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9025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

1.农业是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2.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手工业产品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但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商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曾达到很高的水平。

但是,古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往往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种种限制。

4.在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保证封建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封建统治,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到明清时期,统治者仍推行这种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和社会的进步。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掌握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认识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和危害。

3.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培养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关注农民的情怀。

一、“神农”的传说

1.农业的起源

(1)区域: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

粟和水稻。

(3)传说:

神农氏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

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

(1)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易混易错] “神农氏”就是中国传说中的“圣王”炎帝,而不是黄帝,他不仅教民耕作,还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历程

阶段

时间

表现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

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

铁犁

牛耕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唐代

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评价

(1)积极:

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

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思维点拨]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则以水稻为主要作物。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自成体系,农耕文明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图解识记]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

[思维深化]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

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

推行均田制。

①内容: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②破坏:

贵族官僚地主利用各种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农民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

2.土地兼并

(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2)表现: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

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

土地过度集中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

(1)目的:

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

(2)标准:

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

田亩税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

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

(1)基本含义: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积极作用:

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3)消极作用:

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3.影响

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知识点拨]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

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事业的发展

(1)远古:

大禹平息洪水危害,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汉代:

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等。

2.灌溉工具的进步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灌溉。

(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思维深化] 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两点认识

(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它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旱涝灾害等。

(2)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主题一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耕作方式

史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伐掉树木就能种庄稼,烧掉野草就能播种,用火烧荒种地,用水来除草,说明当时的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问题思考]

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

有何影响?

提示 经济形态: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影响:

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铁锄      铁犁        铁镰

[史料解读]

这组图片一方面说明农具的材质已经为铁制;另一方面铁锄、铁犁、铁镰的功能分别为松土、耕作、收获,这表明农具种类比较齐全,反映出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问题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提示 现象:

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

影响: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土地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史料二 井田受之于公,毋得鬻卖。

秦商鞅开阡陌,废井田,遂得卖买。

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

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秦法规定: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史料解读]

史料一出自《诗经》,说明史料反映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史实;划线信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当时为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

由史料二划线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知商鞅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由“遂得卖买”“兼并之患自此起”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主要盛行哪一种土地制度?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面对这种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结果如何?

提示 

(1)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方案:

采取“均田”和“限田”措施。

结果:

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史论总结]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

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5)土地制度: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多种形式并存。

(6)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题二 古代农业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

,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解读]

史料中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表明男女在生产中分工不同,由此反映出该经营模式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何突出的特点?

提示 方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史料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史料解读]

划线信息说明耕作方式、自然灾害、政府政策都影响着小农经济的发展。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影响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

[史论总结]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含义: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2.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4)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具有落后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等特点。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一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给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可得出这与农业有关,排除A、B两项;再从“远古时期”“神农氏”等信息,可排除D项,故选C项。

2.史料记载:

“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A.铁制工具B.曲辕犁

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此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

3.(2015·山西学业水平测试)《论衡》中记载: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

A.精耕细作的特点

B.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C.自给自足的特征

D.租佃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 A

解析 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选A。

B、C、D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4.下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A.男耕女织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D.刀耕火种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邮票上半部分是男子在田地耕作,下半部分是女子在家织布,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故选A项。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

6.(2016·杭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

图一 铁犁工具       图二 牛耕

图三 《皇帝春耕图》  图四 家庭纺织业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

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三和图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历朝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春耕仪式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地位?

答案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

在我国古代,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小农经济等知识。

(1)题根据图片推断是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题小农经济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基础达标]

1.在古代中国以及今天农村的许多地方,每当久旱不雨时,人们就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

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

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祭拜龙王是希望风调雨顺,农作物获得丰收。

这说明这一风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

2.(2016·厦门高一检测)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

它是(  )

A.耦犁B.曲柄锄

C.曲辕犁D.翻车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可以看出该生产工具是指曲辕犁,故选C。

3.(2016·嘉兴高一检测)若给下列图片配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  )

图一 曲辕犁  图二 筒车   图三 耧车

A.灌溉技术的演进

B.铁制农具的大发展

C.古代中国的农业工具

D.中国古代的水利技术

答案 C

解析 耧车不是灌溉工具,故A错误;筒车与铁制农具无关,故B错误;曲辕犁、筒车和耧车都是农业工具,故C正确;曲辕犁和耧车与水利技术无关,故D错误。

4.(2016·桂林高一期末)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是(  )

A.粗放经营B.男耕女织

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该砖画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粗放经营不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

5.(2016·黑龙江龙东南四校高一期末联考)“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6.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A项封建王权的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C。

7.(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

这反映当时(  )

A.农业耕种技术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解体

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材料“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故选D。

8.(2016·桂林高一期末)《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B.郑国渠

C.都江堰D.京杭大运河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此水利工程位于成都,灵渠位于广西,故A项错误;郑国渠位于陕西,故B项错误;都江堰位于成都,故C项正确;京杭大运河不经过成都,故D项错误。

9.“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

A、D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

10.(2016·全国卷甲)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解析 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宋朝时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能力提升]

11.(2016·江苏泰州模拟)下面表格中的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答案 B

解析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口增多,人均土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因此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从而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D项所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爪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答案 B

解析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B项正确。

A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而C、D两项则在自然经济中无法体现。

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

14.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

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

答案 C

解析 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经济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15.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  )

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

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

答案 C

解析 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等级观念不是材料中图片所反映问题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信息可知根本因素应该是封建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社会习俗与图示信息有关,但不是根本因素,故D项错误。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二牛抬杠(北方地区)   唐曲辕犁

图一        图二

注: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操作较为灵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使用。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