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8211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docx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

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为加快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落实202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梳理和统筹实现碳排放达峰所需的涉及各部门、各行业的量大面广的工作,筛选有针对性的重点工作任务,同时平衡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加速峰值目标的实现,确保达峰目标和其它经济社会目标有条不紊的共同快速实现,根据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碳排放达峰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市2025年碳排放达峰的总体目标,以碳排放达峰倒逼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能源结构调整和工业节能降碳两大重点,全面推进交通、建筑、居民消费、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低碳发展,实现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确保在2025年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

(二)主要目标

到2023年,全市低碳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为202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碳排放总量增速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1.87吨/万元以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新消费比重达18%;低碳产业体系与能源结构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GDP占比提高至16%,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控制在3.82吨/万元以下;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强度大幅下降,森林碳汇能力持续提升。

到2025年,全市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其中能源和工业领域一同达到峰值,进入低碳发展新阶段。

碳排放总量增速大大放缓直至为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1.36吨/万元以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新消费比重达24%;低碳产业体系与能源结构全面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GDP占比提高至18%,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控制在3.14吨/万元以下;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强度持续下降,并分别于2029年、2027年达到峰值;森林碳汇能力持续提升。

 

二、市碳排放达峰重点措施

围绕市2025年碳排放达峰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市节能降碳各项工作,区域上以主城区为主要切入点,行业上以能源生产和石化、钢铁、有色、建材四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突破口,着力落实相关降碳措施,同时推进交通、建筑、居民消费、生态等各方面的低碳发展,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促进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顺利实现2025年碳排放达到峰值。

(一)能源领域重点措施

积极发展并推广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强化节能减排管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到2025年,市能源领域碳排放量控制在2445万吨左右的水平,占碳排放总量的39%。

煤、油、气及一次电力的比重调整为55:

17:

8:

2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0%;总用电量约为693.4亿千瓦时,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51.1亿千瓦时,外调电力为175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定量调入为56.4亿千瓦时。

1、持续优化能源生产结构

(1)有序发展光伏发电。

合理发展集中式光伏项目,完善光伏发电项目的规模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布局。

优先结合生态治理、设施农业、渔业养殖、扶贫开发等合理配置项目,并通过竞争性方式合理配置项目资源。

鼓励实施分布式光发电项目,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深入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在工业企业厂、物流中心、学校、医院、车站等利用屋顶可利用面积,组织推动开展不同类型分布式光伏发电,促进分布式光伏发展利用的规范和有序性。

对新建的产业园区统一规划屋顶电站,落实相关建设条件。

鼓励建设农光互补项目,深入推进光伏扶贫工程,积极探索光伏扶贫模式。

到2022年,全市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到2025年,全市光伏装机达到50万千瓦。

(2)积极发展地热能和生物质能。

加快推进浅层、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开展地热资源的调查工作,为地热资源的利用打好基础,推广无干扰地岩热供热技术和浅层地热能供热技术,创建一批以地热供暖为主和地热开发利用的示范基地、示范小区。

重点发展垃圾填埋气发电,在已经进行封土停用的垃圾场,发展垃圾填埋气发电技术,推动城市垃圾进行的分类和收集,对能够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出的沼气可用于发电。

 积极推广沼气发电,在养殖场较为集中的地区,积极发展沼气发电项目,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建设沼气—发电—沼液沼渣制肥的三位一体大中型沼气工程,并对已建成的沼气发电工程进行完善。

适度发展生物柴油、沼气发电和生物质直燃发电,全面推升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3)稳步有序推进水电开发。

在充分考虑河湖流域生态保护、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对小水电进行扩建改造,提高水能利用水平。

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的规划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水电建设程序管理和运行监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保生态流量的下泄,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到2025年,水电装机达到61万千瓦左右。

2、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

(1)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定向调入。

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通过优惠政策或优惠电价的方式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

积极开展电力供给侧改革,扩大终端环节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着力增加企业自备电厂消纳新能源比例。

研究可再生能源电力定向调入模式,推进跨地区电网资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整合,通过实施奖励和优惠政策,促进周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定向调入。

鼓励有条件的领域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

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比例中达到18%左右。

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比例中达到20%左右。

(2)稳步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和消费比重。

拓展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依托西气东输等国家天然气主干线在甘肃过境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管输天然气覆盖范围。

进一步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实施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天然气管网的改扩建工程,天然气供气工程管网建设续建工程,新建天然气供气工程,扩大供气范围,提高供气能力。

推进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满足天然气用户增长需求。

合理发展天然气集中供热。

稳步推进天然气汽车运输方式发展,合理规划天然气加气站布局。

以城市出租车、公交车为重点,积极有序发展液化天然气汽车和压缩天然气汽车,稳妥发展天然气家庭轿车、城际客车和重型卡车。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及营运。

力争到2022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以上;到2025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以上。

(3)控制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和煤炭消费总量。

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现有产能能效要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国内先进能效标准。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制定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城区燃煤消耗量,降低燃煤污染。

有序推进县建成区淘汰燃煤锅炉,推广应用洁净煤和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

在产业聚集区、居民集中区建设大型集中供热设施,科学发展热电联产。

力争到2022年,煤炭消费总量比重降至60%以下;到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比重降至55%以下。

3、强化节能减排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优化火电运行机组,降低单位能耗。

对现役机组优化,积极发展各种先进高效发电方式,以大容量高参数的先进机组替代落后、高能耗的小机组。

按照市2025年达峰路径规划编制市火力发电机组改造和替代方案。

2021年完成国电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异地扩建工程建设,实现地区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供热效率。

(2)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减少碳排放。

对发电机组进行改造与替代,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联合循环发电等高效发电技术,进行热电联产机组替代。

改造落后设备,通过因厂制宜采用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等成熟、适用的节能改造技术对现役机组实施节能改造,力争使改造后的机组煤耗达到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

(3)科学发展热电联产,实现节能减排。

科学合理扩大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实现节能减排。

国电兰热2×350MW“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异地扩建工程;国电市范坪热电有限公司城区热电联产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大唐西固热电有限公司城区热电联产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完成1、2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业余热利用及煤场无组织排放综合整治项目。

(二)工业领域重点措施

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应从结构降碳和技术降碳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加强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与推广。

到2025年,工业领域碳排放量控制在2626万吨左右的水平,占碳排放总量的42%。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大力淘汰过剩产能。

认真贯彻落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总体部署,着眼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治手段,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将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通过挖掘内需市场潜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行业准入管理等途径,化解全市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过剩产能。

通过3-5年努力,使市钢铁、铁合金、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在2021年彻底完成市去产能任务。

(2)推进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加快推进化工、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行业碳生产力。

石油化工产业。

以市石化搬迁改造为依托,把市新区石化产业园区打造成清洁油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油气煤综合利用的炼化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的石化产业基地。

到2025年,石油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有色冶金产业。

发展伴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铝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构建电解铝-铝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体系。

推进铝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发展中高端铝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

到2025年,有色冶金产值达到670亿元。

建材产业。

研发生产特种玻璃、高强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装修材料,促进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到2025年,建材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3)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着力促进新材料、电子信息(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

到202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

2、推进工业领域技术降碳

(1)促进企业节能降碳改造。

电解铝行业。

依托产业集聚区和骨干电解铝企业,推动下游铝加工企业集群式转移,扩大交通运输、电子、包装等精深加工和终端铝制品加工规模,实现铝水和铝合金加工产品的就地转化。

水泥行业。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

鼓励支持企业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产业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2)推广节能降碳技术。

“十四五”期间,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依然集中在石化、有色、钢铁、建材等行业,因此推广这4个行业的节能降碳技术是工业领域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石化行业。

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技术、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乙烯行业优化原料结构,重点推广重油催化热裂解等新技术。

有色行业。

电解铝行业推广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重点推广新型阴极结构、新型导流结构、高阳极电流密度超大型铝电解槽等先进低碳工艺;铜熔炼行业要采用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

钢铁行业。

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焦炉煤调湿烧结余热发电、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

建设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积极发展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短流程工艺,建设循环型钢铁工厂。

建材行业。

水泥行业鼓励采用电石渣、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粉煤灰、冶金渣尾矿等工业废渣和火山灰等非碳酸盐原料替代传统石灰石原料,加快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发展散装灰泥、高等级水泥和新型低碳水泥;玻璃行业开发低辐射玻璃、光伏发电用太阳能玻璃等新型低碳产品,推广先进的浮法工艺、玻璃熔窑富氧燃烧、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

3、构建工业领域循环经济体系

以全国绿色工业转型试点城市为平台,继续完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首尾间的代谢和共生体系。

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市新区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炭开采—炭素制品、炼油、发电—冶金有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废旧金属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城市生活垃圾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和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新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鼓励企业自主进行循环化改造,实施强制性和自愿性清洁生产双轮驱动,重点完善石化、煤电等30户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企业主要循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交通领域重点措施

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公共交通,推广节能运输设备和节能降碳技术,进一步开展黄标车淘汰工作,促进交通领域节能降碳。

到2025年,交通领域碳排放量控制在571万吨左右的水平,占碳排放总量的9%。

1、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推进绕城高速、加快零换乘交通枢纽建设。

优化轨道交通网络,大力推进立体路网、高等级航道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机场布局,加快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

2、优化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系统

(1)积极发展常规公共交通。

优化调整公交线网。

建立“分区、分级、强化枢纽”的公交网络服务模式。

“十四五”期间,调整公交线路16条,新增公交线路9条,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网络,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

建设分层次的交通枢纽。

进一步推动公共交通枢纽项目建设,预计“十四五”期间建设13个公共交通枢纽。

加快完善公交场站建设。

不断优化公交线路,加大公交路线和站点整合,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

加强运力投放与车辆更新。

实施有计划的公交车辆更新、购置。

通过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以及新购置车辆,根据轨道交通建成投运情况,及时调整公交车辆投放数量。

(2)推广公共租赁自行车。

进一步将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到2025年,按照“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点面结合、方便循环”的总体思路,结合旧城改造、综合体建设、旅游景区、居住区和社区中心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800个,投放约20000辆自行车,市民可使用公交卡、市民卡等方式刷卡租赁自行车。

研究自行车换乘公交优惠方案,并适时实施。

(3)建设慢行交通系统。

落实《市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230公里慢行系统骨干路网进行人行和自行车道改造,尽可能保证自行车道宽度达到3至6米,形成自行车专用路网,并加快自行车车棚、自行车租赁点与轨道站、快速公交站点、常规公交换乘站点等的衔接建设。

按照市区人行绿廊的规划思路,建设东西南北五大人行道。

3、推广节能运输设备,改善交通用能结构

(1)大力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交通工具。

加速现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车辆改造或淘汰,在公共用车中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持续提高电动公交车、电动出租车比例。

规划市投放纯电动车试点区域,在试点区域内选择公交线路里程与纯电动续航里程相近的公交线路,更加合理的应用电动公交车。

到2025年,电动公交车比例达到20%,电动出租车比例达到30%。

(2)探索新能源汽车租赁商业模式。

探索借鉴“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充维结合”的市场化模式,采用租赁模式分期支付本息,由专业服务商保证能源补给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解决新能源汽车运营成本高、可持续发展难的问题。

通过政策倾斜、财政支撑等方式,引导本地或外地电动车生产企业和租赁公司向市拓展电动汽车租赁市场,选择试点区域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

设置试行一定数量的租赁点,初步投放500-1000辆电动租赁汽车,根据试点情况进行商业模式调整,逐步在全市推行。

(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用能结构改善。

加大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天然气加气站、充电站(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客运场站、空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节能改造力度,提升机动车燃油品质,进一步改善交通用能结构。

4、推广节能降碳技术

(1)推进运营车辆清洁能源改造。

统计现有营运车辆中燃油车辆数量,分阶段分车型制定车辆清洁能源改造的数量目标、然后通过招标,引导企业以收购、兼并、自愿入股等方式,对营运车辆进行清洁能源升级改造工作。

(2)生产并使用节能发动机。

依托中车集团和吉利汽车,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着力突破发动机混合动力技术、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带动铝型材和动力电池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

(3)优化城市照明系统。

按城市照明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建筑物的具体情况综合定位照明设施表面照度或亮度,照度水平与国家标准基本保持一致,杜绝盲目追求高亮度。

根据照明效果需要,采用大功率氙气照明、电子镇流器代替电感镇流器等节能技术;在条件适宜的路段采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对照明设施供电。

(4)推广其它交通领域节能降碳技术。

推广涉及车辆、道路、照明等交通领域的其它节能降碳技术,如车用燃油清洁增效技术、混合动力交流传动调车机车技术、铅蓄电池高效低能耗极板制造技术、温拌沥青在道路建设与养护工程中的应用技术、隧道和地铁照明技术、轨道车辆直流供电变频空调节能技术、过程能耗管控系统技术、储运扬尘防治成套技术等。

继续推广应用电子不停车收费(ETC)、检测、信息传输系统。

5、进一步开展黄标车淘汰工作

继续现行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的方式,鼓励车辆所有人积极主动提前淘汰黄标车,鼓励汽车生产和销售企业对提前淘汰黄标车后购买新车的用户实行让利销售,开展多种置换形式。

同时增加辅助措施,在市扩大禁行区域,压缩黄标车通行空间,在城市中心城区和高速公路,实施黄标车禁行措施;加强登记管理,对黄标车全面实施限制买卖、限制转入、限制转出、限制过户、限制异地检验的“五限”措施。

(四)建筑领域重点措施

通过提高设备设施用能效率、优化供暖方式、强化用能管理、开展节能示范重点工程等措施,促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到2025年,建筑领域碳排放量控制在589万吨左右的水平,占碳排放总量的9%。

1、提高设备设施用能效率

(1)提高照明系统能效。

更换LED高效节能照明灯具,淘汰高能耗荧光灯、白炽灯、射灯,使用紧凑型、直管型荧光灯及金属卤化物灯等节能灯具,尽可能实现全市公共机构办公区域节能灯全覆盖,办公区高效光源使用率100%。

改进照明电路控制方式;优化照明系统设计,合理控制照明功率密度,及时更换陈旧落后的配电设备和老化线路;同时,应用LED(发光二极管)技术对景观和庭院等户外照明系统进行节能示范改造,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2)优化用能设备系统。

通过系统诊断及节能综合效益分析,在综合考虑费效比的基础上,采用节能清洗、变频调速、无功补偿、系统智能控制等节能技术措施,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空调机组、电梯、水泵、电机等用电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使用能设备随着负荷变化自动调节运行状态,提高能效水平。

(3)采用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

推广节能型插座,有效降低待机能耗,到2025年实现全市公共机构办公区域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全面使用节能插座。

2、优化建筑供暖方式,加强防寒保暖

(1)城市热网管路节能改造。

对既有城市热网管路进行节能改造,同时科学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引入分布式供热系统,提高一级管网供热能力。

(2)应用清洁高效供暖技术。

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光伏、空气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等新技术、新产品,在适宜建筑中应用空气源热泵冷、暖、热水三联供系统技术,采用电驱动,蒸气压缩循环,供冷同时供生活热水、供暖同时供生活热水,也能单独供冷、单独供暖、单独供生活热水的设备。

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推广蒸汽节能输送技术,采用纳米绝热层、复合保温结构、隔热支架等节能环保材料减少蒸汽输送过程中的热损耗量。

(3)应用建筑防寒保暖技术。

因地制宜应用烧结多孔砌块及填塞发泡聚苯乙烯烧结空心砌块节能技术、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制备及应用技术、夹芯复合轻型建筑结构体系节能技术等,墙体采用建筑防火与主体结构同等级,耐久性与建筑同寿命的外墙保温体系,确保新建建筑外墙有效保温隔热,有效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3、强化建筑用能管理

(1)强化建筑用能计量管理。

对典型的大型公建、建筑群和跨区域建筑采用建筑(群落)能源动态管控优化系统技术,为建筑节能提供物联网动态管理,形成建筑群落、分布式能源和单栋建筑的整体能源控制与优化服务,统一调配和监测用能情况,实现最大限度节能减排,并将建筑用能计量管理体系纳入绿色建筑考核体系。

(2)改造能耗计量仪表。

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推开的原则,加快既有办公建筑能源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对集中供电、供水的办公楼(院),实施分户计量改造,分单位加装独立的水电表,实现一户一表;对已实现分户计量的单位,要区分用能种类和用能系统,逐步实施能源消费分类、分项计量改造;同时,及时更换老旧、失灵的计量仪表。

(3)加强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工作。

贯彻实施《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完善公共机构名录库,扩大统计范围。

做好能耗统计网上直报、统计分析及汇总上报等工作,及时完成月、季、半年、年终数据统计分析汇总工作,切实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研究制定公共机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和能耗定额标准,逐步实现能耗定额与财政预算制度挂钩。

为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和节能量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4、开展节能示范重点工程

“十四五”时期,在公共机构和居住建筑的节能管理、低碳技术产品推广、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一批示范工程,充分发挥了示范项目引领和带动作用,并根据项目在“十三五”期间的实施情况在“十四五”时期进行更大范围、更多类型建筑的推广。

(五)居民消费领域重点措施

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和环境教育,鼓励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不断强化公众节能降碳意识,引导节能降碳行为,推进全社会低碳发展。

到2025年,居民消费领域碳排放量约为65万吨,占碳排放总量的1%。

1、鼓励绿色消费

(1)推广绿色产品。

向公众全面介绍绿色消费的相关知识,引导群众进行绿色消费。

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

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商品有效供给,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

(2)规范绿色消费行为。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安全监测和监督,大力治理“餐桌污染”,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

倡导住房适度消费,鼓励使用环保装修材料,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

引导生产企业实行“绿色包装”,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

(3)鼓励绿色出行。

鼓励居民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

积极倡导“135”绿色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等活动,鼓励共乘交通和低碳旅游。

2、加强宣传引导

(1)开展广泛宣传。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低碳宣传教育,将节能减排降碳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采取电视、网络、报刊、广播、广告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宣传活动的覆盖面,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提高公众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为促进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降耗,积极开展全市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组织各县区及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进校园”、“节能低碳绿色生活”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生活。

(2)加强青少年环境教育。

以学校作为重要载体,并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对青少年进行包含节能降碳在内的环境教育,从小培养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树立节能降碳意识。

同时注重培养、提高广大教师的环境意识,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