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8997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docx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论《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欧阳学文

摘要: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阿斯特丽·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系列被视为是对传统儿童观的超越。

从思想内容来看,它强调儿童天性的游戏精神,儿童世界应遵循快乐原则,儿童的成长需要关爱。

而从艺术特色分析,林格伦在《长袜子皮皮》中用想象构造新的儿童世界,善于在对比反差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幽默且富有童心。

这些都成为这部作品受追捧至今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教育观念;儿童成长;人物塑造

On"PippiLongstocking"ideologicalcontentandartisticform

Abstract:

Swedishchildren'sliteraturemasterAstridLindgrenfairytale"PippiLongstocking"seriesisregardedasbeyondthetraditionalviewofchildren.Fromtheideologicalcontent,itisthegamebetweentheauthorityoftraditioneducationthoughtandliberaleducationthought.Itshowspeopleisachildren'sfreedom,byhappy,childlikeworldremainfree,whilechildreninthegrowthprocessalsoneedstoreceivelovefrommanyaspects.Fromtheanalysisofartisticfeatures,Lindgreninthe"PippiLongstocking",showinganewartisticstyle.Wecanalsoseeherimaginationtoconstructthenewchildren'sworld,thelanguageishumorousandfullofchildlikeinnocence,goodatcreatingvividcharactersincontrastin.Letthisworkhasbeenpursuedsofar

.

Keywords:

educationidea;childdevelopment;characterization

一、前言

阿斯特丽·林格伦(1907),是瑞典卓有才华的儿童文学作家,1907她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青年时期到斯德哥尔摩求学,毕业后做过一两年的秘书工作,后开始投身于儿童文学创作。

代表作有《长袜子皮皮》三部(19451952)、《小飞人卡尔松》三部(19551970)、《米欧,我的儿子》(1954)等,都已成为世界童话创作的经典性代表。

她有三十多部作品获得过各种荣誉和奖励。

1971年《长袜子皮皮》获得了瑞典文学奖。

关于皮皮的书共有三本长袜子皮皮的故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长袜子皮皮》发表于1945年、第二部《长袜子皮皮去航海》发表于1946年、第三部《长袜子皮皮在南海》发表于1948年。

作品在第五次修改时,增加了“皮皮赴咖啡宴”一章。

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儿童书籍中最大的畅销书。

对全世界的儿童来说,皮皮是一个令人喜爱、近乎神秘主义的形象,本文从新教育观念、儿童世界的快乐原则、需要关爱的儿童三方面主要阐述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艺术特色分析则从想象儿童世界的构建、对比塑造的人物形象、语言幽默富有童趣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世纪上中叶的儿童文学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主张儿童应循规蹈矩,不允许其逾越雷池半步。

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人们对德国的纳粹主义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在青年中推行的绝对权威和盲从的教育,开始进行了反思,也开始向瑞典本国古老的专制主义的教育方法提出疑问。

报纸上开始出现的广泛争论,人们开始谈论自由教育学、体罚、有保障的家庭环境、儿童阅读以及战争与危机对儿童的影响等。

关于瑞典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辩论正激烈的进行时,《长袜子皮皮》诞生了。

起初,瑞典社会对《长袜子皮皮》的评价很正面。

可到直到第二年,负面评价相继出现了,并引起一场关于皮皮的大辩论。

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们组成了强烈反对新教育思想的团体,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积极拥护学校的体罚权力。

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人士在一篇评论中对《长袜子皮皮》进行猛烈攻击,他说:

“没有任何正常的孩子在咖啡宴上能吃下一整个蛋糕,或者光脚走在砂糖上。

这两件事使人想到一种精神病幻想或者是一种病态强迫症。

”然而他的言论却遭到很多家长、职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反击。

英·阿尔维德松在《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说:

“在一部艺术品面前,保持社会现状力量的道德愤怒是一种明白无误的标志,说明这部作品很不错—尽管有时候不尽然—但是就40年代出版的那一部分书而言,其中包括《长袜子皮皮》,一定要说,首先那个道德愤怒表明,写这类书是何等之必要。

《长袜子皮皮》的出版问世,为瑞典实行的自由教育创造了舆论、环境和气氛。

如今自由教育在瑞典已经形成制度。

孩子画画完全凭自己想象。

小学没有考试,孩子可以请假随母亲去旅游。

上大学不用经过高考。

法律明文规定人们不得以任何形式体罚孩子。

瑞典首相约朗·佩尔松评论《长袜子皮皮》这部作品:

“长袜子皮皮之书的出版带有革命性的意义。

林格伦用长袜子皮皮这个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把儿童和儿童文学从传统、迷信权威和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在皮皮身上很少有这类东西。

皮皮变成了自由人类的象征。

主人公皮皮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人生态度。

她对当今儿童教育模式有着不可小觑的启发性意义。

反观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近年一直在不断提倡自由、快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但在正真的课堂上我们却很难接受像皮皮这样的学生。

如何才能在不压抑还是天性的情况下去引导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

长袜子皮皮里所表现出的自由、快乐学习观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所需要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定反思和方法经验。

(二)相关研究动态

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研究,众多专家学者主要是从皮皮的儿童教育模式、人物特性、作品与作者关联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代天善在《林格伦早期童话的创新与变异》()中认为儿童本位与游戏精神的张扬,让童话的创造空间与成人的儿童观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更新。

冯海在《从“长袜子皮皮”到“小飞人卡尔松”》()中认为林格伦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儿童和成人以及他们之间合理的相处模式,通过皮皮的困惑与父亲形象的补充对比《小飞人卡尔松》中一个像孩子一样活泼有趣、满怀童心的成人,论述不仅不是“小飞人卡尔松”不过是顽童“皮皮”的翻版,而是林格伦童话的第二次突破和飞跃,不仅使孩子还原成孩子,还帮助成人获得释放之路。

吴海超在《论长袜子皮皮中的快乐原则》()一文中,从人物隐藏、两类形象的对比和反观教育三个方面分析皮神皮中的快乐原则。

管晓莉《论长袜子皮皮中的人物及场景设置》()从维拉·维洛古拉代表儿童快乐之源的符号、黑人国王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

一个处于中间状态的孩子论述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中的人物及场景设置都是为儿童的纯游戏精神服务的。

彭应翃在《实困境中的童心张扬——论长袜皮皮中的狂欢精》()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加以探讨热闹的风格,从场景、语言、情节等诸多方面,分析表现出的鲜明狂欢化精神。

张艺芬在《论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形象》()中将皮皮的形象总结为传统教育的反叛者,具有无所不在的游戏精神,体现了孩子们美好的童年梦想。

童雅平《绿山墙的安妮和长袜子皮皮的互文性解读》()从读者阅读的角度和安妮和皮皮这两个人物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去说明她们之间的互文性。

长袜子皮皮的译者在《林格伦与长袜子皮皮》()一文高度肯定了林格伦对瑞典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阿·林格伦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能够认识儿童和了解儿童,她在一个困难的文学领域即儿童文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目前相关研究中对《长袜子皮皮》长袜子的皮皮的研究比较侧重艺术形式方面,而在艺术方面又侧重于零散的叙述某一点,缺少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的综合性分析。

因此,本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两个大的方面分析《长袜子皮皮》。

希望能从整体对《长袜子皮皮》有一个阐述。

(三)本文主要观点

《长袜子皮皮》的出版问世,引起传统的权威教育思想与自由教育思想之间的博弈。

它为瑞典实行的自由教育创造了舆论、环境和气氛。

对于皮皮的争论仍然存在,对于这个“世纪儿童”,她没有拘束的语言和行为,依旧让很多传统观念的老师头。

但更多的是来自对皮皮儿童天性的肯定。

相比起来,我更认同皮皮是无数儿童该有的样子,她的原型就是最真实的儿童形象。

儿童的世界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无限的好奇,他们的问题充满奇幻异想。

我们的教育者和社会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扼杀。

在儿童的思维里,他们认为一切不可能都是理所应当。

就我们目前的教育结构来说,都很难做到能完全接受像皮皮这样的孩子。

因此,我们应该正真从儿童角度去了解她们。

不要将成人思维强加于儿童,创造儿童自然发展的环境。

二、《长袜子皮皮》概述

《长袜子皮皮》是林格伦最闻名的一部作品,它的产生有着传奇般的色彩。

林格伦有一个喜欢突发奇想的女儿叫卡琳。

1941年卡琳因肺炎住进医院。

女儿每天晚上都请妈妈给她讲故事。

有一天林格伦实在不知道讲什么好了,就问女儿:

“我讲什么好呢?

”女儿顺口回答:

“讲长袜子皮皮”。

这只是女儿在一瞬间偶然想到的名字,但林格伦没有追问女儿谁是长袜子皮皮,而是按照这个奇怪的名字讲了一个奇怪的小姑娘的故事。

最初只给自己的女儿讲,后来邻居的小孩也来听。

1944年卡琳10岁了,林格伦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作为生日礼物赠给女儿,同时把复印件寄给瑞典最大的出版公司伯尼尔。

可惜,伯尼尔出版公司作了退稿决定。

只到1945年,一家小出版公司举行了一场为6—10岁孩子创作的书籍的评奖。

阿·林格伦对《长袜子皮皮》原稿作了修改后参加了比赛,结果获得一等奖。

《长袜子皮皮》开始受到读者的关注。

这部作品是讲一位小姑娘,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生活完全自理,富得像一位富豪,壮得像一匹马。

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成年人的意志,不去学校上学,满嘴的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

她花钱买一大堆糖果,分发给所有的孩子,她的爸爸有点儿不可思议,是南海一个岛上的国王。

就是这样一位小姑娘成了孩子们的新偶像。

而书中的皮皮人物形象的讨论也促使了瑞典的教育观念的改革洗礼。

三、《长袜子皮皮》思想内容

(一)儿童天生的游戏精神

1.语言体现游戏精神

《长袜子皮皮》中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游戏精神,展现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

皮皮说:

“过完圣诞节三天就过复活节,过完复活节三天就放暑假,暑假一直放到11月1日,而11月1日又开始圣诞节假期了。

”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想上学,只想游戏,他们渴望自由,期盼没有拘束的生活。

把“乘法表”说成“惩罚表”,只有孩子直率的天性和夸张的想象力才能这么本真德寻找快乐,游戏文字。

2.爱玩凸显游戏性

皮皮的生活完全是由游戏构成的,她时刻都能构想出古灵精怪的游戏花样,即便在做饭、扫除、甚至睡觉的时候,她似乎都处于游戏状态中。

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游戏使皮皮的生活充满了狂欢式的热闹喧嚣。

作品中每个人物都以“玩”为其生活的全部内容,纵情于游戏中,大胆、狂野的游戏,无所顾忌,勇往直前。

跟警察玩捉迷藏游戏;摔倒大力士;她与女教师开玩笑;她效仿卢森布鲁姆小姐组织问答比赛;制服小偷等等。

孩子们随着林格伦的幻想不断游戏,无拘无束,充分体现了儿童的童心和天真。

(二)儿童世界应遵循快乐原则

在《长袜子皮皮》中,皮皮是绝对的主人公。

汤米和安妮卡依次排列,而皮皮的父母更是隐藏在汤米的父母身后。

皮皮的妈妈早就过世。

船长爸爸被卷入了海中,生死不明。

只有9岁的皮皮,却独自承担起一切的变故并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

林格伦塑造的这个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失去父母的孩子,童年是何其的凄惨,即便社会能承担起养育他的责任,也无法填补孩子心灵的空白及创伤。

而皮皮不需要成人的关怀和任何人的怜悯,独自在自己创造的纯真世界中自由的生活。

她“相信她妈妈坐在天上,通过一个小孔看着她在人间的女儿。

”皮皮经常向她招手说:

“请不要担心,我会料理自己。

”“我的妈妈是天使,我爸爸是黑人国国王,确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么棒的好父母!

”皮皮说,“心里着实高兴”。

她学会自己煎饼煎蛋,自己叫自己上床。

皮皮的言语既令人忍俊不禁又使人心酸不已。

纵观全文,没有亲人在身边的皮皮不受传统教育、不受成人的羁绊,她没有忧虑,自主性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她丝毫不会由于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压力,而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阴影。

而且,她也不希望长大成人,“决不能长大,大人没什么可羡慕的,皮皮说,大人没有一点儿乐趣。

他们总是有一大堆麻烦事情,什么衣服呀、鸡眼病啊和地上税呀之类的东西”。

(三)儿童的成长需要被关爱

皮皮自立、自强,生活完全能自理,可她终究是个孩子,即便再强健,身后没有父母陪伴的她,在热闹喧哗之余我们也总能感觉到从她身上隐约透出一丝凄清与孤独。

《长袜子皮皮》中的普通孩子汤米与安妮卡在钦佩皮皮之余也常会对她产生怜悯,他们会为“她身边没有一个人,也没人给她盖好被子”而难过。

冬夜里,孩子们从自家窗前看到皮皮的厨房里,她看上去是如此孤独。

固然皮皮那不拘一格的生活令人羡慕,但她的与众不同也使她常被视为异类,而很难融入到普通人群中。

在学校里,老师因为皮皮“不乖”而感到失望,可皮皮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哪里出了错;赛特格伦太太也对皮皮下逐客令说:

“你这么失礼,再也别来了”。

每到这种时候皮皮就会感到很难过:

“当一个人妈妈是天使,爸爸是黑人国王,自己又一辈子航海,到了尽是苹果和蛇的学校里,就不大知道该怎样才是乖乖的了”,“一点不错,我早该知道我会失礼的!

想改也改不掉。

我就是学不会怎么才不失礼。

我该留在海上。

”这些话让我们看到,自由快乐的皮皮也会因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而伤心,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也渴望来自父母、老师、周围人的关心和爱护。

皮皮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部分的儿童渴望爱的心理,他们顽皮、不守章法,他们不能规规矩矩地听从大人的话。

除去所有,他们仅仅只是孩子,只有在健全的关怀下,他们才能往更好的方向成长。

三、《长袜子皮皮》艺术形式

(一)用想象构建理想儿童世界

在童话内容和表达方面,《长袜子皮皮》没有完整、集中的幻想故事情节,而是用各种儿童生活与儿童游戏场面来代替,打破了真实生活与幻想的明确界限,为儿童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乐园。

儿童的表现欲都是很强的。

他们常常会把自己幻化成某种神奇人物、一个英雄形象。

平日里,提到坏人、小偷、警察等等,都是那种他们很害怕却又无力应付的。

《长袜子皮皮》却把这些人物都写了进去,以皮皮的方式进行处理。

让皮皮把这种很严肃的事情想象化了。

她同警察玩拍人游戏,同小偷跳了一夜舞;她力大无穷,把鲨鱼举出海面并对它施以警告……皮皮满足了所有孩子的心理,同时也充实了孩子们的幻想空间。

另一方面,全文贯穿了皮皮一直爱撒谎的习惯或者说是在自圆其说为自己的做法找证据,甚至在她和汤米、安妮卡一起因为去霍顿督岛,上游玩而错过了圣诞节,皮皮都能在一月份重新补。

其实也可以说皮皮也有她自己的幻想,她的吹牛也只是在她的幻想世界——皮皮的幻想世界。

作者完全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详尽地叙述了儿童的情感要求、游戏愿望,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天堂。

(二)在对比反差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长袜子皮皮》中,林格伦设计了两类截然不同的儿童形象,汤米和安妮卡代表着传统中的“模范儿童”,皮皮代表着“世纪儿童”的顽劣形象。

在皮皮未出现时,人们的赞赏之情大多都给会与会像汤米、安妮卡之类的乖孩子,而皮皮的存在使人们看到“乖孩子”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1.生活环境对比

“在一座小镇的郊外有一座东倒西歪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幢破旧房子,房子里住着长袜子皮皮。

”小镇的郊外、东倒西歪的院子、破旧的房子,这个场景本身就有那么一些与众不同。

那么,住在这里的人也一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汤米、安妮卡则居住在正常的“一个花园和一座小房子。

而实际上皮皮和其他人的成长环境也不相同,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爸爸是位船长,在大洋上来来往往,皮皮跟他一起坐船航过海。

后来他遇到风暴,被吹下海,失踪了。

皮皮接触的环境、人都是自由随意,不受束缚的,所以她像大海一样,拥有广阔无边的想法,行为方式也十分的洒脱自由。

2.外貌形象对比

皮皮满头红发、小辫子翘向两边、脸上布满雀斑、大嘴巴、牙齿整齐而洁白。

她脚上穿的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

她的鞋子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

皮皮的衣服于蓝布不够,就临时拼上红布条,袜子一只是棕色的,一只是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

怎么看皮皮都不像是一个正常的儿童。

而汤米和安妮卡却是典型的“乖孩子”,他们梳着整齐的头发,穿着干净的衣服,合适的鞋子,长得十分可爱。

不敢违背大人的一句话。

3.行为语言对比

皮皮力大无比,能轻而易举地把一匹马举过头顶,能制服身强力壮的小偷和强盗,还曾降服了倔强的公牛和食人的大鲨鱼。

她有取之不尽的金币,常买糖果和玩具分送给伙伴们。

她好开玩笑,喜欢冒险,很淘气,常想出许许多多奇妙的鬼主意。

她说:

“凡是地上的东西都可以拿走”,面对老师她反驳道:

“你刚才还说七加五是十二,现在又说八加五是十二。

就算在学校,也该讲点道理呀。

”“妈妈是天使,爸爸是黑人国王,有几个孩子能有这么棒的好爸爸妈妈呢!

”她的语言总是让人大吃一惊。

而虽然汤米和安妮卡对一切新事物也感到好奇,但他们却不具备孩童应有的能力—自己寻找和发现新奇的能力。

只能循规蹈矩按照现有的固定存在去思考,不敢逾越雷池半步,也没有创新的能力。

而皮皮不受任何陈规的束缚,思维活跃。

“斯彭克”是皮皮脑中突然冒出的一个词,于是她到处寻找,想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汤米和安妮卡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的“不允许”,这样的“乖小孩”在天性的压制下,汤米从不咬指甲,妈妈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安妮卡不称心的时候也从不发脾气,总是穿着整整齐齐地穿着熨好的布裙,不让它弄脏。

成人世界的规则已经将他们儿童该有的放肆全抹杀掉。

他们开始为了得到大人世界赞许而放弃自己的儿童世界,过早的迈入成人的世界。

(三)语言幽默且富有童心

林格伦在《长袜子皮皮》中充分展现了她“童话外婆”对儿童细致的了解。

《长袜子皮皮》的叙事语言幽默生动,充满童心童趣,每个场景都富有现场感。

皮皮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干嘛倒着走?

这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吗?

我不能爱怎么走就怎么走吗?

告诉你们吧,在埃及人人都这么走,也没人觉得一丁点奇怪。

”这是爱吹牛、爱说大话吸引眼球的儿童语言。

“拿他来做什么?

能做的事可多啦。

我们可以把兔笼子里的兔子放出来,然后把他关进去,喂他蒲公英叶子。

不过你们不高兴那就让他去吧。

我无所谓”。

这是直言快语,纯真无忌的儿童语言。

我们仿佛能看到她骄傲地解释着,“九年了,我没有什么惩罚表也过得很好。

”皮皮说,“因此我想以后也能很好地过下去。

”“纳尔逊先生,你真聪明,要在古时候,你就可以当教授了。

”夸张充满想象的语言,轻松地将简单纯洁的观念凸显出来。

通过这些生动的语言描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无限活力的儿童。

林格伦真实地还原了儿童语言的天真、无所顾忌,天马行空。

四、结语

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等作品的出现,在20世纪中叶无疑是在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中投入了一块巨石,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它的评价至今仍是各执己见。

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作品的出现使儿童文学文坛焕然一新。

正如杜威所言: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

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的真理,而是感性和同情。

林格伦所塑造的儿童世界以博大的情怀反映着其教育观、伦理观,表现出了对儿童极大的人文关怀。

而她充满奇幻特色的想象,故事情节平易又曲折、平常又丰富。

幽默富有童趣的语言让读者深陷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设置更体现其童话迷人的审美魅力。

“童话外婆”林格伦在《长袜子皮皮》显现了她她高超的写作技巧与活泼的想象力,她提倡的快乐儿童观,也使她放射出崇高、迷人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阿斯特丽·林格伦著.任溶溶译《长袜子皮皮》[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

[2]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柳德米拉·勃拉乌苔,韦苇译.反顾你的童年时代——林格伦访问感得录[J].浙江师大学报,1990

[4].王姗.《长袜子皮皮》中的另类儿童形象分析[J].长城.

[5]李之义,林格伦和《长袜子皮皮》[N].中国作家网,.

[6]杨实诚.论儿童文学语言[J].少年儿童出版社,

[7]章红雨.林格伦作品为何受欢迎[N].中国新闻出版报,

[8]翟群.《皮皮·长袜子》在嬉戏中体验家庭温情[N].中国文化报.

[9]章红雨.中瑞出版人热议瑞典作家林格伦[N].中国新闻出版报,

[10]李展.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类型[N].中华读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