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1578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权利法案”

1、背景: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

2、内容: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

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3、意义: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

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4、影响: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内阁的由来:

“光荣革命”前是国王的顾问和助手。

2、权力的加强:

“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行政职责。

3、首相制度的形成:

18世纪,“首相”产生,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第一任首相:

1721年沃波尔。

4、责任内阁制:

①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如果议会对政府通过了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③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故称“责任内阁制”。

5、确立时间:

19世纪中期。

6、①内阁的组成:

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

②内阁的职能:

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在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③首相的职能:

首相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三)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君主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

②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④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四)议会选举权的扩大——1832年改革

1、背景:

工业革命的深入。

2、结果: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3、影响:

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英国两党制

1、两党制起源于英国,英国政党开始形成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辉格党与托利党。

2、1832年议会改革后,辉格党改称自由党,托利党改称保守党。

3、20世纪初,工党兴起,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六)君主立宪制确立作用:

1、对英国:

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2、对欧洲和其他地区:

君主立宪制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对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

(1)独立战争后,建立邦联政体。

(局限:

①建立起的是松散联盟。

②州保持很多的重要的权力。

③国家没有元首,中央最高权力机构邦联国会的权力极为有限。

(2)1786年,谢司起义后,统治者有了新的认识。

(3)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2、原则

(1)联邦制原则: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中央集权原则)。

(2)分权制衡原则:

将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分属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

相互独立,

相互制约。

(3)民主原则:

规定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3、“三权分立”的表现

(1)国会(立法权)

组成:

参政院议员:

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

任期6年

众议院议员:

选民直接选出,与各州人口成正比。

任期2年

权力:

①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及州际贸易、征兵及在紧急时期调动民兵。

②只有国

会有宣战权。

③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要得到参议院的批准后方可生效。

国会拥有弹劾权。

⑤参议院有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权的审批权。

⑥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

议员。

(2)总统(行政权)

产生方式:

选民间接选出,每届4年。

地位: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权力:

①在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

②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

③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④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⑤内阁成员不能成为议员。

⑥宪法规定:

对总统不能免职,只可弹劾,需众议院1/2以上多数提出,参议院2/3以上多数通过和最高法院法官判定总统有罪即可。

(3)联邦法院(司法权)

产生方式:

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

权力:

①行使最高审判权,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②联邦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4、评价1787年宪法

(1)进步意义: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确立了一种新的民主制度——联邦共和制。

③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

(2)局限性:

打上种族歧视烙印。

如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同

等的权利。

5、美国式民主政治的特点

①联邦制,②共和制,③代议制,④两党制(民主党与共和党,驴象之争)。

6、两党政治

形成:

民主党(1828年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1854年代表北方工商业集团)

特点:

①与总统制相结合,总统选举受政党控制。

②两党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

③轮流执政。

(二)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点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间接选举(任四年,可连任两届)

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元首的实权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中多数党派领袖担任

总统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政府首脑

与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关系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立法权

议会

国会

(三)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同点:

1、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

2、都体现了分权制衡、民主自由、政党政治等原则。

3、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法国民主共和政体建立的曲折过程

法兰西王国843—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二)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通过: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史称“一票共和”。

2、建立:

1875年宪法颁布,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

(三)1875年宪法的内容:

总统:

最高行政权、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职7年,

连选连任,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

两院制,立法权。

参议院间接选出,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

但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

内阁:

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必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总统和内阁对议会负责。

(四)1875年宪法的颁布的作用:

1、共和派掌握实权;2、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3、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五)评价1875年宪法:

1、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2、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政体:

君主立宪制。

2、内容:

皇帝:

帝国元首,掌握最高权力,统率帝国军队,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

拥有任命官吏、创

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首相:

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议会:

两院制,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

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操纵着联邦议会。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议会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职能,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3、评价:

(1)局限: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

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

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

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宪法特点)。

(2)积极:

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五、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不同:

(1)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德意志皇帝来自世袭。

(2)法国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德意志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3)法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德意志的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向议会负责。

(4)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的方式选出;德意志联邦议会由加入的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

2、相同:

(1)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体制。

(2)议会都有两院组成,下院由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3)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任命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六、造成英美政治体制不同点的主要原因

原因:

英国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向封建势力妥协。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民众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普遍厌恶欧洲的专制统治等。

七、与英国相比较,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具有的特点

二者虽同为君主立宪制,但德国比英国保留了更多的封建残余,其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

表现为:

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拥有最高统治权,而议会则由德皇控制;政府首脑宰相也由皇帝任命并对德皇负责。

八、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特点:

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政府在执政期间都坚决推行本党倡导意志和政策,总统和总理都拥有巨大的权力,不但领导内阁,而且还控制议会或干预立法

2、历史作用: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九、英、德、美、法的比较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行政权

内阁首相

皇帝、宰相

总统

总统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国会

国民议会

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总统

议会

特点

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

军事封建

皇帝权重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

(1)英国:

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

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

和领导者。

(2)美国:

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

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但总统

权力较为突出,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3)法国:

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是议会制共和制国家。

议会掌握立法权。

(4)德国: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

◆制度创新与大国崛起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创新。

西方资产阶级在建立自己的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既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又不断创新。

如英国率先建立起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现代政党制度和文官制度;美国率先在一个大国建立起联邦制民主共和体制。

政治制度的创新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转,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的楷模,为成长为世界性大大国,取得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符合自己的国情。

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中,它们的民主政治具体运作的模式各不相同,它们在确立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自己民族的传统,结合了自己的国情。

英国确立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的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法国逐步建立起半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德国建立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斗争改进的过程。

如英国进行了几次议会改革,美国通过各时期的宪法修正案和解放黑人奴隶、人权运动改进自己的民主政治,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德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公开实行恐怖统治,成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黑暗的一页,20世纪中期以来进行了政治改革,走向了民主化道路

◆依法治国,民主政治

资产阶级在其建立、发展政治制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用法律的形式把革命、改革的成果巩固下来,并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24条宪法修正案,法国的1875年宪法,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法律在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的核心是代议制,理论基础是三权分立,遵循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把国家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和司法权,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它们互相牵制而又彼此平衡。

“三权分立”就是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三个不同的国家政权机关行使,同时又互相制约,保持权力的均衡。

美国1787年宪法确认了这一理论原则。

三权分立制度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种形式,较之封建专制政体是一个历史进步,它对于反对封建专制独裁,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1)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根本原因)

(2)阶级条件: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条件:

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三个理论来源: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实践基础:

马、恩深入工人运动

2、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内容:

(1)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只有同资产阶级的坚决斗争,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2)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积极作用,指出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宣称无产阶级将成为历史的掘墓人。

(3)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4、意义: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巴黎公社

1、原因:

(1)主要原因: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和临时政府对外投降;

(2)直接原因: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企图解除人民的武装。

2、建立:

1871年3月28日3、性质: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特点:

突发性、偶然性5、最高权力机关:

公社委员会

6、革命措施:

(1)政治:

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

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2)经济: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维护劳动者利益;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

(3)教育:

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7、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

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2)客观原因:

国内外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主观原因:

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8、意义:

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的经验教训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9、经验教训

(1)经验:

是马克思主义生活时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最高成就,以暴力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反映出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教训:

必须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应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应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建立稳固的经济基础。

其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三、俄国十月革命

(一)革命发生和取得成功的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客观原因2、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根本原因3、“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直接原因4、《四月提纲》——-理论指导

(二)经过

1、二月革命(1917)

(1)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十月革命经过

(1)两个政权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四月提纲》:

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提出“全部政权

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流血事件:

结果:

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

(4)十月决议:

内容:

举行武装起义,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5)十一月起义攻打冬宫。

3、十月革命的胜利

(1)时间:

1917、11彼得格勒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建立政权:

苏维埃政权。

标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4)政府:

人民委员会

4、巩固政权措施

(1)政治上: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经济上:

对内发布《土地法令》,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改变生产资料

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外交上:

对外发布《和平法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三)十月革命的特点

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先例。

2、走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权的革命道路。

3、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四)历史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3、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4、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五)苏联的成立与解体

1、成立:

1922年,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组成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3、解体:

1991年

4、标志:

独联体的成立(《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

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

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评价

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五、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原因是;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

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1、背景

苏联建立。

1922、12列宁逝世。

1924、1

必要性(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方针提出: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3、过程(三个五年计划)

“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4、结果: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苏联的工业化的弊病: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2、方针提出: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进程:

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整顿、发展

1932年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特点:

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

5、评价

积极:

①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

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2、特征;经济:

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政治:

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

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3、评价

(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