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85080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范文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共16页)10800字.docx

陶行知读书笔记4篇

  本文目录XXXX年陶行知读书笔记最新寒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笔记《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昆承小学范大翠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最新寒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XXXX年陶行知读书笔记

(2)|返回目录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笔记XXXX年陶行知读书笔记(3)|返回目录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

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

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

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其含义极其丰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

”陶行知说: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区别。

……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

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

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XXXX年陶行知读书笔记(4)|返回目录

  《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一)

  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文集》。

读了之后深深感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

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

我谈谈两点感想:

  

(一)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

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

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春游,带着孩子来公园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

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

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

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

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

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二)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矗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

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

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

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

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

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

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

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

”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

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

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

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

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

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

这是一个重大变革。

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

“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

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

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

“‘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

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

“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

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

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三)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

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

这是一个重大变革。

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

“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

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

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

“‘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

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

“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二、实践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

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

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

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

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

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

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

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

”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

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

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

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

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四)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最近,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陶行知,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引领我们学习做真人;他,教育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指引我们不断前进。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自从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动人的名言震撼着我。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陶行知是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

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

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其含义极其丰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

”陶行知说: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