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84594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ppt

高考复习之,古代诗歌景物形象鉴赏,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列举景物:

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分析氛围:

衰残、凄凉的秋景处境:

行人羁旅抱病独苦抒发情感:

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

例题一,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尘垢:

尘埃。

列举景物:

开阔的原野、明净的空气、河边渡头、城门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青翠的峰峦、初夏田间的农忙情景分析氛围:

清新、明净、秀丽、明朗抒发情感:

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例题二,组织答案步骤:

1.列举景物,分析、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形象鉴赏景,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注意画面色调),鉴赏步骤,析境,悟情,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方法指导,绘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概说,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

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他乘兴而来寻访道士,获得“禅意”后尽兴而返。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首联写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颔联写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颈联写长桥“寂寞”,尾联中诗人驾一叶扁舟轻扬。

全诗通过写孤雁、层叠的青山、寂寞的长桥等意象,想到凄冷、孤寂、渺茫等词语,再注明时间,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即可。

意象就是每句中描写的物象:

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船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空蒙淡远的冬夜行舟图。

2.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阮郎归无名氏,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

这类作品通常会涉及景与情的关系问题。

解答此题,首先须弄清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怎样的,其次还须感知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把握词中人物的主观感情。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

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阮郎归无名氏,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参考答案】奠定了词“哀伤”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

分析作品中特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要注意:

一是要与整首词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思考,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

本词末尾两句中的“残”“沉吟”“迟”三个词语能够充分体现此时词中人物的情绪:

心事重重,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至于“是如何表现的”,从“翻身”“整顿”“着”“沉吟”可知,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的。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3分)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3分),(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景物的特点,鉴赏景物形象。

这两句诗都是写景。

“园花经雨百般红”侧重于描写雨后园林百花争艳的美景,而“乔木峥嵘明月中”侧重于写深夜的乔木高耸入云的清幽特点。

两种色调,两种意境,截然不同。

解答时应该把握其特点并加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一句艳丽,一句清幽

(1)。

“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本题要求抓住特点分析人物形象。

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诗人喜欢饮酒,举止自然洒脱;由“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以看出,诗人一天不停地在寻诗,甚至沉迷其中,情趣高雅富有乐趣。

参考答案: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1、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2、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3、瓮:

这里指水瓮。

4、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课堂训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

借助意象,描摹图景,概括意境,把握情感,一、把握意象,欣赏画面美。

(2)关注画面色调: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1)描摹图景角度:

一是画面色彩;二是视角(远、近、高、低);三是动态或静态;四是虚或实。

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A、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B、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借景抒情,鉴赏景物形象,3、把握情景关系,2005年全国卷3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统一,人们不能自由来往的痛苦,表达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谢亭送别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客观景物(浓丽的春日)与主观感受(归心殷切)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反衬尾联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6辽宁卷)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lu确:

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分),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词中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作用,思路:

作用+内容+意境+情感步骤:

(作用)描写营造表达,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以景衬境,以景衬情),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对这首词作分析。

全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上片描写了清明之际的春景:

“风细”“柳斜”“春水”和春“花”,营造了一幅“春未老”的美好春景。

下片抒发了由此景引发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春虽未老,人却因无法回家而充满了无奈和苦涩的“思乡”之情。

情与景关系题,思路:

关系+内容+气氛+情感步骤:

(关系)描写营造表达,形象鉴赏景,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唐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评析示例:

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的情感;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

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画中品诗:

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即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写景诗常用)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咏物诗常用)借事抒情(如石壕吏),借景抒情,大自然的景物是引发诗人灵感的催化剂,也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正如刘勰所谓: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情与景有机结合,是中国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细分来,“借景抒情”的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触景生情”二是“融情于景”三是“化景物为情思”四是“以景结情”,一、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就是诗人因看到某种景象,引发思绪情感,提笔创作。

记游山水之诗多属此类.结构:

先写景,后抒情。

情由景出。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前两联,后两联。

由景生情,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的复杂感情。

2、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六种景物的、,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

抒情则有纵的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

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

风天猿渚沙鸟,形声色态,时间,空间,沉郁而悲壮,登高闻见之景,抒登高感触之情,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两句,后两句。

所写的景是,景色是那么,氛围是那么,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浑然一体。

写景,抒情,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黯淡,冷寂,忧虑情绪,情景交融,二、“融情于景”,所谓“融情于景”,是指诗人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情寓于景物之中,让读者通过诗的景物描写去参透诗人的情。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欲乘船出蜀之时所作。

全诗四句,分别描写了四种景物,有有,着力表绘了一幅的图画。

在的意境中,流露出。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情蕴其中。

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平和安详,老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句句写景,动,静,以动衬静,静谧,三、“化景物为情思”,正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辞话),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全词描写了,是典型的思妇词。

在主人公一腔的感染下,似乎连那都在诉说着。

在这种手法中,自然山水是活生生的,具有人类的情感,其修辞手法为,一位妇女倚楼望远,乞盼着远方的丈夫归家的急迫心情,愁绪,汴河、泗河的水以及江南的山峰,离情,化景物为情思,拟人。

四、“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往往可以给人一种意韵悠长,回味不尽的审美感受,这就是“以景结情”。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前半,后半。

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

前半首的之情,正因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色彩;后半首的之景,也因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抒情,写景,纯景色,以景结情,久客思归,深秋景色,悲怆,风吹叶落,旅思乡情,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人巧妙地“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景语作结,以哀景衬哀情,玩味不尽。

是震惊?

是愤懑?

是对友人的牵挂?

是对自己无力相助的愧疚?

这些全留给读者去体会了。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抒情,说到“”用了“”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壮阔而悲凉,乐声,边愁,听不尽,以景结情,情与景的关系:

1.乐景写乐2.哀景写哀3.乐景写哀4.哀景写乐,王夫之的羌斋诗话中说: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

”,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

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写离筵寡欢场面。

一二句叙今昔:

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3.乐景写哀,它属于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谢亭送别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4.哀景写乐,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