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8516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docx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加精

上海市金山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冯骥才

①我们必须正视:

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②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

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

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④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

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

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

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

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⑤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

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

文化更具特殊性。

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

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

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

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

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⑥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

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

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0.9.14)

1.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2.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

②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

③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

④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⑤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

⑥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

A.②⑥④⑤③①  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④③⑤①  D.⑤③①②⑥④

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糟蹋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鄙俗化,它使文化失去应有的尊严。

B.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功能,直接影响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

C.文化对人报复的方式是降低人的审美能力和糟蹋人的精神。

D.依靠文化来赚钱必然导致文化失去它固有的庄重感和美感。

5.综览全文,评价作者对“文化谋利”的态度。

(4分)

6.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19分)

烟囱里的兄弟

             安勇

①一天晚上,我打开吸油烟机准备炒菜,忽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

我以为是吸油烟机出了毛病,关掉后,那声音还在响着。

这次听得很清楚,声音来自吸油烟机的烟囱里。

我站在厨房仔细听了一会儿,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这声音我太熟悉了,在老家的屋檐下,在房上的瓦缝间,在思乡的梦里,我无数次地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它只能属于一窝刚出生不久的麻雀。

②我迅速跑出屋门,站在楼下的马路上,抬头看着从厨房伸出的那截烟囱。

我惊喜地发现,在烟囱的缝隙间挨挨挤挤地伸出三个小脑袋,小脑袋上全都长着稚嫩的黄嘴丫。

我知道这三个小兄弟现在还不会飞行,每天只能躲在家里,等着爸爸妈妈叼回食物来喂他们。

他们的父母此时一定正飞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焦急地寻找着食物。

城市里没有虫子,更不可能有打谷场,他们要到哪里去给孩子们找东西吃呢?

③若在农村,寻找食物就不会是个难题了,凭着他们敏捷的身手,即使是从鸡鸭的嘴边也可以轻易地夺得食物喂饱孩子们。

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艰难的城市里来安家呢?

也许已经过惯城市的生活,适应了城市的环境,就像我的女主人一样高傲地认为自己是只城市里的麻雀了。

也可能小家伙的父母像我一样进城不久,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让他们充满了惊奇。

他们终于决定不再飞回熟悉的农村,从今以后在城里安家。

④从那天开始,我炒菜时不再使用吸油烟机了,我认为排出的气体不利于小麻雀的生长。

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

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神经病呀?

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

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

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成了三个字——傻瓜蛋。

⑤我示意她小声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

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扭身走出了厨房,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⑥我每天都会久久地站在厨房里听兄弟们的叫声。

有时候他们的叫声显得很焦急,我也跟着焦急,我知道他们一定是饿得慌了。

有时候他们叫得很开心,我也跟着兴高采烈,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吃饱喝足了。

⑦我的行为终于让女主人愤怒了,那天我站在厨房里发呆时,她对我说了一个字——滚!

我到城里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⑧此后,每天我都会站在马路上,抬头看着烟囱里的三位兄弟。

在我估计兄弟们要飞出的这一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了那幢楼下的马路上。

我看到烟囱的缝隙间一共伸出了五个小脑袋,加上一个我,飞行的仪式显得无比庄重。

⑨他们的父母开始轮番地飞出去,在空中转一圈又飞回烟囱里,叽叽喳喳地鼓励他们的孩子学着去做。

我把手握成了拳头,默默为仨兄弟加油。

不久,第一只长着黄嘴丫的小麻雀终于离开了烟囱,摇摇晃晃地飞了十几米又赶快回到父母身边。

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同样飞了出去。

仨兄弟不停地飞出去,又飞回来。

慢慢地他们的飞行路线越来越长了,飞得也越来越稳了。

最后,五只麻雀一齐从烟囱里飞了出去,飞上了城市的天空,他们不会再回到烟囱里了。

我知道仨兄弟在城市的生活绝不会一帆风顺。

我在心里说,兄弟们,不行的话,就回农村老家吧!

⑩不知什么时候,我的脸上已经流满了泪水。

 

7.第③段用第二人称“你”的用意是                        (2分)

8.赏析第⑤段关于女主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3分)

9.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中画线句,表明“我”听到麻雀声勾起了自己的思乡情怀。

B.第③段中的“城市里的麻雀”用借代手法表明城市生活的优越感。

C.第⑧段中的“无比庄重”一词意味着试飞对麻雀的意义十分重大。

D.本文把麻雀人格化了,更有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思想感情。

10.分析女主人对“我”称呼变化的过程及各自原因。

(4分)

11.本文题目寓意丰富,请结合文意作赏析。

(4分)

12.联系全文,推断文末“我的脸上已经流满了泪水”的原因。

50字左右。

(4分)

 

三、名句默写(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6分)

13.

(1)万里归船弄长笛,                。

      (黄庭坚《登快阁》)

(2)峰峦如聚,            。

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4)君子生非异也,                 。

        (荀子《劝学》)

(5)                 ,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木欣欣以向荣,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8)悲莫悲兮生别离,               。

        (屈原《九歌·少司命》)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登多景楼①  (南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②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③!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春天,词人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

期间曾登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

②王谢:

此代东晋上层人士,喻指今之掌权者。

③强对:

此指强敌。

14.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

(1分)

A.水调歌头  B.雨霖铃  C.念奴娇  D.沁园春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中“今古”暗示此词是借古论今,“鬼设神施”三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自豪。

B.上阕“一水横陈”三句,指出京口地形非常险要,是争雄的好据点,对南宋有利,应该北上争雄。

C.下阙“因笑”二字,承上阕结尾批判六朝统治者为保住少数人私利,无心北伐,顺势而下,使上下阙浑然一体。

D.下阙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批判。

16.联系全词,分析下阙划线句子的思想感情。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8分)

姚平仲小传

        (南宋)陆游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

幼孤,从父古养为子。

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

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

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

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

“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

”贯愈忌之。

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

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

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

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

抗拒。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20.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分)

21.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活水源记

         (明)刘基①

①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②,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③之所铸剑地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

②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

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

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

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

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傍,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⑥。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

“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

             (选自《走近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

【注】①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

自负一代文宗,被有识之士列为明清散文八大家之首。

②陶山:

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③欧冶子:

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

④上人:

对僧人的敬称。

⑤潴(zhū):

水停积。

⑥滑:

流利。

22.作者在第①段从金鸡峰、灵峰寺写起,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分)

23.第②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活水源的“活”的特点?

(3分)

24.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1分)

A.也    B.矣    C.哉    D.夫

25.根据文意,概括白野公深爱活水源的具体理由。

(3分)

26.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3分)

 

作文(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人最大的悲哀,在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

也有人说,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欲求不满。

 

 

金山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阅读(80分)

一、17分

1、(2分)多用四字短语,通过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种种表现。

2、(2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旅游业糟蹋文化的现象,引出下文影视文化的自我糟蹋现象。

3、(2分)C

4、(3分)D

5、(4分)我认为作者对“文化谋利”的态度很鲜明,也很客观中肯,值得褒扬。

因为作者认为文化谋利要做科学调整,要按照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来捍卫文化的尊严,来争取市场。

(采分点:

你对作者的这种态度如何评价?

2分。

对此展开分析,2分。

要有观点,有依据。

6、(4分)文章以“文化自我糟蹋”为话题,先提出旅游文化和影视文化的自我糟蹋现象(1分),接着指出了其危害和后果,分析了其文化谋利的原因(1分);然后指出文化谋利可做科学调整,遵守固有的精神准则(1分);最后再次强调警惕文化自我糟蹋。

(1分)

二、19分

7、(2分)用第二人称“你”将小麻雀人格化(1分),流露出“我”对小麻雀的深切关怀。

(1分)

8、(3分)通过“上上下下地看”、“扭身走出”以及“挤出”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对“我”关心麻雀的异常不解和极度蔑视。

9、(2分)B

10、(4分)先称“我”是“文学青年”,是因为“我”爱好文学,讥笑“我”脱离现实;再称“我”是“傻瓜蛋”,是因为“我”烧菜不用油烟机;最后称“我”是“农民”,是因为“我”把麻雀当作兄弟。

(写出称呼变化过程1分,各自原因分别1分)

11、(4分)表层含义:

生活在女主人家里的油烟机排风管道中的小麻雀。

2分。

深层含义:

象征着生活在局促的城市环境中的像“我”一样的农村人。

2分。

12、(4分)要求:

有多种原因和情感(如敬佩小麻雀们勇于面对艰难环境的精神,理解和同情它们的生存环境,更是辛酸和感慨自己类似于麻雀的命运,感叹在城市生活的不易,想念家乡亲人等),推断要合理,描述要生动,50字左右。

三、6分

13、

(1)此心吾与白鸥盟 

(2)波涛如怒 (3)梧桐更兼细雨 (4)善假于物也

(5)青冥浩荡不见底 (6)泉涓涓而始流 (7)见贤思齐焉 (8)乐莫乐兮新相知

四、8分

14、(1分)C

15、(3分)A(错在“自豪”)

16、(4分)抒发了作者对北伐义无反顾的豪情和破敌取胜的信念,(2分)批判了南宋朝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私利,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讽刺了他们只是空论清谈而不图恢复中原。

(2分)

五、18分

17、(4分)

(1)推崇

(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18、(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19、(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

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

(关键词:

适、以。

句式:

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20、(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21、(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六、12分

22、(2分)为了交代活水源的周围景物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23、(3分)源源不断的水源、水的清澈、各种生物充满生机活力(意对即可)。

24、(1分)A

25、(3分)水清、出之不穷、使群动咸来依、灌溉泽及物(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漏掉一点扣1分)

26、(3分)本文通过介绍活水源,盛赞其“出之不穷”溉田润泽之功德,用“君子之德”喻活水源泽被万物,表达对“活水源”之爱(1分),流露出作者对君子之德的向往(1分),同时反映了作者作为政治家具有安民济世的理想。

(1分)

       作文(70分)

按照2014年秋季高考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5)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

0分。

附:

《念奴娇·登多景楼》译文:

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

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

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

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

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

六朝的旧事,原来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

    于是笑王、谢等人,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

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

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

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像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姚平仲小传》参考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

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

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

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

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

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

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

“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

”童贯更加忌恨他。

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

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

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

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

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

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

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活水源记》参考译文:

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

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树木大多是枫树、松树。

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

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

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居的地方。

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寺的后面临近崖石的地方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人(宗奎)住在里面。

有泉水在此,泉水开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