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91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383页。

□爱因斯坦:

“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

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

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

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9页。

■自然界和社会: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特征。

(第558页)

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

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第559页)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第329页)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

(第385页)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第559—560页)

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从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而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这种观点自古典古代衰落以后出现在欧洲并在基督教中得到最高度的发展。

(第560—561页)

但是,如果说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多少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在自然方面的较远的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为在社会方面的较远的影响就更加困难得多了。

(第561页)

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第562页)

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即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只研究人以生产和交换为取向的行为在社会方面所产生的直接预期的影响。

这同以这种社会科学为其理论表现的社会组织是完全相适合的。

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

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

取得上述成果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后果,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和谐,竟变成二者的两极对立,每十年一次的工业周期的过程就显示了这种对立,德国在“崩溃”期间也体验到了这种对立的小小的前奏;

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必然进一步发展为劳动者丧失财产,同时一切财产越来越集中在不劳动的人的手中;

[……](第563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第54页。

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

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第55页。

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劳动不属于他;

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在劳动的异化行为中,活动是受动;

力量是无力;

生殖是去势;

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

——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

这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第56页。

人是类存在物。

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第57页。

异化劳动,由于

(1)使自然界,

(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

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

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泪生活的目的。

因为,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诚然,动物也生产。

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第58页。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取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第59页。

总之,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因此,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

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

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第61页。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因此,文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私有财产只是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第62—63页。

我们已经看到,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表现为异化,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的活动,生命的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转归异己力量、异己的人所有。

第64页。

——私有财产的关系

工人生产资本,资本生产工人,因而工人生产自身,而且人作为工人、作为商品就是这整个运动的产物。

人只不过是工人,对作为工人的人,他的人的特性只有在这些特性对异己的资本来说是存在的时候才存在。

第65页。

工人只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

而他只有当某种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才作为资本存在。

第66页。

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

第67页。

——私有财产和劳动

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

第73页。

由此可见,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因为人本身已不再同私有财产的外在本质处于外部的紧张关系中,而是人本身成了私有财产的这种紧张的本质。

第74页。

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正像工厂制度是工业的即劳动的发达的本质,而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一样。

——我们看到,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完成它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

第77页。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

第78页。

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因此,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具有的人的本质。

因此,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来说成为冰把自身理解为类存在物、人。

男人对妇女的关系式人对人最自然的关系。

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自然。

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第80页。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来说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第81页。

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

第82页。

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

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

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

但是,同样,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

因此,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

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

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人道主义。

第82—83页。

我本身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

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

第84页。

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式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式,而在今天,普遍意识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并且作为这样的抽象是与现实生活相敌对的。

因此,我的普遍意识的活动——作为一种活动——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

个体是社会存在物。

因此,他的生命的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是——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体生活。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

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

第84页.

私有财产不过是下述情况的感性表现:

人变成对自己来说是对象性的,同时,确切地说,变成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

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就是异己的现实。

同样,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第85页。

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钝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

尽管私有制本身又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而它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

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

人这个存在物必须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丰富性。

因此,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

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

因此,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

感觉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但物本身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

第86页。

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

因此,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因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

只有当对象对人历史成为人的对象或者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

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历史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

因此,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

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是不同于耳朵的对象的。

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

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第86—87页。

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

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因此,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

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

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第87页。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也只具有有限的意义。

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

第88页。

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

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因此,这种独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

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

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因为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

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88—89页。

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的和真正的科学。

第89页。

如果科学从人的活动的如此广泛的丰富性中只知道那种可以用“需要”、“一般需要!

”的话来表达的东西,那么人们对于这种高傲地撇开人的劳动的这一巨大部分而不感觉自身不足的科学究竟应该怎样想呢?

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