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7794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9年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小华积累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相关信息,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写景散文《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他是明代文学家。

C.《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他还写了《海的女儿》《丑小鸭》等童话。

D.寓言《杞人忧天》选自《列子》。

今本八篇中,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基础知识综合

小华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写了一段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上语文课本内容丰富,不必说春草的嫩绿绵软,夏雨的热烈粗犷,秋菊的泼洒烂漫,冬雪的娇羞可爱;也不必说寿镜吾的①质朴,白求恩的②热忱,牧羊人的③无私,商人庇护神的虚荣可笑。

单是难看的小猫被误认为“畏罪潜逃”时的悲楚,就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2.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粗犷kuànɡ热忱chén庇护神pì畏罪潜逃qián

B.粗犷ɡuǎnɡ热忱zhěn庇护神bì畏罪潜逃qiǎn

C.粗犷ɡuǎnɡ热忱chén庇护神bì畏罪潜逃qián

D.粗犷kuànɡ热忱zhěn庇护神pì畏罪潜逃qiǎn

3.结合语境,横线处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博学②纯粹③慷慨

B.①博学②纯朴③吝啬

C.①博大②纯粹③慷慨

D.①博大②纯朴③吝啬

评卷人

得分

三、字词书写

4.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文时,老师推荐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书法藏品——现代书法家范曾先生抄录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律名作《蜀相》。

小华想积累该诗所有的韵脚(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请你和他一起将这些韵脚用正楷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

评卷人

得分

四、综合性学习

小华参观完北京世园会后在积累本上留下了参观笔记。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6月30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迎来了“中医药主题日”。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就赶到延庆参观。

(乙)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世园会,在青山绿水间我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丙)在百草园,我饱览了近500种药用植物。

它们被栽植于以中国“阴阳五行”观念为灵感来源的木、火、土、金、水五个区域内,蕴含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轨迹,融入了中医“草药”和“方剂”概念,让我感受到中医药“仁爱”“和谐”的精神内核。

在本草·生命展厅,我将手贴在大屏幕上,与声光体验设备互动,眼前展现出从草到药、从药到方、从方到典的中医药学发展历程,学习到了人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养生方法和调摄要点。

在中药标本展区,我被阵阵惊叹声吸引。

原来只要将平板电脑对准中药图片,并用手点击,屏幕上就会出现该味药材的3D动画和详细信息。

(丁)大家不禁连连惊叹:

深奥难懂的中医药文化还可以这样展现,真是太有创意了!

……①一个百草之园,②一场文化盛宴,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根据语境,在文段结尾句横线处各填入一个合适的动词,以使语段完整。

(填入的动词须各不相同)

6.阅读全段,本段的中心句是

A.(甲)B.(乙)C.(丙)D.(丁)

评卷人

得分

五、句子默写

7.默写(前五个小题任选三题按序作答,后两个小题任选一题作答。

⑴______,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⑶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⑸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⑹《夜雨寄北》一诗中“______”和“______”两句体现了诗人李商隐对与“君”今后团聚情景的想象。

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里“______”语句对覆盆子果实的形、色、味进行了描写。

评卷人

得分

六、诗歌鉴赏

阅读《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8.阅读划线一联,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9.下列说法中,对本诗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路”“行舟”,暗含诗人身虽在江南,而神驰故里,故匆匆赶路,急于归家之情。

B.颔联写景的观察立足点在船上,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表达了他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乐观昂扬的情感。

C.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颈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以“日生残夜”“春入旧年”写出了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之感。

D.尾联用“雁足传书”的故事紧承前三联,使全诗笼罩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10.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抒发的情感不太一致的是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B.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C.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评卷人

得分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世说新语》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言语七十一)

桓公①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②。

王甚遽③,问谢曰:

“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

“晋阼④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

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⑤,讽“浩浩洪流⑥”。

桓惮⑦其旷远,乃趣解兵。

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雅量二十九)

①桓公:

即桓温,东晋人,晋明帝女婿,曾任荆州刺史、大司马。

②王坦之:

字文度,东晋人,有“江东独步王文度”之称,曾任散骑常侍、侍中、中书令、丹阳尹等职。

③遽:

惊惧,慌张。

④阼:

皇位,这里指国运。

⑤洛生咏:

指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鼻音较重。

⑥浩浩洪流:

语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意思是大河奔流,浩浩荡荡。

⑦惮:

忌讳,害怕。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

⑵谢之宽容宽容:

12.联系语境,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翻译:

没有多久,雪又下起来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不如用柳絮乘风而起的情形来比喻空中撒盐。

C.相与俱前

翻译:

两人一起前往赴宴。

D.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翻译:

面对谢安、王坦之的豁达开朗、无所畏惧,桓公急忙下令撤去大堂侍卫的兵器。

13.(乙)文结尾说“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综合(甲)(乙)两则材料,从“言语”和“雅量”两个方面说说谢安这位著名政治人物远超常人的地方。

评卷人

得分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议论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尝见许多年青的朋友,聪明用功,成绩优异,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又有一些位,执笔为文,斐然可诵,而视数理科目如仇雠(音chóu。

仇雠意指仇敌),勉强才能及格,问其故则亦曰其情趣不在数理方面,而且他们觉得某些科目没有趣味,便撇在一旁视如敝屣,怡然自得,振振有辞,略无愧色,好像这就是发扬趣味主义。

殊不知天下没有没有趣味的学问,端视吾人如何发掘其趣味,如果在良师指导之下按部就班的循序而进,一步一步的发现新天地,当然乐在其中,如果浅尝辄止,甚至躐等(躐音liè。

躐等意指超越等级,不按次序)躁进,当然味同嚼蜡,自讨没趣。

一个有中上天资的人,对于普通的基本的文理科目,都同样的有学习的能力,绝不会本能的长于此而拙于彼。

只有懒惰与任性,才能使一个人自甘暴弃的在“趣味”的掩护之下败退。

自小学到中学,所修习的无非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知识。

就是大学四年,所授课业也还是相当粗浅的学识。

世人常称大学为“最高学府”,这名称易滋误解,好像过此以上即无学问可言。

大学的研究所才是初步研究学问的所在,在这里作学问也只能算是粗涉藩篱,注重的是研究学问的方法与实习。

学无止境,一生的时间都嫌太短,所以古人皓首穷经,头发白了还是在继续研究,不过在这样的研究中确是有浓厚的趣味。

(选自《学问与趣味》,梁实秋文)

14.阅读选文,根据梁实秋原文题目“学问与趣味”,推测这两段论证的观点。

15.《学问与趣味》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根据下面所列其他段的段意,说说你对选文位置的安排,并结合文段内容简要说明如此安排的原因。

A段:

举梁启超先生做学问并取得成就的例子分析前辈倡导学问趣味的原因,指出年青时候为学问打根底不能过分重趣味。

B段:

举合理编列的课程表不可偏废和受过良好教育之人学成之前必须经历严格学习过程两例,提出从小学到大学这个初学阶段,应该偏重教育的纪律,而少提倡趣味。

阅读老舍《济南的冬天》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

“(甲)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乙)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6.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0字以内)

17.从(甲)(乙)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句,根据你对划线句内容和表达形式主要特点的理解仿写一个句子,并在仿写句中能体现该句表达形式主要特点的文字符号下加上着重号“.”。

(仿写对象和主题不限)

示例

原句: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该句表达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用“真的”“……是……的”几个词语持续表达确定。

仿句:

真的,每次放学回家远远望见家中窗帘映照的昏黄的灯火,我内心是非常高兴的。

(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可从用词、修辞、句式等角度把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眼

沈念

少年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见识平原上的景物,没有峰峦叠嶂的遮挡,能望见远处高高矮矮的房子、葱葱郁郁的大树、成片的稻田和甲壳虫般爬行的汽车,还有高耸的通讯塔和绵延的高压线。

少年伸出五指,想去捉住那股与山里不同的气息——飘飘荡荡的水的气息。

这气息在夜晚被冻成一层薄纱,手指轻碰,哧啦哧啦撕裂,像落满一地的玻璃碎片。

父亲很熟悉这里,每年到芦苇收割的秋冬时节,父亲都要跟村里人一道,在湖洲驻扎三个月。

这三个月,天作被盖地当床,芦苇割完了才回家过年。

岛是荒岛。

来往的人影比不过天空飞过的雁鸭多。

把“家”安在这个陌生的岛上,父亲要盖个什么样的房子呢?

少年困意全无,兴奋起来。

他抬抬头,天地空旷邈远,没有灯,却有光汇聚过来,是水波的光,倒映在天幕,又晃到湖洲之上。

风也变得柔软起来,少年的视线慢慢适应,能依稀辨认近处和稍远地方的事物。

父亲从行李袋中找出刃口发亮的弯刀,走到附近的芦苇丛中,转眼功夫割倒一片。

在父亲的指导下,少年帮着用细麻绳把芦苇结实地打成一捆一捆。

父亲说,这是“新家”的大梁,这是“新家”的柱子。

打好“地基”,他又像变戏法似地从行李袋中翻出折叠整齐的旧尼龙帆布,摊开在地,风贴着地面吹鼓起帆布,父亲顺势一抖,转眼之间帆布就“盖”成了一间芦苇棚屋。

他听从父亲的吩咐,搬上几捆芦苇压住“墙角”,这样帆布不会随风刮掀。

父亲几乎一夜没睡,他在卧室里“搭”了两张芦苇床,又新盖了一个屋棚当“厨房”,然后把带来的家当一件件摆好,还用芦苇编了两把方凳,一张餐桌。

这一切都是在少年睡着以后完成的。

少年醒来的时候,“新家”被一团明晃晃的天光包裹着,好像这棚屋原本就是一个发光体,向岛上、湖上、天空绽放无尽的光芒。

掀开帆布门,白得耀眼的光迎面扑来。

眼前岛上的景象把少年震惊了。

铺天盖地、茎秆高挺的芦苇,顶着沉甸甸的穗头,随风摆动枝叶,向远方致意。

风刮过来,芦苇抱团对峙,站成铜墙铁壁。

又终于抵挡不住一波波的猛烈吹袭,芦苇向着同一个方向低头、弯腰,瞬间就要折覆在地。

与见过的水稻相比,这些芦苇就是超级巨人,高大、粗壮、招摇,少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不点,在这荒岛之上无比孤独、渺小。

少年看到远处芦苇垛惊飞几只白色水鸟,它们线条般的身影,越飞越远。

他一个激灵,跟着白色鸟飞去的方向,钻进了芦苇深处。

秋冬季节的芦苇荡,湖水退去。

茎秆挺拔的苇秆,如长剑飘舞的苇叶,被少年的身体碰出哗哗啦啦的响动。

他也被芦苇的坚韧撞得摇摇晃晃,像海洋般的苇浪一下就吞没了少年瘦小的身影。

少年几次试图跳起来,像一只鱼儿般跃出水面吐个气泡,但苇浪又高又大,在风中左摇右摆。

他的头有些晕眩。

走累了,蹲下来,连根拔起一根芦苇,半湿半干的泥土黏附着它十分发达的地下茎。

白的花,绿的叶,黄的秆,顶部苇穗高挑饱满,挺在水面之上的枝叶泛着绿意,剥掉水中泡了几个月的腐枝败叶,能嗅到大地的芬芳气息。

湖洲上的鸟,多会选偏僻草深之地孵育。

要是能在这里寻到一只水鸟,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

少年低头搜寻有没有完整的鸟蛋时,听到隐隐约约传来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那是父亲在叫他。

他环顾四周,呼喊声像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

这差点让他迷失,找不到回家的路。

他找到脚印的方向,赶紧往回跑,哗啦哗啦,身体的碰撞,在芦苇荡里又腾起一股细小的声浪。

少年认真辨认了回去的路。

但走出芦苇荡的路似乎没有尽头,他莫名地紧张起来。

来时并没有走多久,他也就打算试探性地往里走一走,但走着走着就似乎走丢了信心,接着就跑起来。

他努力告诉自己,镇定镇定。

他也想起父亲从小就告诫过的,凡事遇阻先不要慌乱,冷静下来再想对策。

他很快又辨清了几只自己来时的脚印。

清晰的脚印,斜斜浅浅的。

少年把脚放进一个,大小刚好,心里悬空的石头在小脚印里稳稳落下。

父亲叫唤的声音又飞来了,近在耳畔。

少年如释重负地露出笑容,向“家”跑去。

他的心中开始藏着一个秘密,他并不打算把这次短暂的出行告诉父亲。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

少年又无端地笑起来,小脸白里透红,像树上自然成熟、绽裂的石榴。

(选自《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7》,文字有删节)

18.文章以“少年眼”为线索结构全文,阅读文章,简要概括少年在荒岛上的所见及其所感。

19.根据上下文,对文中划线句“‘新家’被一团明晃晃的天光包裹着,好像这棚屋原本就是一个发光体,向岛上、湖上、天空绽放无尽的光芒”的描写体悟有误的一项是

A.描写出棚屋本身具有的精美、奇幻色彩。

B.展现出岛上日光、湖光交相辉映的奇妙景色。

C.暗示了父亲和少年在荒岛上生活环境的艰苦、离家打工的不易。

D.荒岛条件虽然艰苦,但父亲能干体贴,让少年眼中的“新家”焕发出光彩。

20.阅读全文,说说结尾段“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一句蕴含的深意。

评卷人

得分

九、名著阅读

21.学期末,有同学整理阅读过的《论语》《朝花夕拾》《西游记》这三部名著,以下是他的总结。

请根据你自己的阅读情况,任选其中一部,帮助他完成系列任务。

名著

(1)作品基本信息

阅读方式方法

(2)具体实施

(3)学习与借鉴

《论语》

它是①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一起合称为“②”。

关注不同语录对同一主题的阐述

⑴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⑵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以上两个例句就有我关注的①主题,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一主题的看法为②。

为让自己理解孔子对这一主题的看法,计划还阅读该书中的其它两篇(篇名)或补充阅读该书中提及的

这两人(人名)的事迹。

(选择其中一个空填写即可。

《朝花

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①。

书中文章原来以“②”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杂志《莽原》上。

关注同一人物在不同篇章中的描写

梳理出现在不同篇章中的同一人物①(人名)。

这一人物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如下这些情节(或细节):

②(至少写两个。

将这些出现在不同篇章的情节(或细节)归纳在一起,发现这个人物具有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和最初的认识有不同。

(至少写两个特点或品质。

《西游记》

作者为①,明朝人。

作品中,号称“美猴王”的②(人名)这一艺术形象塑造最成功、最受人欢迎。

精读与跳读

例如,在①情节中,我采用了精读的阅读策略。

其具体阅读方式或步骤为:

②(至少写两条或两个步骤。

阅读这部古典名著,部分采用精读的阅读策略,优点在于:

(结合具体内容或主要人物谈,至少写出两条。

评卷人

得分

十、作文

22.近日,某中学进行了“2019年度流行语”评选,其中“我又可以了”入选。

该流行语用来形容起死回生,哪怕受了再多打击,也要回来继续战斗。

根据你的理解,请以“我又可以了”为题,写一篇涵盖以下条件的文章:

⑴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

⑵有景物描写。

⑶要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⑷写一个故事。

故事可发生在过去、现在或者未来

注意:

⑴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⑵文体不限。

⑶写诗歌须写十行或十行以上。

其他文体,字数400~500字。

⑷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故B错误,选B。

2.C

3.A

【解析】

2.本题考查字音。

粗犷(guǎnɡ):

一指粗鲁强横,二指粗率豪放。

热忱(chén):

热情。

庇(bì)护:

包庇;保护。

畏罪潜(qián)逃:

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故选C。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1)博学:

知识渊博。

博大:

宽广丰富。

这里和“寿镜吾”搭配,突出的是他的博学,故选“博学”。

2)纯粹:

指没有杂质。

纯朴:

指人比较质朴。

这里突出白求恩在中国的奉献行为没有杂质,故用“纯粹”。

3)慷慨:

大方,不吝啬。

吝啬:

小气。

结合“无私”可知,是赞扬牧羊人,故选“慷慨”。

故选A。

4.寻、森、音、心、襟

【解析】

【详解】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押的一般都是韵母。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首句为仄起平收,押韵规则为一、二、四、六、八句用韵。

全诗韵脚分别用了平声“寻、森、音、心、襟”等字,押的是《切韵》及《平水韵》的“侵”部。

5.示例:

①赏②品

6.B

【解析】

5.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明确题干信息:

合适的动词。

“一个百草之园”的关键词是“园”,“一场文化盛宴”的关键词是“盛宴”,结合关键词选择恰当的动词。

示范:

①观;游。

②体味;享受。

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这个语段是北京世园会的参观笔记,留下的是参观后的感受,而甲句仅仅交代了时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丙句交代了百草园内看到的药用植物数量,并没有感受性的内容,故不能作为概括句。

丁句是对中医药高科技展示方式的赞叹,是这次参观的一个小部分,不能作为概括语句。

这个语段交代了时间、主题,中医药植物的文化内涵,用高科技的技术展现中医药的各个方面,故用乙句“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世园会,在青山绿水间我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概括最为合适。

故选B。

7.水何澹澹尚思为国戍轮台不义而富且贵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解析】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

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

澹澹、戍轮台、致远、缥缈、珊瑚、攒。

8.示例: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9.A

10.D

【解析】

8.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描绘诗句的画面时,要抓住关键的景物,结合诗句的主题和氛围进行合理的想象,细致的描绘展现画面。

示范: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首联写“客路”“行舟”,暗含诗人身虽在江南,而神驰故里,但是并没有写要“归家”的内容,尾联的“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可以猜想,想要寄家书,可知应该不是要归家。

故A错误,选A。

10.本题考查诗歌主题。

结合“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可知,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结合“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可知,通过写艺人颠沛流离,表达了对国事凋零的感慨,并非是表达思乡之情。

故D不一样,选D。

11.⑴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⑵镇定的神情。

12.C

13.“言语”上,①结合当时天气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家族后辈;②不惧权贵,积极鼓励同僚勇于面对困境;③吟咏诗句,寄意深远,让想诛杀他们的人忌惮。

“雅量”上,①对后辈咏雪句不作实际评论,以“大笑乐”表达自己的赞赏;②明知有伏兵,为国运考虑,仍赴宴,无所畏惧;③面对宴席上的危机,他处变不惊,神情自若。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和小辈谈论文章义理。

儿女:

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谢之宽容:

谢安的宽宏大量。

宽容:

镇定的神情。

12.本文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A.俄而雪骤

翻译:

没有多久,雪下得大了。

骤,急,紧。

故A错误。

B.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来比喻纷纷扬扬的白雪。

故B错误。

D.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翻译:

桓温害怕他那种旷达的气量,便赶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

兵,穿戴铠甲、拿着兵器的士兵。

故D错误。

故选C。

1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言语”上。

①结合“白雪纷纷何所似?

”可知,谢太傅能结合当时天气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家族后辈。

②结合“晋阼存亡,在此一行”可知,谢太傅面生死困境,仍然想到的是国家的命运,不惧权贵,积极鼓励同僚勇于面对困境。

③结合“浩浩洪流”可知,身处生死困局,吟咏诗句,寄意深远,让想诛杀他们的人忌惮。

表现一种从容、胆魄。

2)“雅量”上。

①结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身居高位,但是还是抽出时间来和家族晚辈交流,看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关心家人。

②对后辈咏雪句不作实际评论,以“大笑乐”表达自己的赞赏。

表现一种长辈的智慧。

③明知有伏兵,为国运考虑,仍赴宴,无所畏惧;④结合“谢之宽容,愈表于貌”可知,面对宴席上的危机,他处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