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1626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docx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来源:

陈龙跃的日志

历史会考复习材料

第一分册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地理位置: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楔形文字:

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汉穆拉比法典》:

汉穆拉比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

1)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2)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3)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历史价值:

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2)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地理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

1)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2)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3)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4)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3课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种姓制度的特征: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的创始人:

悉达多

佛教是世界性宗教:

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域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成世界性宗教。

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1)公元前6世纪。

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2)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3)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的名称: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玛雅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

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流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制订了精确的太阳历;发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地理位置: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它的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大一些:

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

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古典时代”: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

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全盛的简况: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1)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2)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3)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4)全盛时期是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

历史影响:

1)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时代局限性:

1)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2)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

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典型代表: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希罗多德及《历史》:

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著有《历史》一书。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平民与贵族斗争及其结果:

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初期开始,罗马平民为了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力,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

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分裂:

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成两大部分:

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

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451年至450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概念:

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何所赋予的权力,统称为“公民法”。

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

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

1)是古代最完备的法律体系;2)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3)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所体现的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局限性:

在于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

公元7世纪前后,穆罕默德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创建了伊斯兰教。

阿拉伯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大帝国:

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版图西起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北临锡尔河、南及尼罗河流域。

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教的创立为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扩张奠定了基础,阿拉伯国家的扩张使伊斯兰教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阿拉伯帝国的覆亡: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攻占君士坦丁堡: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

5月末,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的时间:

16世纪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制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发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采邑改革”及影响: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史称“采邑改革”。

“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在采邑制度下,国王实际权力有限,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1)背景: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2)内涵: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3)特征:

贵族和平民等阶级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4)影响: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加强王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及其影响:

1)496年,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2)751年,在教会支持下,丕平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3)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4)800年末,教皇在罗马为查理加冕,号“罗马人的皇帝”,后世称之为查理大帝,此举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

卡诺莎觐见及其影响:

1077年初,亨利四世亲赴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摘取王冠,身披毛毡,赤足冒雪伫立在城堡外,哀求三天,始得觐见。

格列高利七世最终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

这就是所谓的“卡诺莎觐见”。

“卡诺莎觐见”表明了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

阿维尼翁之囚及其影响: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

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王权逐步加强,教权逐步衰落;各地教会基本上都依附于世俗政权。

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利用,互相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以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

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

(过程部分请见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及其影响)

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11世纪开始,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涣散,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

教会在涉足世俗事物的同时,竭力抵制王权和其他势力干涉教会事物,强调教权至上。

王权则企图继续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以限制教会势力扩张。

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使对抗趋于白热化。

其后“卡诺莎觐见”表明了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处于至高无上地位。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失败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减,教权开始走下坡路。

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

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1377年,教廷重新迁回罗马。

此后,教权由此急剧衰落,各地教会基本上都依附于世俗政权。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中世纪庄园: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

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第二分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

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标志:

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意义:

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姜寨遗址的特征:

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部落,呈现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中国早期农业特征:

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

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

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

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夏王朝的基本特征: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是“小康之世”,即“天下为家”的社会;3)“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国家的基本特征:

1)设官分职;2)一定数量的军队;3)设置监狱;4)制定刑法。

二里头社会的分化:

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式建筑表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居民的经济生活:

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猪、狗、鸡、羊等,已进入青铜时代,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内外服制的内容:

“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二重证据法:

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司母戊鼎:

青铜器的代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1)主要是礼器;2)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3)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甲骨文:

1)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2)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3)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4)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意义:

1)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2)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3)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周公的政绩:

1)辅佐武王幼子成王;2)平定三监之乱;3)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周的国土和影响也随之向东拓展;4)制定礼乐制度(影响最大的)。

礼乐文化的内容: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与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影响):

1)经济:

①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产生,大量开垦荒地(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②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2)政治:

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3)文化: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1)儒家:

孔子(核心“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2)法家:

韩非子、李斯(正面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欢迎);3)道家:

老子(绝对否定现实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鄙视世俗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韩、魏。

商鞅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与其他各国改革的“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大一统帝国建立的时间: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皇帝: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中央集权制(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1)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九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2)地方设郡、县;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4)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5)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6)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7)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1)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根本原因);2)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建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3)法律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3)秦二世夺位,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

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原因:

秦的暴政;结果:

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秦的灭亡: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刘邦进驻霸上,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秦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吴楚七国之乱: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承秦制的内容:

1)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2)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1)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2)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文景之治的内容:

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减田租,废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史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有为”的主要表现:

1)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2)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3)颁布“推恩令”,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4)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1)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2)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3)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实质:

儒表法里。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拥有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组建私人武装,有些名门望族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

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

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中央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腐朽黑暗,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1)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凭借私人武装形成各霸一方、武装割据的局面;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3)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迫使它北还;4)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5)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6)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北方人口的南移: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1)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2)推动煮盐、织棉等手工业发展;3)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4)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迫使“山越”出山,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

这一举措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南北朝的政权更替:

1)北朝: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百年后,分裂成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2)南朝:

东晋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1)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农业经济区;2)广泛兴修水利,推广改进犁耕,引入北方作物,表明农业技术进步;3)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业都比较发达;4)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孝文帝改革内容:

1)冯太后时期:

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

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孝文帝时期:

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仿效汉族体制改定管制和律令;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影响:

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隋朝的建立: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589年,隋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唐朝的建立:

618年,隋灭,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建都长安。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中央设中书(草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实质:

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唐朝科举考试(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的常设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1)秦汉:

推举;2)魏晋南北朝:

门阀世族凭借显赫的声望把持选举大全;3)隋唐: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