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0516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docx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课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运用列表法,识记古代中国冶金、制瓷、丝织业的技术成就。

2.运用比较法,比较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特点以及地位。

3.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和广受赞誉的原因,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知识点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

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

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领域

成就

影响

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创造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钢铁冶炼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两汉时有高炉炼铁和炼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时的成就是灌钢法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2)制瓷业

①商朝:

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

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

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着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

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盐铁官营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亦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

【图画语言】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

水排的发明,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历史纵横】(教材第9页)本段材料阐述了汉至明清我国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我国古代丝织业技艺水平高超,花色品种多,分布范围广,丝织中心随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转移。

【名师点拨】民间手工业包括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重要形式。

【历史纵横】(教材第10页)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鼓励。

民营手工业在当时一度很发达,形成了独立经营的生产部门。

【图示巧记】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成就及特点

【图解历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名师点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主题

 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

[史料探究]

1.官营手工业

史料 凡执技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①。

凡执技以事上者:

不贰事,不移官②。

——《礼记·王制》

注:

①体现了古代手工业的分工。

②说明受官府控制。

思考 史料体现了哪一种手工业经营形态?

有何特征?

提示 形态:

官营手工业;特征:

分工细致,受官府控制。

2.民营手工业

史料 明初……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①。

注:

①说明民营手工业的规模增大。

思考 史料中的民窑代表哪一种经营形态?

依据史料分析其地位的变化。

提示 经营形态:

民营手工业。

变化:

明朝中叶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家庭手工业

史料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①。

——《墨子·非乐上》

注:

①说明古代“妇人”从事的是家庭手工业,其纺织和农夫从事的耕作相结合,这是家庭手工业的基本特点。

思考 史料中“妇人”从事的手工业经营形态是什么?

有何特点?

提示 形态:

家庭手工业。

特点: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史论形成]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

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主题

 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及发展

[史料探究]

1.古代手工业的技术成就

史料 

注:

图片中“铁狮”“彩瓷”和“素纱”分别反映了其各自手工业生产部门的成就。

思考 史料中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突出成就?

这些手工业生产部门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提示 手工生产部门:

冶铁业、制瓷业和丝织业。

地位:

我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中国被称为“丝国”。

2.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 

施复夫妇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

本是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的小户人家。

后来他们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①。

注:

①体现了雇佣关系,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思考 史料反映了明朝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是什么?

提示 变化: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依据: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出现。

3.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史料 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塞里斯”,即“丝绸之国”①。

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②。

注:

①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中国的赞誉,体现了丝织业历史悠久。

②反映了中国丝绸出口到罗马产生的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古代丝织业产品的精美。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我国丝织业的成就。

提示 历史悠久;产品精美,领先于世界。

[史论形成]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规模宏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代表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民营手工业生产,但家庭手工业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4)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分工更加细致,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

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生产中出现采用雇佣劳动和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名家论史]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传习

观点: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白寿彝

导读:

古代手工业的世代传习是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学思之窗(教材P10)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二、本课测评(教材P11)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试举例说明。

提示 

(1)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2)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4)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举例略)

三、学习延伸(教材P11)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除冶金、制瓷和丝织业外,还有许多行业领先于世界,试通过调查、搜集资料予以说明。

提示 可以从古代制漆、造纸、印刷、造船等行业进行资料查找,加以说明。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

1.(2017·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所示的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中国古代被誉为“青铜文明”的时代是指(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两汉时期D.魏晋时期

解析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出现繁荣局面,史称“青铜时代”。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2.(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最能代表商周时期手工业成就的是(  )

A.棉布B.瓷器

C.铁器D.青铜器

解析 最能代表商周时期手工业成就的是青铜器,商周时期属于青铜时代,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3.(2016·海南学业水平)“……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

A.白瓷B.青花瓷

C.粉彩瓷D.珐琅彩

解析 材料“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指的是青花瓷,故选B项。

答案 B

4.(2017·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在中国古代的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

A.商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解析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5.(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有学者认为:

中国是丝绸之国,丝织品产量很大,除国内使用外,还销往西域、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从那时起,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商路,开始以丝绸而驰名世界。

材料中的“那时”指的是(  )

A.秦朝B.汉朝

C.唐朝D.宋朝

解析 西汉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东西方贸易更加频繁。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2017·四川学业水平)“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  )

A.玉米B.丝织品

C.马铃薯D.烟草

解析 材料“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指的是丝绸之路,故选B项。

答案 B

7.(2017·襄阳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 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属于什么性质的手工业?

其生产经营的特点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解析 第

(1)问,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由此可知是官营手工业,其特点是做工人数多、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2)问,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以判断“主”与“匠”之间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答案 

(1)性质:

官营手工业。

特点:

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任答三点即可)

(2)现象:

资本主义萌芽。

证据: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如图所示青铜器是我国进入青铜铸造繁荣时期的代表。

这一时期是(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解析 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后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故B、C、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山西晋中高一下学期期中)“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

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汉代素纱单衣反映了当时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

B.宋代出现缂丝技艺

C.元代黄道婆改进丝织技术

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汉代素纱单衣反映了当时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缂丝技艺是唐朝出现的,故B项错误;元代黄道婆改进的是棉纺织技术,而不是丝织技术,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明代中叶以前,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8·四川乐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农书》记载:

“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转上声下轮,则上轮所周

索,通缴轮前旋鼓,掉枝一侧随转。

……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

”这描写的是(  )

解析 根据材料“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可知,题干所表述的是一种冶炼的辅助工具,而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第一幅图是古代中国的灌溉工具筒车,故A项错误;第二幅图是古代中国的灌溉工具翻车,故B项错误;第三幅图是古代中国的耕作工具耧车,同样不是冶炼辅助工具,故C项错误;第四幅图是古代中国的冶炼辅助工具水排,由东汉太守杜诗发明,故D项正确。

答案 D

4.沈括《梦溪笔谈》载: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B.西汉

C.南北朝D.北宋

解析 根据题干叙述的技术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项技术是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

答案 C

5.(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  )

A.冶铁业中开始使用灌钢法

B.开通丝绸之路产品远销欧亚

C.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解析 灌钢法发明于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时间是明中后期,故C项错误;制瓷业在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

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

A.西周B.春秋战国

C.宋朝D.明清

解析 青铜器产生于商周时期,铁质农具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珐琅彩瓷器发明于清朝时期,西周时的墓葬中不可能存在铁质农具与珐琅彩瓷器,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不可能存在珐琅彩瓷器,故B项错误;宋朝时不可能存在珐琅彩瓷器,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才可能具备材料中三种墓葬品,故D项正确。

答案 D

7.《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 依据“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可知,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故选D项。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D

8.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解析 材料体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募旁邑民为佣”“作佣值二铢而赢”),说明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

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

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生计)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表明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何种新现象?

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其最大特征是什么?

解析 第

(1)问,“变化”注意抓住一些数字作对比即可得出答案;“原因”一要从官窑自身寻找,二要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更多的产品提供市场来考虑。

(2)问,“新现象”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归纳而不要照抄;“原因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变化:

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2)新现象: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

特征:

雇佣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