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8087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可以说成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1)经过:

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公斤。

(2)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

(1)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

虎门销烟

(3)经过:

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1840年6月,英国侵略中固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4)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8月)

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意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示: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们只要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

(5)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

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5、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

英、法联军为主凶。

主要侵略者:

英法联军,帮凶:

美、俄两国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

(3)启示:

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浩劫。

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

(4)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结果:

签订《北京条约》(1860年10月,内容: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7、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最多的条约。

(注意割让的地理范围P9)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升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课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亚浩罕国侵占了我国新疆南部和北部一些地区,当时支持的外国是英国与俄国。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我国的伊犁。

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1876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军队进军新疆,1878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到1881(曾纪泽与俄签订《伊犁条约》)年收回了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起因: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对华战争,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称甲午中日战争。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冲向敌舰,壮烈牺牲,他牺牲后,当时的皇帝光绪帝写了一幅对联来纪念他: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其中的“公”就是指邓世昌。

①黄海海战:

最具代表性的战役。

②1895年初,李鸿章命令清军躲进威海卫,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马关)

(3)《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5)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

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屹立于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三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2、起因:

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①八国:

英、俄、美、曰、德、法、意、奥(领导人:

西摩尔,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③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9月,李鸿章)

3、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在界内居住。

4、影响: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中国开始被列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

中国人民的抗争:

1、民族英雄:

①林则徐:

虎门销烟(1839年6月)

②左宗棠:

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9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境出现危机。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认识:

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功垂青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在1884年设立行省。

③邓世昌:

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

2、运动:

①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金田村起义、洪秀全、太平天国、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洋枪队头目华尔。

是一场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青浦大捷中抗击洋枪队,具有反帝斗争的性质。

②义和团运动:

活动范围:

山东、直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属于反帝斗争。

材料:

3、魏源:

开始睁眼看世界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第五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冶(即:

师夷长技以“自强”)

2、代表人物:

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3、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①口号:

自强

②举例:

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军工企业),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要求记忆军用与民用企业各两个)。

③从70-80年代中期,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2)创办近代工业:

①口号:

自强、求富。

②举例李鸿章创办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③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④1880年,修筑唐胥铁路,这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⑤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局。

(3)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4、评价洋务运动:

(1)是一次失败的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状元实业家:

张謇

6、詹天佑: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二、维护变法运动(1895年春——1898.9)

1、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2、主要活动: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等。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它的机关报是《中外纪闻》。

3、人物:

①严复:

译述《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的近代②谭嗣同

4、开始标志:

1898.6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103天,在此又称“百日维新”。

5、主要内容:

(课本P34—P35)。

6、性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7、影响: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就一步发展。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8、结局:

慈禧太后(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9、失败原因:

①主观: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②客观:

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10、启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戊戌变法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在临死前说的。

第六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897.11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团体,口号为“振兴中华”。

2、1905.8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机关刊物《民报》

地位: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革命目标:

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孙中山推举为总理)。

意义:

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性质

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

1905

日本东京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旗帜: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武昌起义:

1911.10.10/新军(领导人:

熊秉坤)

影响:

形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又称辛亥革命。

4、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1912年:

民国元年);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政府统治结束。

5、性质:

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功绩:

(1)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封建帝制)。

(2)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意义):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不足、局限),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七课新文化运动

1、发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3、两面旗帜(口号):

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4、主要内容:

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P41)

5、意义:

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也是性质)

6、代表人物、作品:

①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②陈独秀:

《新青年》杂志、“文学革命”口号。

③鲁迅:

《狂人日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④李大钊:

1918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年底,又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7、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前期:

1915年-1917年:

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后期:

1917年-1919年:

主要宣传马列主义;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也是中国图书馆之父!

8、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9、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课本P47

10、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运动名称

领导阶级

学习重点

洋务运动

开明的地主阶级(奕忻,曾国藩等)

科学技术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新文化运动

小资产阶级(陈独秀,李大钊)

思想文化

其他:

1、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

2、《奏定学堂章程》:

中国近代第一个教育法令。

3、《申报》:

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4、商务印书馆:

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5、照相术:

19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

6、《定军山》: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7、中华民国时期:

剪辫子、去除旧俗、改称呼、男子:

中山装;女子:

旗袍

单元小结:

(1)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

(2)共同之处:

挽救危亡。

(3)影响: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八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1919年)

1、直接原因(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前期

后期

主力军

青年学生

工人阶级

地点

北京

上海

斗争形式

集会、游行

罢工、罢市

2、前、后期的变化(1919.6.5为界)

派别

主要主张

社会实践

特点

洋务派

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

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领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4、初步胜利: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5、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6、五四精神:

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是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青年节的由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该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的斗争

组织基础:

共产党早期组织

2、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上海)

名称:

中共“一大”

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

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

中央局

3、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4、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最低)纲领是: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

课本P57

5、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时间:

1922年初——1923年2月

罢工:

二七惨案:

吴佩孚杀害林祥谦

6、南陈北李:

陈独秀、李大钊

第九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标志: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基础:

新三民主义

(3)最强音:

黄埔军校的创立、进行北伐战争

2、黄埔军校:

(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目的:

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建立革命武装。

P47

(1)原名: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地点:

广州黄埔)

(2)领导人:

(国共合作后建立的军校)

(3)特点:

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4)原因:

创造自己的革命军队,挽救中国危亡。

(5)贡献:

3、北伐战争:

(1926年7月——1927年4月)广东国民政府北伐。

(1)主力军:

国民革命军

(2)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4)战略方针:

先灭吴佩孚部,后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

(5)主战场:

湖南、湖北

(6)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中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蒋介石叛变革命,(也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

(1)时间:

1927年4月18曰,人物:

蒋介石

(2)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3)它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4)过程: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宁汉合流”(“宁”指南京,“汉”指武汉。

)标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第十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1、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曰)

2、两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3、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最大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故都”:

瑞金)

(2)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三湾改编树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6、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1)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经过:

1934年10月,红军人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出发,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

(3)遵义会议:

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时间

1935年1月

目的

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内容

(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意义

(1)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2)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支部的历史上生死攸关有转折点。

(4)艰难: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巧渡金沙江后,跳出敌人包围圈]

(5)胜利标志:

会宁会师。

(6)意义:

原因

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体现了毛泽东的指挥才能)-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

小结:

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建军节),要点: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结果:

余部兵分两路,一路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路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

霸气会因:

时间:

1927年8月7日,要点:

在汉口召开会议,意义: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要点:

毛泽东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意义:

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曰)

1、军队:

关东军地点:

沈阳

2、国民党态度: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

3、结果: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二、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曰)

1、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2、目的:

通过“兵谏”,逼蒋抗日

3、性质:

爱国“兵谏”

4、背景:

①日本发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