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2883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1)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鸦片战争至新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测试内容及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等习俗。

3.了解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4.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

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服饰都以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物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2.鸦片战争后

(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①衣

鸦片战争后

“洋布”“洋装”进入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

②食: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

西方建筑样式在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风俗

戊戌变法时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沿袭。

[思维点拨] 

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易混易错] 

1.西式服饰传入,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缠足陋俗至清朝时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二、新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背景:

新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2)表现

①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物质生活:

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

(1)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表现

领域

主要变化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时尚

①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②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

①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②农民纷纷兴建新房;③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风尚

①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②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③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概念阐释] 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近代化的历程。

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

[图解识记]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主题一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 ①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②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解读]

①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

②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 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①“国防绿”“海军蓝”是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②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服饰史》

[史料解读]

①表明服饰单一化。

②表明服饰多元化。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史论总结]

影响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的近代化。

(2)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主题二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材料一 ①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旗袍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

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史料解读]

①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看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

②说明近代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因素。

提示 变化方面:

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变化具有不平衡性。

外部因素:

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2.社会运动的推动

材料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史料解读]

材料中划线句子分别从外交、工业、军事、外貌四个方面说明了断发易服的理由。

[问题思考]

依据材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

提示 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史论总结]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

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

1.(2017·江苏南通学业水平模拟)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

由此可知当时(  )

A.西餐开始传入内地

B.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

C.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D.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

答案 B

解析 西餐开始传入内地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表明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已经有所改变,故B项正确;饮食结构的变化不是崇洋媚外的表现,故C项错误;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是由外来侵略导致的,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如皋一模)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

“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是(  )

A.被迫顺应时局的无奈之举

B.出自于反清革命的需要

C.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D.表示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只可降心从众矣”表明是无奈之举,故A项正确;反清革命的需要是积极的,与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材料中“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不符,故C项错误;彻底与旧风俗决裂与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不符,故D项错误。

3.(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人有诗云:

“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民国初年”,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化,故选D项。

其他选项中“盛行”“普遍”“彻底”等说法不符合史实。

4.(2017·海淀期末)下图描绘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  )

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

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

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画面无法明确充分体现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画面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社交方式和礼仪的变化,故C项错误;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

5.(2017·江苏镇江学业水平模拟)近代以来,黄浦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

“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派”。

这一现象(  )

A.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

B.说明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

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D.与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

答案 D

解析 作为近代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有利于西方服饰在地区的流行,故D项正确。

6.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旧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革命》

材料二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改革后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答案 

(1)变化:

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2)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新变化: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解析 第

(1)题,回答本问时注意题中的信息,考生如把握不当,可能只会答出“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对“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内容可能不会涉及。

回答原因时,联系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回答。

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维新思想的产生与经济、思想、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题由两则材料中的“工厂”及“婚姻法”提供的信息可作判断,即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角度分析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

材料三中涉及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结合材料出处即可回答。

[基础达标]

1.(2017·江苏宿迁学业水平模拟)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的开展

B.社会制度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西方思想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由“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可知,在辛亥革命以前,此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B项错误;民国建立前可知辛亥革命仍没有发生,故C项错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一直不断传入,对的社会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

2.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实行同化政策

D.对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答案 B

解析 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但不一定是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吃西餐并不属于民族同化政策,而是西方文化传入随之使人的饮食习惯改变而已,对人来说中餐比西餐更有吸引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项。

3.(2017·沧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申报》称:

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答案 D

解析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4.(2017·江苏无锡学业水平模拟)20世纪初,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

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人结婚还崇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

从30年代起,在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

B.西式婚纱取代了传统婚礼服

C.清政府的改革推动婚纱流行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对有限

答案 A

解析 着白色婚纱礼服是西方的婚礼习俗,等城市开始流行白色婚纱礼服说明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故A项正确。

5.(2017·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曾颁懿旨:

“汉人妇女率多缠足,行之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陋习。

”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汉族妇女缠足深受全社会歧视

B.临时政府对缠足现象明令禁止

C.缠足陋习在二十世纪初已经消失

D.晚清时期已出现废止缠足的主张

答案 D

解析 汉族妇女缠足“行之已久”,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社会对缠足妇女的歧视,故A项错误;“1901年”临时政府并未成立,故B项错误;根据“以期渐除陋习”,二十世纪初缠足陋习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根据“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陋习”可知慈禧太后主张废止缠足,故D项正确。

6.(2017·佛山期末)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

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

这个现象发生在(  )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成立后

答案 D

解析 新成立后,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出现了“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等称呼,故D项正确。

7.(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

A.款式多样

B.受西方服饰影响

C.受苏联影响

D.注重个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可知C项正确。

8.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

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奥运、炒股、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  )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

D.表明互联网普及率高

答案 C

解析 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故C项正确。

[能力提升]

9.(2017·江苏高考模拟一)民国后的舆论强调:

“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  )

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

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C.服饰已经完全西化

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

答案 A

解析 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故B项错误;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项错误。

10.(2017·江苏南京三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

节庆日变化印证了(  )

①近代发生社会转型 ②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

③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④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当时的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权平等主张没有能够真正实现,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1.(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904年,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材料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

B.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

D.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04年”,与辛亥革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张尚书(之洞)……袁宫保(世凯)”可知,社会上层积极倡导废止缠足,故B项正确;“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04年”,与戊戌变法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7·江苏苏锡常镇一模)下图是20世纪初一家祖孙三代的合影。

照片中的人物长袍马褂,案几的左右分别放置新式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

这张照片折射出近代社会(  )

A.传统与现代交融

B.中式与西式对垒

C.文明与落后冲突

D.乡村与城市同步

答案 A

解析 闹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是传统的物质文明,两者并存于日常生活中,表明传统与现代交融,故A项正确;中式和西式对垒是指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文明与落后冲突是指文明和落后之间的对抗和敌对态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乡村与城市同步与史实不符,近代乡村远远落后于城市,故D项错误。

13.(判断题)(2016·江苏盐城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沈从文说:

“服饰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符号。

”鸦片战争后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产生了改良旗袍。

(  )

答案 A

解析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冲击了传统的旗袍和马褂,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改良旗袍和中山装,故本题说法正确。

14.(判断题)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内地和农村变化得快,变化得多,沿××市则相反。

(  )

答案 B

解析 近代沿海地区因为开放得早,受西方影响大等因素,社会生活变化得快,变化得多,故本题说法错误。

15.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 西装和中山装

图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衣着

图四 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二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趋势?

答案 

(1)特点:

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

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

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

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趋势:

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信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上宗法等级观念及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的产物等方面回答。

(2)问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中信息“不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