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85600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趣味中医药0.1小学生故事讲稿.ppt

趣味中医药,罗桢敏,外科医生,针灸医师,超声医生,儿科医师,骨科医生,眼科医师,耳鼻喉科医师,牙科医师,中医内科医师,望闻问切,用中药治病的医生,古代的医师,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卖药人,一个瘸子在集市上高声叫卖:

“来买药呀!

快来买药呀!

我这里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位妇女上前试探着问:

“你的药能治什么病呢?

”“什么病都能治。

”瘸子口沫四溅地说。

“风湿痛能治吗?

”“能治。

”妇女又问:

“瘸足病能治吗?

”瘸子接口答道:

“能治啊!

不能治。

”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

泻药,一个炎热夏天,一位郎中在一颗大树下休息,当他酣睡之际,从树上爬下一条蟒蛇,把他连同药箱一口吞进肚里。

医生在蛇肚里叫苦不迭,他想:

“这下可糟了,想个什么办法出去呢?

嗯,有了!

”他急忙将药箱打开,取出一包包大黄粉,巴豆米撒开来。

于是,立刻听到大蛇的肚子发出“咕噜噜”的声响,接着,蟒蛇猛烈地泻肚子,这位郎中只觉得天旋地转,随着“哗啦”一声响,医生被泻了出来。

医生庆幸自己的急中生智。

正想继续赶路,忽然记起药箱还忘在蟒蛇肚里,便向蟒蛇求情道:

“对不起,刚才出来得太急,我把药箱忘在你肚里了,求你再吞我一遍!

”蟒蛇扫兴地说:

“嗯,医生,你的泻药我已经受够了!

”正说着,嘭的一声,蟒蛇把药箱也拉了出来。

一位医生患大病快要死了。

他躺在床上,喊道:

“要是有好医生能治好我的病,我情愿把药箱里的长生不死丹送一半给他,让他吃了活上几百岁。

”有个人从他家窗前路过,就说:

你还是自己吃吧。

长生药,囫囵吞枣,有个医生常从中医角度向人介绍水果的吃法。

一次,他向别人讲生梨、生枣的吃法,说:

“吃生梨对人的牙有好处,但对脾胃有害处;吃生枣则恰好相反对脾胃有好处,而对牙有害处。

”旁边一人听过医生的介绍,自作聪明地接着说:

“我有个好办法!

吃生梨时只用牙齿咀嚼,不吞咽下去,这不就能对牙齿有好处,而避免损伤脾胃吗!

”医生问道:

“那么,大枣怎么吃呢?

”他讷讷地说:

“这不是很简单么。

吃枣时不用咬,整个地吞下去就行了呗。

这样既可健脾,又不至于损坏牙齿。

”,囫囵吞枣,客有曰:

“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

“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

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狎者曰:

“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遂绝倒,五谷杂粮面大药丸,五谷杂粮面大药丸,张仲景虽然很年青,但医术以很出名了,还虚心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从前,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

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

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一头。

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

越来越重了。

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

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

“看!

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

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

笑话!

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

“看!

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

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

“看!

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

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

嘻嘻!

”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

“恭喜先生的病好了!

学生斗胆在鲁班门前耍锛了。

”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接着又说:

“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

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

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

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

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

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蔡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

“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

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

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

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坐堂医生,(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省长)。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

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

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

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

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与饺子,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

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

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

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

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

“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

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

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

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医圣祠,大怒治病-华佗,有个太守生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治好。

华佗诊治以后,认为这种病只有让病人发怒,才能治好。

他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贵的诊费,还要吃要喝,却拖拖拉拉不认真给他开方抓药,过了几天,竟不告而别,还留下一封信骂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

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

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

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

不想这一呕,病反而好了。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

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

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

但他认为做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

他用悬丝诊脉,用针灸治好了长孙皇后的难产病后,唐太宗非常高兴,赏赐他金银财宝,封他官。

孙思邈都没有接受。

唐太宗就封他为药中之王,并赐予他冲天翅的王冠和赭黄色的王袍。

开国大将尉迟敬德听到消息后大为不悦,心想自己为唐朝打天下,屡立战功,也没有封王,孙思邈进京才几天,竟得到如此殊荣。

他要追赶孙思邈,夺回王袍王冠。

孙思邈预知有人要来夺王袍,就把冲天翅扳成顺天翅,把黄袍翻穿成红袍。

敬德领兵追到灞桥时,见孙思邈身穿红袍,头戴顺天翅,在柳荫之下恭候。

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说:

我专程赶来,想讨些灵丹妙药。

孙思邈送给他灵丹十八丸,保他东征胜利。

后来敬德后悔自己不该妒忌,便击掌发誓,愿在孙思邈成圣后站班助威,听凭调用。

此事流传民间,至今成为美谈。

起死回生,孙思邈有一天出外行医,忽然看见一行出殡队伍迎面而来。

他停在路边,忽然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

“且慢!

”送殡的人以为他是疯子要赶走,他便说这人还没死,你们怎么忍心埋了呢?

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胡说。

他说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着鲜血。

众人果然发现有血丝向外流,就打开棺材请他看。

只见有个妇人面黄如纸,且怀有身孕。

丈夫哭诉说结婚十年没生育,这次怀孕十月,昨天忽然胎动并大出血,很快就昏死过去了。

孙思邈试了妇人的鼻息和脉象,以红花烟熏其鼻孔,又急取琥珀粉灌服,孕妇很快苏醒过来。

他又送给病家一剂药、一幅图,嘱咐把病人抬回去,喝下这副药,再按图接生,保证母子平安。

后来妇人果然顺利生下个胖娃娃,于是众人把他当成了神仙,孙思邈却说:

此乃琥珀之功也。

琥珀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生于黏土层、砂层、煤层及沉积岩内。

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有蜂、蚁、松枝者尤好。

性味甘平,功能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尿通淋,主治心悸、失眠、惊痫、闭经、小便不利等。

坐虎针龙,不计前嫌救猛虎,药王养着一头毛驴,平时远行采药出诊都是由这头毛驴代步。

药王自然非常喜爱这头毛驴,离不了它。

一日,药王骑着毛驴去深山采药,来到一处山谷口,将毛驴栓在树上,然后进山采药。

走了不大一会儿,一只猛虎从丛林跑出来,吃掉了这头毛驴。

当药王采药归来,老虎已经无影无踪,只剩一堆横七竖八的驴骨头。

药王见状,非常生气。

说来奇怪,那只吃了毛驴的老虎,这会儿又慢慢走了回来,它在药王面前垂下了头,眼中流露出哀求的神色,口角流着鲜血,像只温顺的猫。

药王上前查看,老虎便张开血盆大口,但没有吃人的意思。

药王看出老虎是被驴骨头卡住了,鲜血不住地向外流着。

更加不愿理睬它。

可是老虎跟着他,眼里流着泪,疼得实在难以忍受的样子。

药王见老虎有悔过之意,便帮它诊治,将医铃放入虎口将虎嘴撑开,防止伤人,药王从铃口伸进手去,很快把那跟骨头取了出来,并敷了一些止血药。

老虎这时卧在了药王面前,作出让药王乘骑的姿势。

药王便骑在老虎背上赶路了。

从此以后,这只老虎就经常驮着药王行医采药。

药王降龙,话说一天大雨骤降,药王掬起一捧屋檐之水,看了看,嗅了嗅,随口说,此降水之龙有病。

只一会儿,见一老者前来求医。

药王为他诊脉,便知他是龙,让他现出原形,才为他诊病。

药王配了一桶药,良药苦口,可龙觉得难以下咽,药王数落了它几句,龙便很不高兴,嘴巴轻轻一吹,起了一股风,差点把药桶吹翻。

药王见这家伙野性不小,怕它闯出祸来,悄悄用银针对准龙角旁一个穴位,迅速扎了下去。

龙疼的大叫,但是一点力气都没有。

药王又取出一根针,在龙眼前晃了晃,让它快把药喝了,否则还有扎。

然后,骑在龙脖子上,抓住龙角,将龙头按在桶里喝药。

龙喝完药后,很快便舒畅许多。

龙佩服药王,连连点头道谢。

人们给药王塑像时,总要塑老虎和龙在药王身边,就是这个原因。

药王降龙,话说一天大雨骤降,药王掬起一捧屋檐之水,看了看,嗅了嗅,随口说,此降水之龙有病。

过了一会儿,见一老者前来求医。

孙思邈一面切脉,一面注意地观察着老头。

过了一阵,孙思邈眉头一皱,摇着头说:

“人类的脉分浮、沉、迟、数、虚、实等多种,你的脉既不浮,也不沉,又不迟,你大概不是人吧?

”老头听了,一点也不生气,把头凑了过来,神秘地问:

“那么,你说说我到底是什么呢?

”孙思邈又给他仔细地切了一会脉,说:

“你的脉起如腾云驾雾,落如倒海翻江,你大概是龙吧?

”老头翘起大拇指,乐呵呵地说:

“不瞒你说,我是一条老龙。

你脉切得真好,怪不得名声能够传到天上。

我在半年前生了一种奇怪的病:

饿得发慌,但是食道象被什么东西塞住了,不能吃硬的,只能喝稀汤。

就这样,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消瘦,如今成一把骨头了。

”孙思邈想了想说:

“你的病我知道了。

但是,今天你是变成人的模样来的,我没有办法给你医治。

再说,我手头也没有医治你病的药。

后天上午,你用真身再到我这儿来,我一定把你的病连根除掉。

”老头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第二天,孙思邈配了一大桶漆黑的、夹杂着一种白色粉末的汤药,又特制了两根一尺五寸长的针灸金针。

第三天,孙思邈刚刚吃过早饭,就听见东面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响起了雷。

出门一看,有一朵乌云飘来。

孙思邈知道是龙来了。

他大声对龙说:

“我们这一带的人都没有见过龙。

瞧见你的怪模样,会把人们吓坏的!

”龙缩回了头,在云里面说:

“那,那咋办呢?

”孙思邈说:

“这样吧,你想办法先到我家里去。

”过了一会儿,乌云徐徐落在了山腰。

孙思邈刚刚走进自己的院子,突然“通”地一声,院中石壁上出现了个大洞,洞中伸出了那个龙头。

龙笑嘻嘻地说:

“我从没有人烟的后山山脚穿到了这里,身子都藏在山里面,不会惊吓人们了吧?

”孙思邈夸奖它聪明。

提过那桶汤药,叫龙喝。

龙见药里面没有硬东西,就伸长脖子呷了一口。

接着,便高高地皱起了眉头,长长地撅起了嘴巴,说:

“这是啥药呀,又酸又辣,真难喝!

”“这叫白瓣曲子汤。

良药苦口利于病,快喝!

”龙摇着头:

“我不喝啦!

”,“嗨!

你这么大年纪,还不如我们村六、七岁的小娃呢!

作为龙而怕药苦,岂不成了长瓣的蚯蚓、带角的泥鳅!

”龙一听,不高兴,嘴巴轻轻一吹,就起了一股风,差点把药桶吹翻。

孙思邈想:

这家伙的野性子不小,不能像对待病人那样对待它,不降住它,不要说病没法治,说不定它还会闯出什么祸来。

他悄悄藏好金针,猛然跳到龙头上,取出一根针对准龙角旁的一穴位迅速扎了下去。

龙疼得大叫,想甩尾巴,但身体变得软绵绵的了,甩不起来;想吹风,喉咙连一丝劲儿也没有啦,吹不出。

孙思邈松了手,龙不疼了,但是仍然没有力气。

龙不得不垂下头,说:

“我虽说有病,但毕竟是条龙,仍然有翻江倒海的本领,谁知道你一针就把我扎成面条啦。

”孙恩邈又取出一根针,在龙眼晴前面晃了晃说:

“快把药喝完!

要是剩下了丁点儿,我还要扎!

”说着,骑在龙脖子上,抓住龙角,将龙按在桶里。

龙怕孙思邈再扎针,只得喝药。

越喝越觉得食道里有什么东西在翻滚、在爬动,这东西越动弹它越恶心。

但是它怕孙思邈生气,只得“咕嘟、咕嘟”喝下去。

喝完后,恶心得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吐出了一地酸辣食物和一条大蛇,顿时觉得舒畅了许多。

孙思邈收了针,跳到地下指着蛇,笑容满面地对龙说:

“它堵住了你的食道,你怎么能吃得下硬东西呢?

“那是我半年前吞下去的。

”龙又问:

“孙先生,你刚才给我吃的仙丹灵药,我咋从来没有听说过呀?

”孙思邈哈哈大笑道:

“它不是仙丹,也并非灵药。

而是常见的陈醋和蒜泥。

这酸的和辣的进了食道,蛇呆不住了,于是就龙变得像绵羊一样驯服,连连点头道谢。

孙思邈又给龙吃了一些补药。

龙在洞子里修养了几天,身体完全复原后才飞去。

后来,人们就叫这山洞为“龙穿洞”。

朱丹溪,朱丹溪治棺材病,金华县城有个花花公子叫施王孙,吃喝嫖赌,五毒俱全,还常常依仗当官的父亲之势欺压百姓。

一次,施王孙看中城西方员外的女儿方姣仙,要娶她为妻,方姣仙一口拒绝。

方员外却满口答应,中秋那天,施家强行把方姣仙抬回家。

姑娘宁死不肯拜堂。

施家只好暂把她安顿在一间冷落屋子里,准备再设法劝她回心转意。

说也奇怪,空守了一夜的施王孙,第二天起来,就觉得浑身发痒,脸孔也有些浮肿了。

过了一天,竟然全身都肿了。

家里人认为他得了邪症,马上去请义乌名医朱丹溪。

朱丹溪来到施家,看过病人后,又来到病人住过的新房,一会儿就判断出病因来了。

但他早就知道这病人的为人,于是就对施王孙的母亲说:

“这可是奇病哪,书上都没有记载。

叫棺材病!

这奇病不用吃药,只要做到两条:

一,将未入洞房的媳妇退掉,连同嫁妆一套,送给她带回去;二,立即派人上山,砍十六根杉树,做棺材一具。

”施母心中砰砰乱跳,不禁发问:

“做棺材有何用呀?

”朱丹溪说:

“这就叫奇病须用奇法治。

你儿子强逼女子成亲,这是大忌,如果同房,必死无疑。

幸好还未同房,从今以后,只可清心寡欲,不可任性放纵。

今用新棺材一具,让他先进去躺3天,粥饭也送进棺材里去吃。

3天后,保他全好。

施家一切照办。

3天后,睡在棺村里的施王孙的病果真好了,这才从棺村里爬出来。

后来,朱丹溪的一位学生问这是什么原因?

朱丹溪笑道:

“恶人得了病理该先治恶后治病,要知道此乃是漆疮!

是接触到新房里那套新漆嫁妆而引起的。

所以,我就让他把强逼的女子退掉,把嫁妆也送掉,教他改恶从善,再给他治漆疮。

其实,漆疮是很容易治好的,一般只需用新鲜杉树皮煎汤洗洗身就会好的。

我安排他睡3天棺材,效果不也差不多么?

”朱丹溪蚂蟥医疮,朱丹溪蚂蟥医疮,朱丹溪对穷人不惜花力气,赔药物,而对土豪劣绅则不轻易给他们开方用药。

义乌赤岸镇上有个汪财主,性情刁恶。

他生了个“对口”(生在后颈,因疮口对着脸部的嘴,故俗称“对口”),请了许多医生都不见效果,他知道朱丹溪的脾气,就扮作一个叫化子,躺在朱丹溪经常走过的路上。

一天,朱丹溪见一个“叫化子”在路上痛苦地呻吟,走近一看,见他颈后的“对口”患处已经发青,充满瘀血,很为同情。

心想:

用针挑呢,只怕瘀血一时难以排尽,施药也不会见效。

左思右想,灵机一动,在水田里抓起三条蚂蟥,放到疮口上。

只见那三条蚂蟥蜷曲了一下,便叮住疮口拼命地吮吸起来。

眼见三条蚂蟥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的瘀血越来越少了。

这时,朱丹溪半开玩笑地说:

“你呀!

好在是个穷叫化子。

如果你是个财主,为富不仁、那么医好这个对口,少说也得稻谷五十石,说不定还得拖上两三个月才能收口呢。

现在好点了吗?

”病人愉快地说:

“好了!

”七天之后,汪财主的“对口”好了,叫人挑来五十石谷子酬谢朱丹溪。

朱丹溪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受了汪财主的骗了!

不过,他还是心安理得地说:

“我朱丹溪能叫财主装叫化子,也不错呀!

许多穷乡邻正需要接济,这五十石谷子当然照收不误!

”,蚂蟥,朱丹溪治胎位不正,有个秀才的妻子暴病而死,秀才忧郁成疾。

请遍本地的名医都不见好,就去义乌请朱丹溪治。

那天,朱丹溪切过病人的脉,忽然说:

“啊!

是有喜了!

”他摸摸秀才的肚子又说:

“你茶饭不思,胃口差,是吧?

”秀才听了,不禁失声大笑。

朱丹溪说:

“真的,不会错,你是有喜了!

喏,我给你开个保胎方。

”秀才笑得前俯后仰。

还挖苦说:

“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

”连药方也不要。

秀才回到家,逢人便说,见人就讲:

“义乌神医朱丹溪说我有喜哈哈!

哈哈!

”整天大笑不止。

说也奇怪,秀才药也没吃,毛病从此一天一天好起来,半个月后,竟完全好了。

后来秀才又娶了个妻子,将产,登高取饭篮,突发腹痛,众医束手,求之于丹溪。

适逢对弈酣,溪佯怒,扫子于地,令妇拾棋,棋齐痛止。

事后,秀才去拜谢时问朱丹溪:

“你这是什么医理?

”朱丹溪微笑地望着曾被他称为“孕夫”的秀才说:

“因贵夫人起病突然,是属胎位移动。

胎位不正,必须先用自身的活动给予正位了。

听完这些,那位“孕妇”秀才对更是朱丹溪佩服的五体投地,马上趴在地上给他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自那以后逢人便说朱丹溪乃华佗转世,神医下凡!

胎位不正臀位纠正图,张景岳治假病,明朝时期,一妇女口吐白沫,口鼻皆冷,僵卧在地。

家人急忙请来名医张景岳诊治。

张大夫观此妇女气息如绝,但脉象缓和,与病情不符。

向病人家属了解病人得病的经过。

听后心里有了数。

于是,张大夫大声地对病妇说:

“你的病很危险,我要用大壮艾绒灸你的眉心、人中及小腹,否则你将性命难保。

”“病妇”听后抽动了一下。

此时,张大夫对病人家属说:

“且慢,我带有一特效药丸,病人若能吞下这药丸,就会药到病除,就不必火攻了。

让我来试一下。

”那妇人原来是因为家中不顺心的小事与家人怄气,本想以诈病来吓一吓家人。

听了医生的话,她生怕真的用艾灸烧体,有心站起来说自己没有病,又觉得这样自己太丢面子。

忽听张大夫说吃了一种药丸就会药到病除,心中不由得一喜,这岂不是给自己送来了下台的台阶?

当张景岳试着向她的嘴里喂药时,她顺势一口将药丸吞下,然后坐起,一切如常。

病人家属及围观者均感叹张景岳是神医。

其实,张景岳给病人服下的不过是一粒助消化的开胃丸。

张景岳,治疗耳石症,喻嘉言还有过一段与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钱谦益鲜为人知的交往。

钱谦益是明代崇祯年间的翰林编修、大学士。

某日,钱赴朋友的家宴回家,当轿子路过迎恩桥时,因为轿夫跌跤,致使主人倒仆在地而受了惊吓,由此得了奇疾站立时双眼上视,头眩晕像要倒翻于地,躺下时却无异于常人,多方医治不效。

当时,喻嘉言就在城里。

钱谦益立刻派人前往邀请。

可是喻嘉言正好出诊。

过了数日,喻得讯后立刻赶到钱府,得知致病的经过和原由,便让管家把府中强壮有力善于行走的轿夫叫几个来,命家人用酒饭款待,对他们说:

“你们尽管吃饱喝足,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令你们快乐嬉戏一般。

”轿夫吃饱后,他令轿夫分别站在庭院的四角,两人夹持主人,合力奔走,先由东奔西,再从南奔北。

然后互相更换。

轿夫可以休息,而主人无一刻停息。

主人奔得上气不接下气,虽然疲备不堪,但是病已霍然而愈。

“死马当做活马医”,新建县有个姓马的族长,年过花甲、德高望重。

有段时间身子骨一向硬朗的马族长突然面容憔悴、四肢无力,整个人瘦了几圈。

他每天只顾蒙头睡觉,凡事不问,家人和村民急得团团转。

江湖郎中来了一伙又走一伙,但病情总不见好转。

村民们赶了一百多里路,从石岗朱坊村请来了喻嘉言。

喻嘉言一搭脉,却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可把众人吓坏了,以为病人得的是绝症,伤心之余苦苦哀求。

喻嘉言卖了个关子,说:

“救是可以救,但有麻烦。

”众人以为他想要高额诊金,于是承诺,只要能医好族长的病,不管花多少钱,哪怕全村人集资,也要凑齐酬金。

”喻嘉言使了个眼色,示意大家出门,耳语嘱咐一番,随后走进房里对病人说:

“你年纪一大把了,真舍得钱治病吗?

”族长一听心里很不舒服,但又不得不忍气吞声:

“舍得舍得,花多少钱都舍得。

”喻嘉言又出言不逊:

“你虽然舍得花钱,但我却没有十足的把握。

”族长央求道:

“久仰先生大名,有劳尽力而为。

”谁知喻嘉言嘴一张,又蹦出一句:

“那好吧,那我就死马当做活马医吧!

”一听这话,马族长顿时暴跳如雷,勃然大怒:

“放屁,滚出去!

”当时,马族长气得脸色煞白,全身颤抖,一骨碌翻身起床,指着喻嘉言大吼一声后,吐出一口血团,昏厥在床头。

喻嘉言二话没说,留下一张滋补养神的处方,背起药箱夺门而出。

几天后,马族长奇迹般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