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854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2.doc

沛县第二中学2014-2015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主备人:

王艳松审核人:

郝恩霞

总课题

诗歌鉴赏

总课时

1

课题

人物形象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补充

内容

任务一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考点分析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

《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例题分析

1、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

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

“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三、方法总结

1、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鉴赏要点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人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人物个性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

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任务二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讨论并展示下列问题)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

美酒。

③黄庭:

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分析。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

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

笛子.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注]③新声:

新的乐曲.④关山:

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

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其效果如何

任务三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

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是作简要分析。

一、下面是《红楼梦》里的最精彩情节之一“宝黛初会”,读后回答问题。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

“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1.宝黛初会时,黛玉“便大吃一惊”,宝玉是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与原著中的那一情节相照应?

2.“宝黛初会”这一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对与宝黛的描写,所用手法有何不同?

体现了人物的什么不同特点?

3.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原因是( )

A.为了行文简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B.黛玉服饰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C.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

D.宝玉是个懵懂顽童,不注意服饰细节。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

“无字。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

“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________

(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_

2.宝玉为何给黛玉取字“颦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

“只刚念了《四书》。

”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说说哪个回答是如实回答,这前后矛盾的说法又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宝玉骂“通灵宝玉”:

“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有何思想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