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_1篇(共4页)22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82060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_1篇(共4页)22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_1篇(共4页)22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_1篇(共4页)22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_1篇(共4页)22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_1篇(共4页)2200字.docx

《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_1篇(共4页)22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_1篇(共4页)22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_1篇(共4页)2200字.docx

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

  

  中国国庆节阅兵的起源

  “阅兵”这个名称是从汉代以后才开始叫起来的。

在汉代,定期间兵常与立秋之日“祭兽”一起进行,其中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

以后,各个建朝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仪式。

但到清代,督抚三年一次的阅兵却仍叫“大阅”。

我国最早的国庆阅兵是中华民国国庆阅兵,XXXX年19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10月10日便成为国庆日,每年都要组织庆祝活动。

XXXX年19年10月10日上午,北平举行了阅兵仪式,袁世凯派段祺瑞进行了阅兵,袁世凯穿着军服就登上了检阅台,历时一个多小时。

  起源

  据记载公元前,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的活动。

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

如在桓公六年8月,曾举行“大阅”。

“大阅者何?

阅兵车也。

”近年挖掘出来的秦陵兵马俑,就很像古代阅兵的阵式。

那时的阅兵,通常是在军队出征、凯旋或演习结束时,军事长官调集所辖军队进行检阅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就开始阅兵了。

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

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成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所以叫“搜”(春里打猎)。

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

每年一次检阅步兵叫“搜”,三年一次检阅战车叫“大阅”,五年一次检阅步兵和战车叫“大搜”。

  统治者这样定期阅兵,其用意除了检查兵员装备状况外,主要还在于向百姓示威。

如春秋时晋文公认为“民未知礼(威仪),未生其共(共同恭)”,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

另外,还有在战前或战斗间隙进行的不定期的阅兵,叫“观兵”或“观师”。

这样的阅兵,除在战前鼓舞士气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向敌方示威。

公元前625年,郑国由于攻打宋国,遭到各诸侯国的讨伐。

诸侯军队把郑国围住后,“观兵于南门”。

郑国慑于诸侯军队的阵势,“乃行成”(求和)。

  “阅兵”这个名称是从汉代以后才开始叫起来的。

在汉代,定期间兵常与立秋之日“祭兽”一起进行,其中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

以后,各个建朝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仪式。

但到清代,督抚三年一次的阅兵却仍叫“大阅”。

  现代最早的国庆阅兵来源于法国,7月14日国庆阅兵这是法国国庆的传统,对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

法国的国庆阅兵式逢每年的7月14日举行,也即是纪念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众攻陷封建王朝的象征——巴士底狱的那一天。

  我国最早的国庆阅兵是中华民国国庆阅兵,XXXX年19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10月10日便成为国庆日,每年都要组织庆祝活动。

XXXX年19年10月10日上午,北平举行了阅兵仪式,袁世凯派段祺瑞进行了阅兵,袁世凯穿着军服就登上了检阅台,历时一个多小时。

后来XXXX年、XXXX年19年也都举行了阅兵。

XXXX年19年袁世凯忙于复辟,因此没有阅兵,XXXX年19年恢复阅兵。

  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至XXXX年建国六十周年,共举行了十四次国庆阅兵。

一九四九年至一xx九年建国十周年,共举行了十一次国庆阅兵。

此后,连续二十四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

  直到一九八四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一九八四年国庆三十五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一九九九年,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世纪阅兵式,庆祝祖国五十年华诞。

  阅兵是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

一般而言,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开国大典阅兵

  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

  XXXX年6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指**区副司令员杨成武、参谋长唐延杰为开国大典阅兵指挥所主任、副主任。

阅兵仪式在整个开国大典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从毛泽东主席到下面的各级指挥员对此都非常重视。

对人民解放军来说,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和队列合成还是第一次。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虽然并不像在战场上那样真枪实弹,但受阅部队作为百万人民解放军的代表,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表现出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确是不容易的。

为了圆满完成阅兵盛大典礼,杨成武、唐延杰亲自带领阅兵指挥所的工作人员,查阅了中外历史上和当代世界军队的许多阅兵资料,并到处求教。

  刘伯承司令员早年曾在苏联留学,目睹了苏军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知道一些有关苏军阅兵的情况,他详细向杨成武谈了阅兵的具体情节和注意事项,最后概括地说:

“阅兵无非就是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是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他的这一讲话,使担负阅兵具体工作的人员心中有了谱。

陈毅司令员的解说更直截了当,他说:

“组织阅兵不难,没有什么了不起。

多少仗都打胜了,还愁搞不好一次阅兵?

不就是队列吗?

通过队列,把我们的军威显示出来,让中国老百姓看看,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军队。

  阅兵指挥所根据众人提出的意见,对阅兵程序和细节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初步形成了《阅兵典礼方案》,内容包括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受阅前的训练等。

拟定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两个大部分。

党中央批准了这个方案。

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基本是依照这个方案进行的,人民解放军在天安门广场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盛大阅兵。

  新中国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是我国现代阅兵式的蓝本。

至今,我军的阅兵程序和内容基本无大的改变,仅在方队和人员的规模、数量上有所增减和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