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21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1)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

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翻译诗句即可,注意语言通顺,明白晓畅。

也就是要把以下的意思写出来:

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

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2)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故答案为:

⑴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⑵“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3.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唐】王湾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

(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次”意思是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点明了游子的身份;

“乡书”指的是思想的书信,也点明了游子的身份。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

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1)“次”“客路”“乡书”“归雁”。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

山名。

②即事:

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

对着山。

(1)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无声(或“涧水无声”);

不鸣(或“一鸟不鸣”)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答题即可,如“无声”,没有声音,显出幽静,“不鸣”,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

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

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⑴无声(或“涧水无声”);

⑵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杭州之秋。

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1)“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

(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诗不禁叹息地说:

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⑴杭州之秋。

⑵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

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1)“涨”,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

结合这句话分析,诗人所写季节是秋天,所写的天气是下雨,巴山地区连绵不断的秋雨使池塘里的水面越长越高。

结合诗歌首句内容分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

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因此这个“涨”字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前两句表达诗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既然没有办法回家,诗人就想象他日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因此这两句想象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⑴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⑵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案】

(1)秋蝉、柳树

(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1)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秋蝉和柳树两种意象烘托出闲适清静的意象。

(2)《行秋》运用动静映衬的写法。

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以动衬静。

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

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

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

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

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

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

⑴秋蝉、柳树

⑵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所默写的景物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意,明确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

8.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 

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答案】

(1)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2)铁马。

(1)“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念念不忘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这句话的意思是: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所以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铁马”。

⑴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⑵铁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留心诗中的重点词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人在诗中的运用的意象进行作答。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①已在渺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扶桑:

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名为扶桑。

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别名。

(1)关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描写时间为晚上,(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

B.(甲)时送别地点在扶桑,(乙)诗分别地点在扬子江。

C.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也是如此。

(2)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都迟至末尾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添诗的节奏感。

C.(甲)诗由眼前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

D.(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是一、二、四句都用韵。

【答案】

(1)D

(2)B

(1)A项,“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错误,由“数声风笛离亭晚”可知,应是傍晚,是说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

B项,“甲诗送别地点在扶桑”错误,甲诗标题是“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是送日本国僧归国,即归于扶桑,并非是送别地点在扶桑。

C项,“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错误,“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是“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可见作者并非要与他同行。

故选D项。

(2)A项,“甲乙两诗皆迟至末句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错误,乙诗在最后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君向潇湘我向秦”;

但甲诗最后说“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但并没有指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C项,“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错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从眼前景写到想象景。

D项,“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错误,“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一船明月一帆风”,一、二、四句都用韵。

故选B项。

⑴D;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一一对应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即可做出选择。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1)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1)此题一定要把仙境般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如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

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二问,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要抓住“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等句分析。

⑴示例:

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2.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

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也用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

(1)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

雄奇豪迈。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2)C

(1)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写出了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故此不是“慷慨悲壮”,风格为:

(2)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

故选C。

⑴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

⑵ 

C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风格、情感的鉴赏。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

⑵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3.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1)颔联的“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用诗中词语回答);

尾联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五、六两句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着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联系“乡书”一词,尾联中的“归雁”是指诗人希望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答案】

(1)两岸阔;

思乡

(2)A

(1)本题考查对诗歌颔联和尾联的理解赏析。

颔联:

“风正一帆悬”不仅写小景“一帆悬”传神,而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

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题目中的“次”本指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指船行停泊在北固山下。

故选A。

⑴两岸阔;

思乡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诗句,把握诗意,体会词义和表达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注意可以从内容、写作方法及感情三方面赏析。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

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靠近

(2)重阳节,“九日”“登高”

(3)寄托着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