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2513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docx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

一、新奥法施工

1、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1)古典压力理论

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以海姆、朗金和金尼克理论为代表的古典压力理论认为: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是其上覆岩层的质量

其不同之处在于:

海姆认为侧压系数为1,朗金根据松散理论认为是

,而金尼克根据弹性理论认为

,其中

分别表示岩体的泊松比、内摩擦角和体积质量。

(2)坍落拱理论

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人们发现古典压力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不符合实际之处,于是,坍落拱理论应运而生,其代表有太沙基和普氏理论。

坍落拱理论认为:

坍落拱的高度与地下工程跨度和围岩性质有关。

太沙基认为坍落拱形状为矩形,而普氏则认为坍落拱形状呈抛物线形。

坍落拱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巷道围岩具有自承能力。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弹塑性力学来解决巷道支护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芬纳公式和卡斯特纳公式。

(3)新奥法

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工程师L.V.Rabcewicz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被称为奥地利隧道新施工方法,简称新奥法。

新奥法目前已成为地下工程的主要设计施工方法之一。

1978年,米勒教授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奥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并将其概括为22条。

1980年,奥地利土木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把新奥法定义为:

在岩体和土体中设置的使地下空间的周围岩体形成一个中空筒状支撑环结构为目的的设计施工方法。

新奥法的核心是利用围岩的自承作用来支撑隧道,促使围岩本身变为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围岩与构筑的支护结构共同形成坚固的支撑环。

新奥法自奥地利起源之后,先后在欧洲诸国,特别是意大利、挪威、瑞典、德国、法国、英国、芬兰等大量修建山地与城市隧道的国家得以应用于发展,然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的日本、中国、印度;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智利;非洲的南非、莱索托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功地把它应用于一些不同地质情况下的隧道施工之中,并且从最初的隧道施工扩展到采矿、冶金、水利电力等其它岩土工程领域。

虽然新奥法的应用已如此广泛,但不同的应用者对它的解释还存在着许多矛盾。

实际工程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盲目地把新奥法应用于不适宜的地质条件,从而使这些巷道工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煤矿,人们对软岩的物理含义和力学性质理解不够、对利用仪器进行巷道变形及荷载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时常出现不合理的套用新奥法理论来解释煤矿采动影响巷道、极软弱膨胀松散围岩巷道的支护机理,而且也出现过因应用新奥法不当,而造成锚喷或锚喷网支护的巷道大面积跨落、坍塌等事故,导致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与损失。

(4)应变控制理论

日本山地宏和樱井春辅提出了围岩支护的应变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

隧道围岩的应变随支护结构的增加而减小,而允许应变则随支护结构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通过增加支护结构,能较容易地将围岩应变控制在允许应变范围内。

支护结构的设计则是在由工程测量结果确定了对应于应变的支护工程的感应系数后确定的。

(5)能量支护理论

20世纪70年代,萨拉蒙等又提出了能量支护理论,该理论认为:

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共同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围岩释放一部分能量,支护结构吸收一部分能量,但总的能量没有变化。

因而,主张利用支护结构的特点,使支架自动调整围岩释放的能量和支护体吸收的能量,支护结构具有自动释放多余能量的功能。

(6)数值计算法

目前,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日趋成熟,如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等,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计算软件大量涌现,如ADINA、NOLM、FINAL、UDEC、SAP、FLAC等程序都为广大用户所熟知,这些软件与一些支护理论相结合,在地下工程支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软岩巷道支护系统工作开始于1958年春,北京市西部九龙山向斜北翼安家滩井田西部近向斜长轴处,木支架大巷遇到灰黑色泥岩,发生强烈底膨,后改用五节棚支护,再加底梁,均无效,巷道失稳而报废。

自此上报,提出软岩支护难题。

后开发辽宁的沈北矿区,在前屯矿建设时出现井口大变形,支护挤裂,无法继续掘进,停工维修,前掘后塌,停掘返修,工程难前进而报废,以致停工数年。

此后,该矿区的蒲河矿、大桥矿、平庄矿区红庙矿也出现重大软岩技术事故。

为此,煤炭部集中了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和设计院的技术力量,在前屯矿二、三井和红庙进行了多种巷道支护形式的试验和测试工作,在巷道断面、支护形式及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软岩工程相关的全国性会议召开了20余次,对地下工程软岩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煤矿矿压专业委员会软岩分会召集全国的软岩科研、施工、生产各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起到了很好的组织、交流、提高作用。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全国煤矿软岩工程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立,更为软岩工程理论与技术的交流与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岩性转化理论

中国著名岩土工程专家陈宗基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从大量工程实践中总结出岩性转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

同样矿物成分、同样结构形态,在不同工程环境工程条件下,会产生不同应力应变,以形成不同的本构关系。

坚硬的花岗岩,在高温高压的工程条件下,产生了流变、扩容,并指出,岩块的各种测试结果与掩体的工程设计应有明显的区别。

强调岩体是非均质、非连续的介质,岩体在工程条件形成的本构关系绝非简单的弹塑、弹黏塑变形理论特征。

(2)轴变论理论

于学馥教授等提出轴变论理论,认为:

巷道坍落可以自行稳定,可以用弹塑性理论进行分析。

围岩破坏是由于应力超过岩体强度极限引起的,坍落是改变巷道轴比,导致应力重分布。

应力重分布的特点是高应力下降,低应力上升,并向无拉力和均匀分布发展,直到稳定而停止。

应力均匀分布的轴比是巷道最稳定的轴比,其形状为椭圆形。

近年来,于学馥教授等运用系统论、热力学等理论提出开挖系统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

开挖扰动怕破坏了岩体的平衡,这个不平衡系统具有组织功能。

(3)联合支护理论

冯豫、陆家梁、郑雨天、朱效嘉教授等提出的联合支护技术是在新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观点可以慨括为:

对于巷道支护,一味强调支护刚度是不行的,要先柔后刚,先抗后让,柔让适度,稳定支护。

由此发展起来的支护型式锚喷网技术、锚喷网架技术、锚带网架技术、锚带喷架等联合支护技术。

(4)锚喷—弧板支护理论

孙均、郑雨天和朱效嘉教授等提出的锚喷—弧板支护理论是对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

该理论的要点是:

对软岩总是强调放压是不行的,放压到一定程度,要坚决顶住,即采用高标号、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弧板作为联合支护理论先柔后刚的刚性支护形式,坚决限制和顶住围岩向中空位移。

(5)松动圈理论

松动圈理论是由中国矿业大学董方庭教授提出的,其主要内容:

凡是坚硬围岩的裸体巷道,其围岩松动圈都接近于零,此时巷道围岩的弹塑性变形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支护。

松动圈越大,收敛变形越大,支护难度就越大。

因此,支护的目的在于防止围岩松动圈发展过程中的有害变形。

(6)主次承接区支护理论

主次承接区支护理论是由方祖烈教授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

巷道开挖后,在围岩中形成拉压域;压缩域在围岩深部,体现了围岩的自撑能力,是维护巷道稳定的主承载区。

张拉域形成于巷道周围,通过支护加固,也形成一定的承载力,但其与主承载区相比,只起辅助作用,故称为次承载区。

主、次承载区的协调作用决定巷道的最终稳定。

支护对象为张拉域,支护结构与支护参数要根据主、次承载区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的动态特征来确定。

支护强度原则上要求一次到位。

(7)应力控制理论

应力控制理论,也称为围岩弱化法、卸压法等。

该方法起源于前苏联,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变某些部分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善围岩内的应力及能量分布,人为降低支撑压力区围岩的承载能力,使支撑压力向围岩深部转移,以此来提高围岩稳定的一种方法。

(8)软岩工程力学支护理论

软岩工程力学支护理论是由何满潮教授运用工程地质学和现代大变形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软岩变形力学机制,提出了以转化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为核心的一种新的软岩巷道支护理论。

它涵盖了从软岩的定义、软岩的基本属性、软岩的连续性概化,到软岩变形力学机制的确定、软岩支护荷载的确定和软岩非线性大变形力学设计方法等内容。

2、新奥法研究内容

2.1施工特点

(1)及时性

新奥法施工采用喷锚支护为主要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紧跟开挖作业面施工,因此可以利用开挖施工面的时空效应,以限制支护前的变形发展,阻止围岩进入松动的状态,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超前支护,加之喷射混凝土的早强和全面粘结性因而保证了支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在巷道爆破后立即施工以喷射混凝土支护能有效地制止岩层变形的发展,并控制应力降低区的伸展而减轻支护的承载,增强了岩层的稳定性。

(2)封闭性

由于喷锚支护能及时施工,而且是全面密粘的支护,因此能及时有效地防止因水和风化作用造成围岩的破坏和剥落,制止膨胀岩体的潮解和膨胀,保护原有岩体强度。

巷道开挖后,围岩由于爆破作用产生新的裂缝,加上原有地质构造上的裂缝,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变形或塌落。

当喷射混凝土支护以较高的速度射向岩面,很好的充填围岩的裂隙,节理和凹穴,大大提高了围岩的强度。

(提高围岩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

同时喷锚支护起到了封闭围岩的作用,隔绝了水和空气同岩层的接触,使裂隙充填物不致软化、解体而使裂隙张开,导致围岩失去稳定。

(3)粘结性

喷锚支护同围岩能全面粘结,这种粘结作用可以产生三种作用:

①联锁作用,即将被裂隙分割的岩块粘结在一起若围岩的某块危岩活石发生滑移坠落,则引起临近岩块的联锁反应,相继丧失稳定,从而造成较大范围的冒顶或片帮。

开巷后如能及时进行喷锚支护,喷锚支护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是可以抵抗围岩的局部破坏,防止个别威岩活石滑移和坠落,从而保持围岩的稳定性。

②复和作用,即围岩与支护构成一个复合体(受力体系)共同支护围岩。

喷锚支护可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和自身的支撑能力,同时与围岩形成了一个共同工作的力学系统,具有把岩石荷载转化为岩石承载结构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支架消极承担的弱点。

③增加作用,开巷后及时继进行喷锚支护,一方面将围岩表面的凹凸不平处填平,消除因岩面不评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过大的应力集中所造成的围岩破坏;另一方面,使巷道周边围岩由双方向受力状态,提高了围岩的粘结力C和内摩擦角,就是提高了围岩的强度。

(4)柔性

喷锚支护属于柔性薄性支护,能够和围岩紧粘在一起共同作用,由于喷锚支护具有一定柔性,可以和围岩共同产生变形,在围岩中形成一定范围的非弹性变形区,并能有效控制允许围岩塑性区有适度的发展,使围岩的自承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喷锚支护在与围岩共同变形中受到压缩,对围岩产生越来越大的支护反力,能够抑制围岩产生过大变形,防止围岩发生松动破坏。

2.2适用范围

(1)具有较长自稳时间的中等岩体;

(2)弱胶结的砂和石砾以及不稳定的砾岩;

(3)强风化的岩石;

(4)刚塑性的粘土泥质灰岩和泥质灰岩;

(5)坚硬粘土,也有带坚硬夹层的粘土;

(6)微裂隙的,但很少粘土的岩体;

(7)在很高的初应力场条件下,坚硬的和可变坚硬的岩石;

在下述条件下应用新奥法必须与一些辅助方法相配合

(1)有强烈地压显现的岩体;

(2)膨胀性岩体(要与仰拱与底部锚杆相配合);

(3)在一些松散岩体中,要与钢背板与之配合;

(4)在蠕动性岩体中,要与冻结法或预加固法等配合;

在下列场合中应用应慎重

(1)大量涌水的岩体;

(2)由于涌水会产生流砂现象的围岩;

(3)极为破碎,锚杆钻孔、安装都极为困难的岩体;

(4)开挖面完全不能自稳的岩体等。

2.2新奥法理论要点及施工要点

(1)新奥法与传统施工方法的区别:

传统方法认为巷道围岩是一种荷载,应用厚壁混凝土加以支护松动围岩。

而新奥法认为围岩是一种承载机构,构筑薄壁、柔性、与围岩紧贴的支护结构(以喷射混凝土、锚杆为主要手段)并使围岩与支护结构共同形成支撑环,来承受压力,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稳定,而不致松动破坏。

新奥法将围岩视为巷道承载构件的一部分,因此,施工时应尽可能全断面掘进,以减少巷道周边围岩应力的扰动,并采用光面爆破、微差爆破等措施。

减少对围岩的震动,以保全其整体性。

同时注意巷道表面尽可能平滑,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新奥法将锚杆、喷射混凝土适当进行组合,形成比较薄的衬砌层,即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来支护围岩,使喷射层与围岩紧密结合,形成围岩-支护系统,保持两者的共同变形,故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围岩本身的承载力。

(2)保护巷道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

新奥法施工在巷道开挖后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构筑防水层、围岩巷道排水;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尺寸;给支护留变形余量;开巷后及时做好支护、封闭围岩等,都是为保护巷道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使围岩的扰动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加固围岩,提高围筵强度。

使其与人工支护结构共同承受巷道压力。

(3)允许围岩由一定量的变形,以利于发挥围岩的固有强度。

同时巷道的支护结构,也应具有预定的可缩量,以缓和巷道压力。

围岩的变形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必须避免围岩变形过大,从而导致围岩强度的削弱以致引起垮落、失稳。

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形量,允许巷道围岩产生一定的变形,以缓和来自巷道的巨大压力,更进一步减轻支护荷载。

(4)新奥法施工过程中量测工作的特殊性

由于岩体生成条件与地质作用的复杂性,施工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对工程设计参数的精确要求,得要通过许多量测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

并用监测结果修改初步设计,指导施工。

量测的结果可以作为施工现场分析参数和修改设计的依据,因而能够预见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提到施工的安全程度。

由上所述,新奥法的支护原则是:

围岩不仅是载物体,而且是承载结构;围岩承载圈和支护体组成巷道的统一体,是一个力学体系;巷道的开挖和支护都是为保持改善与提高围岩的自身支撑能力服务。

2.3主要支护手段与施工顺序

新奥法是以喷射混凝土、锚杆支护为主要支护手段,因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能够形成柔性薄层,与围岩紧密粘结的可缩性支护结构,允许围岩又一定的协调变形,而不使支护结构承受过大的压力。

施工顺序可以概括为:

开挖→一次支护→二次支护。

(1)开挖

开挖作业的内容依次包括:

钻孔、装药、爆破、通风、出渣等。

开挖作业与一次支护作业同时交叉进行,为保护围岩的自身支撑能力,第一次支护工作应尽快进行。

为了冲分利用围岩的自身支撑能力开挖应采用灌面爆破(控制爆破)或机械开挖,并尽量采用全断面开挖,地质条件较差时可以采用分块多次开挖。

一次开挖长度应根据岩质条件和开挖方式确定。

岩质条件好时,长度可大一些,岩质条件差时长度可小一些,在同等岩质条件下,分块多次开挖长度可大一些,全断面开挖长度就要小一些。

一般在中硬岩中长度约为2-2.5米,在膨胀性地层中大约为0.8-1.0米。

(2)第一次支护作业包括:

一次喷射混凝土、打锚杆、联网、立钢拱架、复喷混凝土

在巷道开挖后,应尽快地喷一层薄层混凝土(3-5mm),为争取时间在较松散的围岩掘进中第一次支护作业是在开挖的渣堆上进行的,待把未被渣堆覆盖的开挖面的一次喷射混凝土完成后再出渣。

按一定系统布置锚杆,加固深度围岩,在围岩内形成承载拱,由喷层、锚杆及岩面承载拱构成外拱,起临时支护作用,同时又是永久支护的一部分。

复喷后应达到设计厚度(一般为10-15mm),并要求将锚杆、金属网、钢拱架等覆裹在喷射混凝土内。

完成第一次支护的时间非常重要,一般情况应在开挖后围岩自稳时间的二分之一时间内完成。

目前的施工经验是松散围岩应在爆破后三小时内完成,主要由施工条件决定。

在地质条件非常差的破碎带或膨胀性地层(如风华花岗岩)中开挖巷道,为了延长围岩的自稳时间,为了给一次支护争取时间,安全的作业,需要在开挖工作面的前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预支护),然后再开挖。

在安装锚杆的同时,在围岩和支护中埋设仪器或测点,进行围岩位移和应力的现场测量:

依据测量得到的信息来了解围岩的动态,以及支护抗力与围岩的相适应程度。

(3)一次支护后,在围岩变形趋于稳定时,进行第二次支护和封底,即永久性的支护(或是补喷射混凝土,或是浇注混凝土内拱),起到提高安全度和整个支护承载能力增强的作用,而此支护时机可以由监测结果得到。

对于底板不稳,底鼓变形严重,必然牵动侧墙及顶部支护不稳,所以应尽快封底,形成封闭式的支护,以谋求围岩的稳定。

3、存在的不足

(1)实施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施工组织和管理,也要求技术人员和量测人员都十分熟练,没有这一点就易于发生错误;作业质量都与每一个人的仔细操作有关。

(2)开挖暴露出的地质会立即改变其状态,因此要求施工地质人员要亲临现场,以便发现问题;

(3)用能控制的施工量测,往往给施工带来不便;

(4)干喷射带来的灰尘以及由于易受化学药品的损害必须加强防护,尤其是对眼睛的防护,湿喷虽然可以避免此缺点,但在同样条件下,不如干喷那样有效的支护岩体。

2、盾构法施工

1、研究现状

1.1盾构的研究情况与发展

盾构法施工隧道是在地表以下土层中暗挖隧道的一种现代技术。

用此法修建地下隧道已有170余年历史。

1818年,英国人布鲁诺尔从一种食船虫在船身上打洞一事受到启发,研究出了盾构施工技术,并获得专利。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盾构机技术取得较快的发展,主要以气压式、手掘式、半机械式、机械式盾构为主。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在软粘土中使用了挤压式盾构机,开发了闭胸式盾构机并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现代盾构技术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闭胸式的泥水式盾构机和土压平衡式盾构机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产品。

20世纪初,盾构法施工已在美、法、英、俄等国开始推广,已用在水底公路隧道、地下铁道、上下水道、电力、通讯煤气等市政公用地下设施管道的施工中。

1917年人日本开始在铁羽越线的折返段隧道施工中引进盾构法,1938年正式在国铁关门隧道应用盾构法施工,为日本盾构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7年由英国提出的泥水加压系统在日本得到实施,日本研制成功第一台有切削刀盘、水力出土的泥水加压式盾构。

1974年日本独创性的研制成功土压平衡盾构,同时德国Wayss&Freytag也研制成功颇具特点的膨润土悬浮液支撑开挖面的泥水平衡盾构。

之后,盾构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功应用于各种公路隧道、地铁隧道、引水隧道以及市政公用设施隧道等。

几十年来,通过对土压平衡式、泥水式盾构机中的关键技术,如盾构机有效封闭、监测开挖面的稳定及控制盾构前进的方向、地表塌陷在安全范围内、刀具的使用寿命以及在封闭条件下更换刀具等方面的探索,通过对盾构施工新技术,如特殊断面盾构施工、复合盾构施工技术、球形盾构施工技术等研究,地铁盾构法施工技术有了长足发展。

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使用、研制盾构,1966年上海采用网格式挤压盾构修建了直径达10m的打浦路过江隧道,至今,盾构法施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的地铁建设。

21世纪是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大发展的世纪,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要完成近6000km的地下隧道建设,平均每年约300km。

到2011年,国内各种地下工程建设约需岩石掘进机、盾构机约180台(不包括微型机),年均需求量约为30台。

截至目前,使用的盾构总数约有200多台次。

城市地铁快速发展,对盾构需求最多。

我国城市地铁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地铁和轨道交通规划总长度已超过3000km。

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数量仅占规划数量的10%左右,未来城市地铁建设仍将快速发展。

越江隧道建设方兴未艾,对大直径和超大直径盾构的需求将有快速增长。

至今有10个城市已建或在建20多座盾构法越江隧道。

计划中的越江盾构隧道更多。

城市各种地下管线隧道有待发展,对盾构的潜在需求大。

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城市的给水、排水、电缆、电讯、热力、输气等隧道工程的长度将超过1000km,其对小型盾构、微型盾构或掘进机的需求量也相当大。

1.2盾构衬砌土压力的研究现状

作用于陈其上的土压力实际上是周围土层与衬砌共同作用面上的接触应力,其大小与分布形式不仅与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衬砌的刚度有关,而且与施工方法、隧道的埋深、直径、形状等几何参数有关。

目前隧道衬砌管片有钢制管片、混凝土管片、球墨铸铁管片和合成管片,其中以混凝土管片使用较多,管片之间可采用柔性连接或刚性连接,一般采用钢螺栓进行连接,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液化地层和软硬地层的分界面等)和衬砌结构刚度突变位置,可采用特殊的柔性接头以适应变形需要。

由于作用于衬砌上的土压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非常困难,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及研究报道均不多见。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按其所采用的原理不同,可将衬砌上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分为三种,即简化计算法、考虑衬砌与地层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现场量测及模型试验方法等。

1.3管片接头刚度的研究

由于盾构隧道一般是在盾构拼装由预制管片而成的,必然存在管片接头。

这样使得管片环的整体弯曲刚度相对于现浇的混凝土管片环而言,有所降低。

由于管片环整体弯曲刚度的降低,其变形必然有所增加,从而可导致被动地基抗力的增加,有利于减少管片截面的偏心应力,即弯矩。

如何评价接头刚度对管片和变形的影响,是管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接头刚度的确定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经验参考或模型研究,另一种为接头刚度数值模型。

目前大多数重大地下工程都采用第一种方法确定,但是由于我国地铁工程起步较晚,隧道设计经验缺乏,同时由于足尺寸的管片接头或整体试验成本较高,目前这方面的成果很少见诸报道。

为此很多学者非常重视接头刚度的整体研究,从而可以得到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的接头刚度计算理论,而且可以考虑接头刚度随外荷载的非线性关系,从而使得管片设计精度得以提高。

1.4国内管片的发展趋势

国内的管片有以下几个趋势

(1)通用管片:

目前,国内通用管片的使用量不大,但国外已大量采用通用管片射中管片给设计,生产,施工都能带来方便较好的经济效益。

通用管片不但能满足平面曲线的要求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封顶块的位置,满足竖曲线的要求,不需采用以前使用的楔形片,大大提高防水效果。

(2)管片宽度增大,接头减小:

盾构隧道衬砌管片的宽度有增加的趋势。

通过增加衬砌管片的宽度在隧道方向上管片的接头数目减少,管片的生产费用降低,隧道防水情况得到改善,施工速度提高,工程造价也得以降低。

需注意的是管片宽度的增加是有前提的,在采用高强度连接接头,管片边缘部位钢筋加密等相关措施,而且要经过试验验证后才可进行。

2、盾构法施工要点及施工过程

2.1盾构法的基本原理

盾构法隧道的基本原理是用一件有形的钢质组件沿隧道设计轴线开挖土体向前推进。

这个钢质组件在初步或最终隧道衬砌建成前,主要其防护开挖出的土提、保证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安全的作用。

盾构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承受来自地层的压力,防止地下水或流沙的入侵。

盾构是与隧道形状一致的盾构外壳内,装备着推进机构、挡土机构、出土运输机构、安装衬砌机构等部件的隧道开挖专用机械。

城市市区建筑、公用设施密集,交通繁忙,明挖隧道施工对城市生活干扰严重,特别是在市中心,若隧道埋深较大,地质又复杂时,用明挖法建造隧道则很难实现。

而盾构法施工城市地下铁道、上下水道、电力通讯、市政公用设施等各种隧道具有明显优点。

盾构法的主要内容是:

先在隧道某段的一端建造竖井或基坑,以供盾构安装就位盾构从竖井或基坑的墙壁预留孔出发,在地层中沿着设计轴线,向另一竖井或基坑的设计预留洞推进。

盾构推进中所受到的地层阻力,同构盾构千斤顶传至尾部一品装的预制衬砌,再传到竖井或基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