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2927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选修1

(1)

 

(时间:

10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退回到合作社运动之前,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主要是(  )

A.没有看到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没有看到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

C.没有看到它解放了生产力

D.没有看到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新成立后到合作社运动前农村生产关系主要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的。

答案:

B

2.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解析:

1980年12月处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个体户”获得营业执照表明我国开始承认私营经济的存在,这一举措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

A项错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不会改变;B项开始于198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D

3.1985—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

这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B.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既有计划经济又有商品经济,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

A

4.1992年,我国政府调低涉及3371个税目产品的进口关税;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国家管理价格的范围由1991年底的737种减少到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571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提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1992年我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史实,这与当时我国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直接相关。

A、B、C三项史实的时间均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

D

5.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时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解题时注意时间“90年代初”,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都发生在1992年,符合题意;而B项在21世纪初;D项在2001年,均排除;C项与题意无直接相关。

答案:

A

6.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

“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特征的具体表现。

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D项正确。

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7.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地说道:

“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的一大奇迹。

”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的生产力

D.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形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要求“根本问题”,A、B、D三项都是改革开放的表象,只有C项“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的生产力”是创造“奇迹”的根本。

答案:

C

8.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部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

这些立法活动主要有利于(  )

A.保障私营经济合法地位

B.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C.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D.搭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市场经济下市场是资源调配的主要手段,但市场调节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要通过立法规范市场行为。

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立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

故选B。

答案:

B

9.一位学者研究了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D.②③①④

解析:

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其中①在“十四大”之后;②在1978年;③在“文革”时期;④在1997年之后,故正确的顺序应当是③②①④,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0.下列言论不符合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是(  )

A.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彻底查处、严惩不贷

B.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要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C.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涉及不到政治稳定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反腐倡廉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

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又直接影响到政治稳定、社会的发展。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上总结时说: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材料二 邓小平在全面、深入地观察各个国家、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后,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三 邓小平说: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

请回答:

(1)归纳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基本思想主张。

(5分)

(2)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史实,说明共产党是如何实践这些思想主张的。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

(1)问概括材料回答即可。

(2)问结合课本知识和史实进行回答。

答案:

(1)材料一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材料二体现了社会主义也要进行改革,不能搞僵化模式;材料三主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重视国际竞争。

(2)粉碎“四人帮”后,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 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来到江苏××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

在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

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的主体。

多年来,随着农民工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条件得到改善,生活也越来越好,有的还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当了老板。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

《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有何影响?

(6分)

(2)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历史性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其变化。

(4分)

(3)改革开放论坛网是1994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创办的公益网站。

为纪念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请为论坛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字数不得超过20字)。

(5分)

解析:

回答第

(1)问必须紧扣时间“1979年”和“1992年”,分别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组织答案。

(2)问要分析材料找出解题线索。

第(3)问比较灵活,组织答案应紧扣改革开放这一关键信息即可。

答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希望。

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

(2)从传统农民到农业工人;从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从传统农民到农民企业家。

(3)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

如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开创建设新局面;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永恒动力等。

13.(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我当时的决心就是,管它倒霉不倒霉……只要大家能吃饱饭就行,哪怕能吃一顿饱饭,拉去杀头也就满意了。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

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还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字样,而这18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偷偷摸摸想走得更远。

材料二 昨天与今天

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中的一个普通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

据《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第一繁盛商埠”。

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此后,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

材料三 发展与包容

农民工 外商 现代化 的先机与气度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小岗村搞“包产到户”是偶然还是必然?

(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的自身优势。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上述四个词语以“发展与包容”为主题写一则寄语。

(4分)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左右。

解析:

(1)问为开放型试题,偶然性从农民的自发行动上分析,必然性从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分析,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则综合以上两点分析。

(2)问,从的历史、地理、人才等方面概括。

第(3)问,依据题目要求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书写成文。

答案:

(1)观点一:

是偶然。

因为这在当时的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生存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观点二:

是必然。

因为长期以来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已经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农业经营方式也迟早会发生变化。

观点三: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的理由参见观点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观点二。

(2)近代以来作为通商口岸,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位于长三角中心位置,具有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以及产业优势;和长江三角洲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奠定了基础并积累了经验。

(3)例:

以它兼容四海的气度,抓住改革开放的先机,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积极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为现代化探索出了中外合作共赢,城乡共同致富的新模式。

1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某学生在学习《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时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请按下面的提示为邓小平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10分)

(提示:

下文画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坚定支持。

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新时期的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体现了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是“文革”结束后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②是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是论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④是新时期我国奉行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案:

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其坚定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这种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是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5.(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是总设计师,更是一位绘画高手,在神州大地上,他勾画了一只猫,就把老百姓搞笑。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一幅通俗的小漫画,胜过深奥的说教。

一时间,“猫”理论,老幼皆知,家喻户晓。

别了,被颠倒的年代,别了,干多干少大锅炒。

伟人多了一句幽默,老百姓就开了一分心窍……

材料二 一条小道,落在江西,那是中华民族史册上一节小插曲。

有一位伟人,是个大手笔,小道陪着他思索了一千多个朝朝夕夕。

用他的大气魄大智慧,最终构思出一部经典巨著——“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亿人民读出了新的曙光和希望,为一曲民族的崛起,定音了主旋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干多干少大锅炒”指的是什么经济体制下的历史现象?

请作出判断并说出你的理由。

(6分)

(2)“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里的“猫”和“耗子”各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的实质是什么?

(5分)

(3)材料一中的“猫论”和材料二中的江西小道是什么关系?

江西小道和中华民族的崛起又有何关系?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问关键是要知道大锅饭究竟指的是什么,否则将无从作答。

(2)问颇有难度,关键是要知道“猫论”的含义,即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3)问要揭示出三者的因果关系。

答案:

(1)计划经济体制。

理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人们毫无生产积极性可言。

(2)“猫”指生产关系,“耗子”指生产力。

实质是强调不管什么猫(生产关系),只要能抓住耗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猫。

(3)与江西小道的关系:

邓小平因“猫论”在“文革”初期被打倒,发配到江西拖拉机厂劳动改造,才有了江西小道,即“小平小道”。

与中华民族崛起的关系:

邓小平在这条小道上走了3年多,思索着的前途和命运,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

1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3年欧广源提出了工业立,“五子登科”的战略,下决心要在顺德发展乡镇企业。

五子中的“路子”,即找准顺德“工业为主,集体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班子”,是选一批年富力强的人做镇委书记;“才子”即吸引和重用人才,以才求财,以才生财;“票子”,就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点子”,就是用足用活政策,拿出具体措施。

从1983年到1988年的5年间,顺德“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一大批乡镇企业兴起。

——摘编自原广东顺德委书记欧广源的回忆

材料二 李灏掌舵深圳8年,创造了令人瞠目的“深圳速度”,他在国内最早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开设证券交易所,率先设立监察局……他说“改革就是需要有壮士断臂、背水一战的勇气和魄力。

——摘编自原××市委书记李灏的回忆

材料三 梁广大任广东南海委书记期间,果断启用过去被打倒的“牛鬼蛇神”。

为了招商引资,他破规矩,砸框框,“干了好多人都不敢干的事儿”,使南海成为全国最××之一。

调任珠海后,他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常规,大胆举债投资大项目。

他说“坚持改革开放,就要敢于承担责任。

”时任委书记的习仲勋称之为“梁胆大”。

——摘编自原××市委书记梁广大的回忆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改革开放早期广东改革的特点。

(8分)

(2)早期广东的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事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分)

解析:

(1)问可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从背景、内容、道路等角度概括特点;第

(2)问“影响”可从示范带头作用和促进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等角度作答。

答案:

(1)面临着经验不足、政策不明、观念模糊、资金缺乏等重重困难;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打破条条框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充当了“排头兵”“试验田”“开拓者”的角色,引领改革开放的事业一路前行。

其勇于突破体制藩篱,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