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9173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docx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原子分子学说是由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创立的,它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他的基本内容是: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建立的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一般包括有:

状态、形状、大小、长短、的改变、蒸发、升华等物理现象。

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发光、吸热、放热等现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常包含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一般包括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6、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语描述,而变化是表现性质的一个过程。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同时用途也反映物质的性质。

7、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试验时要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和分析讨论。

8、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火柴梗在火焰内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先变黑。

蜡烛燃烧时,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由此说明蜡烛的组成中一定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9、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10、利用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以用来检验CO2气体。

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此可以检验O2。

11、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12、取用药品做到“三不能”:

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要”: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带出实验室。

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废弃的药品倒入废液缸)。

13、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粉末状一般用药匙。

块状药品应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倒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底部。

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

量筒量取液体时,必须水平放置,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头,用过的滴管要立即冲洗干净。

14、从细口瓶中到液体时,先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试管稍微倾斜,瓶上标签向着手心处,同时使瓶口紧靠试管口(或其它容器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朝外。

15、清洗仪器时,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洗涤干净了。

16、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内,进入水的体积即为_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这样就可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并放出热量;_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可得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实验过程中水没有进入集气瓶1/5处的原因有:

装置不密封;红磷的量不足;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等。

17、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氧气占21%,氮气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18、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19、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氮气可用作保护气,填充在食品包装中以防腐等。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可以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作电光源。

20、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形成酸雨等都是大气环境恶化的表现。

2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2、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氧气的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3、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

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得缓慢,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2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2H2O2

2H2O+O2↑、2KClO3

2KCl+3O2↑、2KMnO4

K2MnO4+MnO2+O2↑。

25、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得作用叫催化作用。

26、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

27、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这属于物理变化。

其原理是利用液态氮、液态氧的沸点不同,氮气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

28、实验室收集氧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还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处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底部,使热试管炸裂。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来,再熄灭酒精灯。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

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氧气的检验方法:

,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气体为氧气。

29、通常情况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在标准状况下,水的熔点为0℃,沸点为100℃,在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电解水时,在两个电极上会产生气泡;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

1。

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点燃,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有水珠生成,证明是氢气。

根据电解水的产物可以证明: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30、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使用氢气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3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高锰酸钾、二氧化碳;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

3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有: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②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④分子间有间隔。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生成别的物质的分子,不再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

33、纯净物是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3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性质有:

①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

②原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③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④原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他的原子。

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要大。

3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6、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气体单质、由非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

37、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38、过滤的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是指:

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是指:

①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③漏斗尖端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在过滤时,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是:

①滤纸破损;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9、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指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是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大量泡沫的为软水,泡沫较少且产生浮渣的为硬水。

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

日常生活中用煮沸,实验室、工业上用蒸馏。

40、地球表面的71%被海水覆盖,地球上储水量最大的地方是海洋,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是能够饮用和使用到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2.53%。

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

工业上的废气、废液、废渣的任意排放;农业上的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防止水体污染的方法有: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N、P元素过多。

提倡使用无P洗衣粉。

4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带正电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因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在原子结构中:

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

但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2、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没有质量单位。

在原子结构中,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43、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分为三类,分别是: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4、地壳中含量排列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含量最多的元素和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AL2O3;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空气中含量前两位的元素是氮、氧,它们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AL(NO3)3

45、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46、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47、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有规则的排列,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也等于质子数。

48、在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失去电子;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少于4个,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多于4个,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9、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

50、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51、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如:

阳离子Mg2+、Ca2+;阴离子Cl-、OH-。

52、写出下列离子符号的意义:

Mg2+一个镁离子;2Mg2+两个镁离子;OH-一个氢氧根离子;4Cl-4个氯离子。

53、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有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有负电荷,成为阴离子。

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原子就不显电性。

54、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可以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种类;还可以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也可以表示物质1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55、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1)稀有气体、金属、固态非金属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2)气态非金属单质多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他的化学式书写是先写元素符号,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注小数字“2”。

56、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1)书写氧化物的化学式时,要注意氧元素在右,其它元素在左,把表示原子个数的小数字分别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

(2)书写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注意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

57、下列各微粒符号中的“2”的意义是:

(1)2N表示两个氮原子;

(2)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3)O2-表示一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4)2NO3-表示两个硝酸根离子。

58、化合价是表示元素的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先写元素符号和原子团,然后在正上方标明符号和数字,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化合价的规律:

一般地,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示正价,非金属元素显示负价。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59、写出下列化合物中的原子团的名称及其化合价:

Ca(OH)2氢氧根-1价;Al2(SO4)3硫酸根-2价;Na2CO3碳酸根-2价;NH4Cl铵根+1价;AgNO3硝酸根-1价。

60、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

硝酸铵;NH4NO3;硫酸锌ZnSO4;碳酸钠Na2CO3;氢氧化钙Ca(OH)2;氧化钙CaO。

61、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62、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63、从分子、原子角度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的过程。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64、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或分子个数比)。

对于气体,还可表示气体间的体积比。

65、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66、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①“写”:

用化学式正确表示反应物、生成物;②“配”: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系数,使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不变;③“标注”:

在“等号”上方用文字或符号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并用“↑”“↓”符号注明生成物的状态。

67、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①设出未知量;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③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关系;④列出比例式;⑤计算未知量;⑥简要答题。

68、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状的固体,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作钻探机钻头、作装饰品、切割物体等。

69、石墨是深灰色细鳞片状的固体,略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有油腻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利用石墨的性质,石墨可用作铅笔芯、电极、润滑剂等。

70、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

分子构成不同。

71、木炭主要是由石墨的细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具有吸附性,是因为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活性炭也具有吸附性,而且比木炭强,可以吸附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用于防毒面具和制糖工业工业。

72、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不易得到或失去电子,故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

但升高温度时,单质碳的化学活动性增强,可与许多物质反应。

73、碳具有可燃性:

碳与氧气充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CO2;当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C+O2

2CO。

74、碳具有还原性:

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是:

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

2Cu+CO2↑.实验时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来,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75、还原反应是指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

碳在反应中得到氧,被氧化,具有还原性。

76、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不能用H2SO4的原因是:

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不能用浓盐酸的原因是: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生成的CO2气体中混有HCl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的工业制法: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CaO+CO2↑

77、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

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

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也要考虑是否与水反应,是否与氧气反应,是否有毒等因素)。

78、实验室制取CO2的步骤是:

①连接装置;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取药品;④固定装置;⑤收集气体。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

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79、CO2的验满方法是:

点燃的木条放到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

检验方法是:

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为CO2。

80、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1)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酸:

H2O+CO2=H2CO3,(填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下同)碳酸可以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H2O+CO2↑;(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81、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化工原料、制冷剂、人工降雨和气体肥料。

空气中CO2含量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效应,从而造成海平面升高、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82、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会产生蓝色的火焰,点燃前,必须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写出煤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

CO2、CO2+C

2CO、2CO+O2

2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

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O+CuO

Cu+CO2。

(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

83、煤气中毒也即一氧化碳中毒,原因是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体内缺氧。

84、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即着火点)。

燃烧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1)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2)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3)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85、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常用灭火器有: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不留痕迹),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86、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的相同点是:

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87、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88、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俗称沼气。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难溶于水。

甲烷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检验它的纯度。

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2H2O+CO2。

(瓦斯爆炸、沼气、可燃冰燃烧主要均为此反应)

89、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有能量变化。

有些是吸热反应,所有反应条件是加热或高温的化学反应;有些是放热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金属与酸反应,条件为点燃的化学反应。

90、充分燃烧的条件:

①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和空气充分接触。

燃烧不充分的危害:

①产生的热量减少,造成资源浪费;②产生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

煤燃烧时会排出SO2、NO2等气体污染物,它们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汽车使用的燃料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汽油和柴油。

为了减少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充分燃烧;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③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的排放;④在管理上加大对尾气的检测力度,禁止排放不达标的汽车上路。

91、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SO2;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CO;(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

92、化石燃料中,氢气是最理想最清洁的燃料。

目前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

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93、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Zn+H2SO4=ZnSO4+H2↑。

收集氢气可用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也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

2H2O,氢能源作为最理想的燃料,有三大优点:

①来源广;②放热多;③无污染。

未广泛使用的原因:

①制取成本高;②贮存困难;

94、乙醇(又叫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

2CO2+3H2O

95、金属的物理性质:

共性:

有__金属光泽__、有良好的__导电性__、有良好的__导热性__、有良好的延展性,熔点较高、硬度较大等。

个性:

大多数金属呈__银白__色,铜却呈__紫红__色、金呈__黄__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而汞却是__液体__。

96、金属材料的用途: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__纯金属__以及它们的__合金__。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

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__价格__、__资源__、__是否美观__、__使用是否便利__,以及__废料是否易于回收__和__对环境的污染__等多种因素。

97、在__金属__中加热熔合__某些金属__或__非金属__,就可制得具有__金属特征__的合金。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__大__,多数合金的熔点__低于__组成它的纯金属,抗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