比较过《山海经》的创世神话,就会发现,

《女娲补天》具有独一无二的壮丽光彩,音韵铿锵,对仗工整,结构严谨,极具

原初开天气势。

而这,和孩子童年时期的想象有着天然的同一性。

接着,这块石头落入了东海傲来国,“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

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灵石化作石猴,五百年前,从海中央崩裂而

出。

《西游记》是一部适合启蒙儿童精神的伟大神话,洋溢着难得的童心。

课程

之中,钱锋引用的就是教材中已经选入的《猴王出世》,那跳跃灵动的字句,仿

佛就是孩子们不安于世,试图上天入地的童年梦想。

钱锋回忆自己小时候看《西游记》,觉得与未被收服的孙悟空完全契合,无

穷的变化,不屈的斗志,蔑视一切权威,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读多了自己连走路

都不安分。

到了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的精神特质受到打压,便觉得索然无味。

女娲的五色石还掉在了大荒山无稽崖。

这便是《红楼梦》。

最早这个课程取

名“石头记”,便有老师以为钱锋是研究《红楼梦》,但钱锋认为《红楼梦》不适

合小学,更适合初中青春萌发之时。

他引入了《红楼梦》里两个文本,一个是开

篇: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

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

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

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另一个是曹雪芹的《题自画石》:

“爱

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第一个文本是一个神话的开篇,接近孩子认知;第二个文本则是趋近课程主

旨了。

令人想不到的是,孩子们对于“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有着极为独

到的想法。

钱锋问:

同样两块石,你愿意成为“完璞”还是“无才的石头”?

孩子说:

我才不要做“完璞”,被人放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一生没有自由。

的说:

我愿意做那块在树下的小石头,虽没人知道,但自由自在。

有的说:

其实

真正补天的都是一些顽石,他们在世界各个角落生活着,倒是“璞玉”,听起来

娇贵,却只能用来被欣赏,还可能引发争抢。

无疑,钱锋极具文学气质,你看他的总结:

“一块石头,三个神话,一个民

族的情结。

这几乎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学意象。

并非无意巧合,而是文学总是

这样:

器物之上,灵性附之。

千年的唱和,因为有了共同的文学密码,便能彼此

相认。

只要你是这个民族的后代,当你一看到那块五色石,便知那溯古的缘由。

第二个板块是诗歌。

诗是中国文学的主脉。

文学意象的流转,无不是诗的承前启后。

《诗经》和

《楚辞》是公认的两大源流。

钱锋和孩子们一起共读的第一首诗是《诗经·小雅》

中的《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爰有

树檀,其下维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个关于石头的著名成语就来自于这

里。

但诗中之意和现在沿用之意有很大的不同。

《诗经》的原意很朴素:

天空是

鹤飞翔的地方,深深浅浅的水是鱼的王国,园中的树也在自由生长,山上的每一

块石头都有价值。

往往最早的诗都包孕了大朴无华的齐物精神,自然界的一花一

草一树一石都有生命。

而这,正是孩子们在启蒙之初所需要的。

有意思的是,《诗

经》和孩子们的认知也是不隔膜的。

被后世过度解读之后,古典文献总给人深不

可测的感觉,这不是古代文献的错,而是现代人绕了一个大弯,已认不得回家的

路了。

这个板块,钱锋和孩子们还一起诵读了王建的《望夫石》等唐诗,大多数

选文,都有着浓郁的故事性,有的甚至是民间传说的蓝本。

第三个板块是成语。

“海枯石烂、滴水穿石、坚若磐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等,关于石头的成语可谓汗牛充栋。

多数石头成语共有的特征是:

精炼地表达时

间的恒久。

有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的铺垫,诸如“海枯石烂、坚若磐石”

等成语就很好理解了,孩子们一听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妻子涂山氏

化作了望夫石的故事,这些成语便脱口而出。

(六)

2013年10月31日,是钱锋万物简史课程的结束课。

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共同生活,他和孩子们又聚成一个圈。

开始一一回顾这

两个月的石头旅程。

照例,他什么都不说,只是将两个月来,孩子们的课程生活

按时间排列成时光轴。

当一张张图片往下放的时候,有几个孩子落下了眼泪。

多孩子都阐述了自己最难忘的一刻:

有说游学时在马路上等车看地图,有说在南

海子公园捡石子上自然课,有说在沙道里挖石子......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两个月的《石头记》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学习场所包罗万象:

教室,大自

然,家里,博物馆;学习方式也杂糅并包,探讨,游戏,画画,敲打。

钱锋强调:

“没有所谓的教学法,没有固定不变的学习法,就像生活一般,

自然流淌。

课程,如一条蜿蜒的大河,包孕万千,师生身在其中,大浪淘沙,总

会留下一些什么的。

课的最后,又诵读了迪金森的《幸福的小石头》,一起唱了主题歌《我是一

颗小小的石头》,歌词中有这样的一句: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

之中,千年以后,繁华落幕,我还在风雨中为你等候。

“启蒙教育,大概也不过就是深埋一粒小石子吧。

若干年后,是璞玉,还是

顽石,是孩子们各自的造化。

”钱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