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1825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0606124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目标导航] 1.了解甲午战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危害。

(重点) 2.了解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应对措施及结果。

(重点) 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难点) 4.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

一、大势所趋

1.国际形势

(1)在经济上:

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在政治上:

英美等国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3)整体趋势:

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国内形势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①《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②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①原因:

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②影响: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思维点拨]

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内地;与此同时,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也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二、新思想的演进

1.开眼看世界:

面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思想: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的指引下,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尽管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3.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2)主张:

认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影响: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对后来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4.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

①著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主张:

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

③思想特点:

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

①著作:

《变法通议》等文章。

②思想主张:

主张变法图存,提出了“以群术治群”为核心的“民权论”。

③影响: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严复

①著作:

翻译《天演论》和《原富》。

②主张:

把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③影响: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焦点:

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2)性质:

是一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3)影响:

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易错提醒]

1.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的目的不是发展儒学,而是传播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维新变法服务。

2.披着经学外衣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减少了变法阻力,又暴露了他所代表的维新派的软弱性。

[史论要旨]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

3.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4.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三、士人干政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表现

(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为实际的行动。

(2)创办报刊、成立团体

①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以宣传维新,开启民智。

在其带动下,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纷纷建立。

②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口号的保国会,对于当时的爱国救亡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

[思维点拨]

1.公车上书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2.从康梁维新思想宣传到“公车上书”,表明维新运动由思想宣传阶段进入到政治实践阶段。

[知识图示]

主题一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史料一 ①《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

史料二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②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

史料三 ③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年

119

680

1895~1898年

274

1432

[史料解读]

①《时局图》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②使清政府产生严重的财政危机。

③该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问题思考]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

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提示 背景: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变化: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教材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提示 原因:

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

表现:

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3)史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

[史论总结]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1)时势条件:

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

(2)思想渊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

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3)经济基础: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

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5)社会根源:

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6)国际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主题二 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

史料一 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

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①商务。

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史料二 ②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

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史料解读]

①“商务”是指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分析郑观应认为中国需要借助什么途径实现富强;“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

提示 途径:

郑观应主张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

含义:

“与外人商战”是指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竞争,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2)史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示 主张:

君主立宪。

依据:

三权分立学说。

[史论总结]

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

(1)联系

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都主张变法。

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

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2)区别

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

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

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答案 B

解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而无产阶级则在此后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

“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D.顽固派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

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3.康有为斥古文经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

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

B.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

C.恢复儒学独尊的地位

D.动摇反对变法者的理论基础,加强变法思想的权威性

答案 D

解析 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要先树立变法思想的权威。

而欲达到此目的,又必须动摇乃至推翻顽固守旧、阻碍变法的旧思想。

4.(2016·赣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办报高潮相遇相逢。

1896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它事实上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以下均摘自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性文章。

吾所谓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实为西人(对中国之法)所(做)改造。

因此,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论不变法之害》

西人之侮我甚矣!

西人之将灭人国也,则必上之于议院,下之于报章。

日日言其国政之败坏,纲纪之紊乱,官吏之苛黩;其将灭人种也,则必上之于议院,下之于报章。

——《论中国之将强》

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荦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

却是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即举一国之民而智焉,而力焉,则必无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

“君权”之下的民意之伸,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中国)之所得避。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梁启超维新论说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在当时发挥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内容:

阐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痛陈列强灭亡中国的危机,呼吁政治改革;批判洋务派不知“本原”的变法,强调变法之本在变体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2)作用:

宣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成为人们了解维新思想的窗口,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动员了一部分参与变法的社会力量,彰显了传媒的力量,有效发挥了其充当舆论工具的功能。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

(2)问从宣传维新变法的角度回答即可。

1.有学者认为: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眼点是(  )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可知“中国知识精英”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C项。

2.(2016·衡水高二检测)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反对洋务运动

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答案 C

解析 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方针,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郑观应认识到其弊端,看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因而主张政治变革,提倡君主立宪。

3.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答案 D

解析 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描绘成中国改革的先师,借此宣传维新思想,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而梁启超则主张宣传西方的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

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  )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 D

解析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呈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思想特点必然由其代表的阶级特点所决定。

5.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

“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

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

”其中,《时务报》代表和创造的新时代是(  )

A.自强求富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

答案 B

解析 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阵地,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他选项与本题题干时间不符。

6.(2017·阳江高二检测)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

A.科学知识B.企业管理制度

C.政治制度D.教育制度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变法要培养人才必先变革教育,变革教育、科举的根本在于变革官制,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所以应选C。

7.(2017·襄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

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

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

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

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答案 

(1)态度一:

支持变法。

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

态度二:

反对变法。

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

(2)特点:

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

地位: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既有支持也有反对。

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得出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

“从4月14日开始到5月8日才结束”得出上书时间长,“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得出有组织,据材料二整体信息可知没有统一领导人;第二小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历史地位。

8.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

“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1)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2)据材料说明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原因:

①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

②策略:

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③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