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
《江门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门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门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江门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
“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
“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
“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康又称建业、金陵,今南京市的古称。
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
B. 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奏疏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
C. 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
后泛指税金。
D. 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
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右”,长江之西称为“江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关注民生。
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上书皇帝,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 辛弃疾忠于国事。
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栏,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消除了皇上的疑虑。
C. 辛弃疾注重大局。
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属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 辛弃疾很有文才。
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写下《九曲櫂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②始至,榜通衢曰:
“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
【答案】
(1)C
(2)D
(3)C
(4)①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②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道张榜说:
“不让买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
【解析】【分析】
(1)“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意思是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其中“至”是副词,强调“无送葬者”,故“至”后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和A项。
“孰谓公死”意思是谁说你已经死了,句意、结构均完整;“名”作“垂”的宾语,“垂万世名”即声名流传久远,语意完整。
故应在“孰谓”前断开,排除D项。
选C。
(2)D项,右为西,左为东。
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右”,长江之东称为“江左”。
故选D。
(3)C项,“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属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应是辛弃疾不顾幕属的反对救助信州。
故选C。
(4)①中的得分点:
“致”是“招来、引来”的意思,“弥”是消弭的意思,“徒”是“只是、仅仅”的意思。
可联系成语“徒有虚名”的意思进行识记。
②中的得分点:
“榜”是名词用作动词“张榜”的意思,“通衢”是“大道”的意思,“闭籴者”是“不让买粮食的人”。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C;
⑷①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②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道张榜说:
“不让买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地历城人。
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
不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湖湘地区接连兴起盗贼,辛弃疾全部将他们讨伐平定。
于是他上书说: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污的官吏迫使他们成为盗贼。
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告诫州县,以加恩抚养百姓为本,有违法贪图财利的人,让有关部门各自运用职权处理,不要只检查举发小官小吏来应付了事,为自己掩饰过错。
”皇上下诏嘉奖他。
(辛弃疾)又上书请求创建飞虎军。
皇上下诏委任辛弃疾进行筹划,于是他测量马殷兵营的旧址,修建寨栅,招收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随从佐吏守在营外,战马铁甲都备齐。
辛弃疾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诏令广西安抚司每年代买三十匹。
当时枢密院有不赞同这件事的人,屡次阻挠,(但)辛弃疾行动更加尽力,最终不能改变。
经营调度耗费数以万计,(而且)辛弃疾善于调解周旋,事情都办理得很快。
议论的人用搜刮民财的罪名奏告,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立即停止。
辛弃疾接受后把金字牌藏了起来,出去责成监督办理的人,限期一个月将飞虎营栅栏建成,违期按军法处置。
飞虎营如期建成,辛弃疾向朝廷陈述事情经过,画图进献,皇上终于消除了疑虑。
飞虎军建成,有力地镇守一方土地,成为长江沿岸各军中最强的一支军队。
辛弃疾被差遣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当时江右发生大饥荒皇上下诏命令他负责救济饥荒的政务。
他刚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宣布:
“不让买粮的发配,强行买粮的斩首。
”然后命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召集官吏、儒生、商人、百姓各自推举出正直诚实的人,酌量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他们负责运输买粮时,不收利息,限期月末到城下发售粮食,于是运粮船接连到来,粮价自动降低,百姓靠此得到接济。
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请求拨米相助,幕僚和下属们不同意,辛弃疾说:
“我们都是上天的子民,都是帝王的百姓。
”他就把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皇上嘉奖他,(让他)进一级官阶。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赏识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结交的多是海内知名人士。
辛弃疾曾经和朱熹游武夷山,写下了《九曲櫂歌》。
朱熹去世时,有关“伪学”的禁令正严厉,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
辛弃疾写祭文去吊唁他说: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辛弃疾平时擅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
水之北)
B. 舟车冠盖之冲 (冲:
冲过来)
C.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
遵守、依照)
D.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 (退:
谦退、谦逊)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②硕求余文以记之 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
①陂田苍茫,行者倦厌 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 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 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5)用“/”给划线的文字断句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②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答案】
(1)B
(2)B
(3)B
(4)B
(5)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6)①退隐的人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很难外出做官(挺身而出);出仕的人贪于利益而迷途忘返。
②(我)将要离开彭城,于心不忍(不舍),而彭城的父老乡亲也不嫌(讨厌)我,我将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准备在此养老。
【解析】【分析】
(1)B项,句意是,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
冲:
交通要道。
故选B。
(2)①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是,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高竹。
②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是,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③结构助词,的;句意是,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④结构助词,的;句意是,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故选B。
(3)①表现路上见闻及“行者”的感受,属于侧面表达。
⑥写“自彭城移守吴兴”路上的一段经历。
其余是对张氏园景所作的生动细致的描摹,景物情致盎然,体现“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之特点。
排除①⑥,故选B。
(4)B项,苏轼提出“不必仕”的原因错误。
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逐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故选B。
(5)分析可知,“朝夕之奉”“燕游之乐”结构对称,中间应该断开;“开门而出仕”“闭门而归隐”是对称结构,“则跬步市朝之上”“则俯仰山林之下”是对称结构,故中间均断开;“养生治性”“行义求志”也是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
据此断句即可。
(6)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①处者,退隐的人;出者,出仕的人;狃,贪。
②莫余厌,宾语前置句,不嫌(讨厌)我;买田于泗水之上,状语后置句,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焉,在此。
故答案为:
⑴B;⑵B;⑶B;⑷B;
⑸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⑹①退隐的人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很难外出做官(挺身而出);出仕的人贪于利益而迷途忘返。
②(我)将要离开彭城,于心不忍(不舍),而彭城的父老乡亲也不嫌(讨厌)我,我将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准备在此养老。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5)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
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
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高竹,粗大荫翳的乔木。
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
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
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
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
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
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啊。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
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
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
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
退隐的人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很难外出做官(挺身而出),出仕的人贪于利益而迷途忘返。
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
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
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
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
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
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我)将要离开彭城,于心不忍(不舍),而彭城的父老乡亲也不嫌(讨厌)我,我将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准备在此养老。
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徒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徒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
“皆下马解鞍!
”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按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幕,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
“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详死,晚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良家子:
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
B. 骑郎将:
也称郎中骑将,西汉置,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C. 典属国:
典,仪式;“典属国”即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秩二千石。
D. 转:
迁官转任。
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广擅长骑射,屡立战功。
因家传射技非凡,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 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
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
C. 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
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 李广随机应变,巧妙脱身。
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②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答案】
(1)D
(2)C
(3)B
(4)①那些敌人原以为(或“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可以(或“来”)使他们心中的想法(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更坚定。
②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的人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解析】【分析】
(1)“已缚之上马”,指把他捆绑上马之后,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望匈奴有数千骑”,意思是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在它前后断开;“上山陈”,指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中间不要断开,在它前后断开。
A项,“已缚之上马”,指把他捆绑上马之后,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望匈奴有数千骑”,意思是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故A错误;B项,“已缚之上马”,指把他捆绑上马之后,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望匈奴有数千骑”,意思是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故B错误;C项,“已缚之上马”,指把他捆绑上马之后,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望匈奴有数千骑”,意思是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是一个整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