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7716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试题

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11年上海地理,15~16)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据此回答1~2题:

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

解析:

1.B 2.C 第1题,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因而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第2题,南北极附近及青藏高原上空是目前地球上臭氧洞出现的地区,其中南极上空最为严重。

(2009年浙江文综,2~3)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回答3~4题:

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解析:

3.B 4.A 第3题,全球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但在不同地区影响的程度不同。

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变化,但不特别明显,对沿海低地、岛屿影响最大。

第4题,全球变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活动中排放CO2等温室气体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CO2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

5.[2010年北京文综,39

(2)(3)]如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与气温升高的关系及学生对图的分析能力。

(1)题,根据图可以分析出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与中国相当。

(2)题,二氧化碳主要是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得大气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导致气温上升。

答案:

(1)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与中国接近。

(四选其一)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考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2年四川文综,3~4)如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  )                  

A.甲城市B.乙城市

C.丙城市D.丁城市

2.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解析:

1.C 2.D 第1题,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丙城市所处区域地势平坦,靠近河流,降水较多,因此城市发育相对其他三处规模大、等级高、人口数量多。

第2题,据图示国家轮廓形状和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国为蒙古。

该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

(2010年江苏地理,17~18)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3~4题:

3.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4.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

解析:

3.D 4.C 第3题,由图中的循环过程可知,作物的秸秆经过过程②之后进行畜禽养殖,所以②只能是饲料加工,沼渣是作为肥料供给作物种植的,所以④为肥料,D选项符合题意。

第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园区的主要农产品以加工销售为主,所以其生产特点是商品率高。

5.(2010年广东文综,1)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

A.改善局地气候B.综合利用资源

C.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农田作物

解析:

B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

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2013年重庆文综,13)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

指出图1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2)某公司拟在图2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

与甲地相比,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优势。

(3)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

解析:

(1)题,从图1剖面可看出,地表主要分布着疏松的风化物,且风化物厚度较大,风化物越疏松越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从图1中还可看出,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小,水流缓慢,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地形和地表风化物两个因素结合起来,使该地的地下水比较丰富。

(2)题,由图2可知,乙地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少,有利于水质的保护。

从区域上分析,乙地位于内陆,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均低于位于沿海的甲地。

第(3)题,对地下水的负面影响一般着眼于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如果大规模地发展种植业,会破坏地表植被、消耗大量的水源,导致土层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造成地下水水源的减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对上面两点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即可。

答案:

(1)特点:

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

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

(2)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或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小);劳动力成本低。

(3)负面影响:

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对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7.(2010年浙江文综,3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读图表,回答问题:

地区

发展支持系统

东部地区

121.2

中部地区

113.3

西部地区

110.2

注:

1995年全国为100.0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解析:

(1)题,由图不难得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上升态势,其中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能力值大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值,所以这种趋势由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来驱动。

(2)题,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要结合年份表述曲线变化。

从农业角度看: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是变化的原因。

第(3)题,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也是要结合曲线变化表述,挖掘原因时要突出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等的成效。

第(4)题,对照表格得出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的差异,成因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具体表述。

答案:

(1)呈上升态势。

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特点:

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

原因: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特点:

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尚未持续恶化)。

 原因:

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

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

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模拟试题

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13黄山联考)下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

图中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

读图,回答1~2题:

1.对Ⅰ—Ⅳ所示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B.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2.图中所示模式与目前大部分非洲国家状况相符的是(  )

A.ⅠB.ⅡC.ⅢD.Ⅳ

解析:

1.A 2.C 第1题,图中四种模式Ⅰ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模式,Ⅱ体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环境保护模式,Ⅲ体现了经济环境落后模式,Ⅳ体现了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第2题,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水平偏低,环境问题突出,符合Ⅲ模式。

(2013南京一模)如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智力资源 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 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 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 ③智力资源

4.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解析:

3.D 4.C 第3题,根据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方式判断,智力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呈增加趋势;空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小,工业社会时期逐渐增大,后期经济发达阶段逐渐减弱;初期,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逐渐增大,但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替代资源的开发,影响程度逐渐减少;所以①为空间资源,②为矿产资源,③为智力资源。

第4题,工业文明阶段,工业迅速发展,区位条件对工业的影响加大。

(2013泸州一模)环境与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5~6题:

  材料一 某建筑工地为了赶工程进度不分昼夜的打夯,散装水泥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扔。

  材料二 石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面空气变得干燥。

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热量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化效应”。

5.材料一中的事实会对周围居民区直接产生(  )

A.有毒气体、有害废水、噪声污染

B.有害废水、噪声、大气粉尘污染

C.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辐射物污染

D.噪声、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污染

6.材料二中海洋沙漠化产生的危害不正确的叙述是(  )

A.海水生物因为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B.使海水温度降低

C.使沿岸地区气候变得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D.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

解析:

5.D 6.B 第5题,材料一体现了建筑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打夯造成噪声污染,散装水泥形成大气粉尘污染,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6题,海洋沙漠化抑制海水蒸发,减少海面热量转移,导致海水温度变化加大。

7.(2013连云港模拟)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    ,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             。

B—C阶段二者的关系是          。

经济水平高,但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    阶段。

 

(2)人类社会处在A—B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和    两种类型。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B点以后发生转变,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科学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⑤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解析:

(1)题,图中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A以前,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B—C阶段,经济增长,但环境污染减轻,理想阶段出现在C以后。

(2)题,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

第(3)题,在B时期,发达国家已经拥有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去治理环境污染,从而使生态质量得到提高。

第(4)题,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答案:

(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 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减轻 C以后

(2)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3)B

(4)C

考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3北京海淀期末)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图为我国某地农业生产循环联系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

2.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1.A 2.B 第1题,图中农业生产活动体现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持续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第2题,图中农业生产活动中,主要体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粮食产量没有明显的增加。

(2013泰安统考)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揭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

据此回答3~4题:

3.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

4.“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3.A 4.B 第3题,危害人体健康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第4题,“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和增白剂、防腐剂等化学制剂。

(2013德州联考)读“某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居住区、种植区、乳畜养殖区

B.居住区、乳畜养殖区、种植区

C.种植区、居住区、乳畜养殖区

D.乳畜养殖区、居住区、种植区

6.下列最能体现该模式特点的是(  )

①循环型 ②高消耗 ③生态化 ④可持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5.B 6.D 第5题,图中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和饲草,居住区排放废弃物质,故a为居住区,b为乳畜养殖区,c为种植区。

第6题,该模式体现了人与生物之间、农业生产之间的循环经济,具有循环型、生态化和可持续的特点。

7.(2013佛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抉择。

材料二 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材料三 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1)读材料二,分析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    ,理由是 。

 

(2)读材料一,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是否合理?

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3)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析:

(1)题,城市垃圾填埋场应位于城市郊外,盛行风向下风向,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2)题,该模式图体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合理的。

第(3)题,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合理即可。

第(4)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不合理 该垃圾场位于北京冬季风的上风向

(2)合理 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3)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利用率低;深刻的环境危机。

提升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3连云港模拟)“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

“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其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据此回答1~2题:

1.“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协调思想D.人地对抗性思想

2.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造成(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D.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解析:

1.C 2.C 第1题,“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2题,在该人地关系的影响下,环境质量逐渐好转,经济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2013黄山质检)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常常会导致地面塌陷,2012年以来,继湖南益阳出现600多处塌陷后,北京、江苏、安徽、浙江、上海、黑龙江等多地相继出现路面塌陷事件。

据此回答3~4题:

3.与导致地面塌陷无关的原因是(  )

A.过度开采地下水B.采矿或工程建设

C.流水溶蚀作用D.高强度垦殖

4.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防止地面塌陷的是(  )

A.雨季实施地下水回灌B.多建高层建筑

C.矿区及时复垦D.改进耕作方式

解析:

3.D 4.A 第3题,垦殖主要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与地面塌陷无关。

第4题,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地面塌陷的原因之一,因此雨季实施地下水回灌是防止地面塌陷的有效措施之一。

(2013崇明统考)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居民的汽车消费逐渐活跃。

据此回答5~6题:

5.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C.提升大气质量D.城市郊区化

6.由于石油用量增加,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有(  )

①全球气温上升 ②地方病增加 ③臭氧层空洞扩大 ④酸雨增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5.D 6.B 第5题,大量使用家庭轿车一方面会加重道路交通压力,降低道路通行能力,会加剧大气污染,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郊区化。

第6题,大量使用石油,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氮氧化物,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和酸雨增加。

(2013无锡统考)1楼养鱼,2楼养猪,12楼种植西红柿……垂直农业是指在城市的多层建筑物里模拟农业环境,通过垂直农场的自循环体系生产农副产品,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新鲜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

读图,回答7~8题:

7.垂直农业由概念走向实际的关键因素是(  )

A.粮食需求B.气候变化

C.技术水平D.劳动力数量

8.垂直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对谷物生产带来较大冲击 ②减轻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

③规避灾害,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④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7.C 8.D 第7题,据题可知,该农业模式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因此其由概念走向实际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

第8题,垂直农业主要生产农副产品,因此,对谷物生产的影响不大。

通过稳定的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垂直农业发展向高处延伸,有利于节约土地,降低生产成本,但对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会增加。

(2013漳州质检)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地循环利用,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鱼塘、沼气池、果园B.鱼塘、果园、沼气池

C.沼气池、鱼塘、果园D.沼气池、果园、鱼塘

10.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9.C 10.B 第9题,沼气池可以提供沼气、沼渣和沼液,故图中甲为沼气池;鱼塘的塘泥可以作为果园的肥料,由此判断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沼气池、鱼塘、果园。

第10题,该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污染,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但对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的作用不大。

(2013东北第一次联考)读“我国某橡胶产业园生产示意图”,回答第11题:

11.该产业园通过循环生产,实现了(  )

A.生产过程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利用

C.摆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