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0682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笔记设计心理学.docx

笔记设计心理学

笔记:

设计心理学

唐纳德·诺曼,国际知名心理学家,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设计心理学》这套书最早出版于1988年,是设计学的经典入门书籍。

这本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给你讲讲设计的门道。

   

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好设计,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

   

1.什么是好设计

一个好的设计,要兼顾可视性和易通性。

所谓可视性,就是让用户知道这个产品怎么用,怎么操作才是合理的。

所谓易通性,就是要让用户明白你的设计意图,明确的告诉用户,你设计的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咱们身边有那么多的糟糕设计?

因为很多产品都是工程师做的,工程师都是受过严格逻辑训练的人,他们天然地以为,所有人都应该按照逻辑思考,所以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都“不近人情”。

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以人为本,假定用户都是小白,而不是专家。

2.交互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

2.1.示能

所谓的示能,就是指某些物体本身就有的、特定的交互方式,不需要解释,它直接就可以被感知到。

【案例】

一把椅子,不管它怎么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平面,咱们还是能认出它是一把椅子,可以坐人。

这里面的“平面”,就是一种示能。

一出现平面,人们就会天然地认为,这个地方是可以坐的。

2.2.意符

意符是一种提示,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为。

【案例】

有些商场的大门上,会写上“推”或者是“拉”的提示,这个推和拉就是一种意符。

意符不仅可以用视觉的方式来展现,声音也可以起到意符的作用。

【案例】

门锁锁好的时候,会发出“咔嚓”一声。

面包片烤好之后从面包机里跳出来的声音。

这些声音都是一种意符,能传达给人某种信息。

2.3.约束

很多东西咱们以前都没用过,但为什么总是能很快上手呢?

这就是约束在设计里起到的作用。

【案例】

比如一辆乐高的玩具摩托车,即便你以前没玩儿过,也能很快就把它组装起来。

因为它的轮子只能装在前叉上,手臂只能装在小人的躯干上,每个部件的接口都不一样,可以执行的操作就那么几种,多尝试几次,我们就能把这个玩具摩托车组装好。

2.4.映射

最好的映射,就是控制开关直接安装在被控制的对象上。

如果做不到这么直接的映射,那就尽量把开关装到被控制对象的附近。

如果这也做不到,那就要让开关和被控制对象的空间分布保持一致。

【案例】

有两个灶眼的煤气灶,开关就会分别装到两个灶眼的旁边。

墙面上的开关和屋顶的吊灯,要有明确的映射关系。

2.5.反馈

一个好的设计,一定要有及时的反馈。

当然,反馈也不能太频繁,这会打扰到用户。

【案例】

很多遥控器按一下就会发出“滴”的一声,完成一个操作要按好几下遥控器,这时候连续的滴滴声就会搞得人心烦意乱。

3.糟糕的设计

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

人们有一种普遍心理,那就是认为机器是不会犯错的,只有人才会犯错,所以不管是在使用电脑,还是家用电器,只要出了错,人们就会认为这是自己太笨,或者手脚不利索。

但作者却认为,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

人往往只是问题的最浅层原因。

如果使用一种机器经常出错,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

人不是机器,不能要求人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比如要求人好几个小时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或者同一时间处理好几个任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肯定会有人会出错。

所以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人容易犯的错误,不要挑战自然规律。

把错都归罪在人身上,会忽略设计本身的缺陷,导致同样的错误不断的发生。

那怎么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呢?

日本的丰田公司有一个好办法。

这个方法叫“五个为什么”,就是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刨根问底,连续问五个为什么,一直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4.好设计:

规避操作失误

怎么设计,才能避免人们操作失误~

1.约束

比如在银行办理业务,填写完信息之后,人们很可能顺手就把营业窗口的笔装到自己兜里了,为了避免这种失误,银行就把笔拴在窗口上,这个小约束就能减少人们的失误。

2.强制

在没有断电的情况下打开微波炉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防止这个错误,微波炉就可以被设计成在开门的一瞬间,也同时断开电源。

3.故意制造困难

比如很难打开的药瓶,就可以防止小孩吃错药,但还不影响大人平时正常使用。

4.二次确认、撤销

比如很多电脑软件,在你点击关闭之后,都会弹窗提醒你,是否确认关闭。

还可以加上撤销功能,比如电脑的“回收站”功能。

5.“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

“以人为本”,不仅是价值观,还是方法论。

它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1.观察

设计师不会一开始就聚焦于解决方案,而是会先分析隐藏在问题之下的本质原因,找到问题的本质,才开始下一步的行动。

设计师还会去找潜在用户,观察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以及真实需求。

通过这些信息,来定义设计要解决的真正问题。

2.创意

在创意的初期,要发散思维,让人们尽量多提出新点子,这个阶段千万不要急着批判,不管人们说出什么点子,都要记下来。

等有了一堆点子的时候,再进行筛选整合,挑出最好的点子进行下一步。

3.打样

要想知道一个创意是不是合理,唯一的方法就是测试。

所谓的打样,就是用草图,或者是模型,快速做出一个可以展示的样品出来。

4.测试

先找一小部分目标用户,让他们使用样品,这个过程一定要自然,尽量还原到真实的使用场景里。

得到反馈之后。

再次重复上面四个步骤:

观察、创意、打样、测试。

直到设计出能真正解决用户需求,并且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为止。

【案例】

在美国,很多家庭主妇早晨一起床,就得匆匆忙忙地给一家人煮咖啡,整个煮咖啡的流程有很多不便。

基于这个观察,绿山咖啡公司提出了胶囊咖啡的创意,只需要把胶囊咖啡放进咖啡机,10秒之内就能喝上咖啡,喝完之后,空的胶囊杯直接扔掉,不需要清理,而且胶囊咖啡有多种口味。

想出“胶囊咖啡”这个点子之后,下一步不是闭门造车,大量生产之后推向市场,而是要先做出一些样品出来,小范围投放市场,结果发现消费者很喜欢这种胶囊咖啡,经过一个阶段的测试之后,绿山咖啡发现人们不仅需要各种口味的咖啡,还需要像可可、茶这类的热饮。

接下来他们和各大饮料品牌开展合作,推出了200多种不同口味的胶囊饮料。

经过这次转型,公司的股票6年涨了150多倍。

当然,一家企业走向成功的可能性有很多,但在绿山咖啡的案例里,成功的产品设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一、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好设计要做的是驯化复杂,而不是把所有事情都变简单;二、怎么管理复杂;三、复杂的服务流程应该怎么设计。

   

6.好设计:

驯化复杂

好设计要做的事情是驯化复杂,而不是把所有事情都变简单~

很多复杂是有必要的,如果为了简单而简单,以削减功能、牺牲使用体验为代价,那这种设计理念就是错误的。

【案例】

刚发明鼠标的时候,鼠标要有几个键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个键怕不够用,两个键怕搞不清。

苹果认为一个键的鼠标既美观,又能减少用户的困扰。

但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发现一个键根本不够用,非常不方便。

现在的鼠标都是两个键,包括苹果的鼠标。

所以说,不能为了简单而简单,如果为了外观简洁而牺牲了操作的简洁,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复杂的事情都变得简单。

真正让人恼火的,其实不是复杂,而是让人困惑的产品,拿到一个产品之后不知道该怎么操作,这才是人们真正讨厌的东西。

消费者总是说自己喜欢简单的东西,但事实是,咱们身边很多东西,都在变得更复杂。

如果消费者真的那么喜欢简单产品,那这些复杂的东西就根本不会出现。

消费者在市场上拿钱投票,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功能众多的产品。

心理学家研究也能证明,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而不是简单。

太简单的东西会让人感到乏味,太复杂会让人感到困惑。

最理想的复杂程度,应该是变动的,在一个领域里越内行,就越喜欢复杂的东西。

7.设计师管理复杂的几个工具

1.概念模型

就是一个高度简化的说明,不求精确,目的在于让人们理解某件事情是怎么运作的。

【案例】

地铁线路图,就是一条直线,或者是一个环形,每一站都是相等的距离,真实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但有这个地图就够了,人们不需要真实的、按比例缩小的地铁地图,那样只会给人带来困惑。

2.概念重组

要重新定义问题。

很多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解题方向本身就是错的,所以越走越艰难。

【案例】

最早的录像机,在录制节目之前,一定要设置好时间、时长和频道,然后根据提前设计好的时间去录制,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实际上,人们根本不在乎这个录像实际是什么时间录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把“设置时间”这个功能设计的更简单、更容易操作,而是直接把这个功能去掉。

3.模块化

把一些复杂的结构分解成一些小的、容易管理的模块。

【案例】

在智能电视没有普及之前,客厅里的娱乐系统,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各种外接设备都有单独的遥控器,现在的智能电视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娱乐功能,但遥控器却只有一个,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4.自动化

很多繁琐复杂的操作,可以交给机器来自动完成。

【案例】

恒温控制器,可以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来自动调节,保持家里的温度。

再比如说飞机,大部分的操作也是自动完成的。

还有最近几年特别火的自动驾驶汽车。

5.默认选项

减少人们做决定的时间。

【案例】

为了提高员工存养老金的比例,有些公司就采取了默认选项的办法,如果员工不特意申请,他们的工资每个月就会自动的存一部分,用于养老。

有了这个默认选项,大部分员工懒得再申请,也就都随大溜存了这笔养老钱。

6.入门教程

这个很常见,不过这个教程一定不能是一本又厚又大的说明书,而是要提供即时性的帮助。

【案例】

用户在第一次进入操作界面的时候,会弹出一个教学视频或者是文字说明,能让用户快速了解这个产品的操作方法。

进入新功能之后,再弹出新的教程。

如果把所有功能的介绍都印成一本说明书,就失去了即时性,用户是没有耐心去看的。

8.用户应对复杂的方法

1.做一点心理建设,要接受复杂,而不是抵触。

所有高级技能都是需要时间来掌握的,想想掌握了这些技能以后对我们生活工作的正面影响,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2.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来掌握复杂。

也就是说,要把大任务拆分为小任务,一个一个的解决它们。

3.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的方式学习。

4.用清单应对复杂,比如为了避免飞行出错,飞行员会有一个详细的流程清单,照着清单一步一步来。

9.怎么设计复杂的服务流程

9.1.愿望线

“愿望线”往往能反映出人们的真实需求,明智的设计师应该注意到这些“愿望线”传达出来的信息。

【案例】

在公园或者是大学校园里,经常看到草坪上有人们自发走出来的小路。

这些小路就是“愿望线”,传达了大多数人的真实需求。

如果明明有规划好的人行道,人们还是另外走出了一条小路,就说明规划可能不合理,人行道放错了位置。

“愿望线”对设计师非常有参考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偏好都要被满足。

【案例】

人们希望在任何地方都能直接横穿马路,但这种行为是很危险的,对于这种偏好,就不能由着人们的性子来。

为了保证安全,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栏杆和警示标语,比如很多马路中间设置很宽的绿化带,这样做既可以美化环境,也能阻止人们横穿马路。

我们可以把“愿望线”这个概念再拓展一点。

“愿望线”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物理世界里使用某种东西留下的痕迹,那在网络世界,我们的活动一样会留下痕迹。

比如你在网站上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都会被商家记录下来。

这些数据就是你在网络上的“愿望线”。

9.2.系统地考虑问题

想要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体验,改进一两个局部往往是不起作用的。

要把全部体验当成一个整体来重新设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案例】

乘坐火车这个服务,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

所以想要提升用户体验,就要从整个系统入手,提出一整套的设计方案。

完成一次火车服务,一般需要十个步骤,挺多的,包括查询线路、确定时间表、确定价格、进站、买票等等。

把“乘坐火车”这个复杂服务分解为十个步骤之后,对每个步骤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这样才能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

【案例】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场景需要排队,怎么优化改善排队的体验呢?

先给用户提供一个概念模型,告诉用户排队的流程,消除不确定性,缓解他们的焦虑。

然后让等待看起来合理。

比如恶劣天气导致的航班延误。

接下来,是满足或者超越预期。

有些地方排队,会给出一个预计的排队时间,这个时间一定要高于实际的排队时间。

人们排队的时候,也不能让他们闲着,得让他们保持忙碌的状态。

人对时间的感知是很主观的,如果有事情,那10分钟就会过得很快。

同时,一定要做到公平。

对于插队等行为,一定不能宽容。

最后一点,是积极的开始,积极的结尾。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开头和结尾记得最清楚。

所以如果漫长等待的结尾是愉快的,那整个事件的体验会变得更好。

一、美感和情绪对设计的影响;二、设计的三个层次:

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

10.美感和情绪对设计的影响

美就是生产力,美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养眼,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进而提高效率。

人们在使用有设计感的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这么一试,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不至于因为一些小毛病而卡住,这样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款好用的产品。

【案例】

一个设计精良的电视遥控器,用户在操作中遇到了问题,往往会选择多尝试几次不同的操作,电视遥控器一共也没几个键,多试几次,肯定就能解决问题。

但如果这个遥控器设计得特别糙,上面还有一堆莫名其妙的按键,看着就来气,那你有可能就会不停地按一个键,这样的操作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11.设计的三个层次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

●本能层次就是天生的、最原始的需求,比如食物、安全。

●行为层次是后天学来的一些经验和动作。

●反思层次最高级,需要理性参与,比如看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解读、分析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设计师的工作,就是要让产品满足人们的这三个层次。

12.三种层次的设计方法

12.1.本能层次

在这个层次上,世界上所有人都差不多,不分种族和文化,如果一个东西我们第一眼看上去就说“漂亮”,这个判断往往就来自本能层次。

想要满足本能层次的需求,要做的就是发现并满足本能,而不是创造新的本能出来。

一款好的本能层次的设计,要在人们看到它第一眼的时候,就要情不自禁地说“我想要”,然后才问“它能干什么”,价格应该是最后关注的问题。

【案例】

苹果的iMac电脑,尽管它的配置和其他品牌的电脑差不多,而且价格更贵,但人们还是喜欢苹果电脑,因为颜值太高了,人们看到苹果产品的第一反应就是:

我想要。

所以在本能层次的设计里,颜值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除了外观,像感受、气味、声音,这些也都是本能层次的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

本能层次的需求,是亿万年的进化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它极其稳定,所以本能层次的设计几乎不会过时。

相比之下,反思层次的设计,就很容易过时,因为反思层次的设计,受文化的影响很大,文化一变,设计也就过时了。

12.2.行为层次

行为层次的设计主要讲究实用,从表面上看,功能设计最简单,但很多时候,别说你不知道用户的真实需求,就连用户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对于优秀的行为层面的设计,关键在于了解用户怎么使用产品,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甚至是隐藏的需求。

很多公司在研发新产品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

但市场调查往往很不靠谱,很多产品做市场调查的时候,顾客说喜欢,结果在上市之后却失败了,还有很多一开始没人看好的产品,却取得了成功。

【案例】

在手机发明的早期,人们认为手机只是小部分商务人士用的工具,不大可能进入寻常百姓家。

但从现在的“后见之明”来看,手机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伟大的产品。

12.3.反思层次

反思层次的设计,关注的是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某种特殊的记忆。

总之,反思层次的设计,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美观和实用,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有些普通产品,只要赋予它某种反思价值,就能彻底改变它的使用场景。

【案例】

有一个手表品牌叫Swatch。

这个品牌的手表设计的都很特别,它会有另类的表盘、奇特的读数方式。

这种独特的设计,其实降低了它的实用价值。

但Swatch手表满足的不是人们行为层次的需求,而是反思层次的需求。

它的手表读数是不方便,但只要看一下说明书还是不难搞懂的,这时候再给别人解释这个表的读数方法,就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愉悦感,这个愉悦感来自于反思层面。

知识清单

1.《设计心理学》这套书最早1988年就出版了,普通读者和设计师都非常喜欢这本书,一直很畅销。

到了2013年,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改,几乎是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唐纳德·诺曼,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2.好设计要兼顾可视性和易通性。

不能简洁到极致,因为这样就失去了可视性,用户不知道该怎么操作。

但也不能过于繁琐,这样就失去了易通性,用户会不明白你的产品是干嘛的。

3.设计一款好产品,要了解交互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分别是:

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和反馈。

示能,就是指某些物体本身就有的、特定的交互方式,不需要解释,它直接就可以被感知到。

意符是一种提示,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为。

约束可以限制用户的行为,让用户快速学会使用一款产品。

映射就是让控制开关和被控制对象之间有明确的关系。

一款好设计还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不让用户迷茫。

4.人的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深层原因。

如果问题出在设计上,通过约束、强制、再次确认、撤销的方法,可以尽量减少用户的操作失误。

5.设计师要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设计的始终都要围绕以人为本展开。

6.简单并不是设计的最高标准,也不是人们最想要的。

很多事情的复杂性是不能简化的,真正让人恼火的,其实不是复杂,而是困惑。

所以设计师要面对的问题,不是把所有产品都变简单,而是要消除人们对复杂产品的困惑。

7.设计师管理复杂的六个工具,分别是:

概念模型、概念重组、模块化、自动化、默认选项和入门教程。

但很多东西的复杂性,是没办法完全简化的,所以作为用户也应该掌握一些应付复杂的方法。

可以通过拆分任务、观察、模仿的方法快速学习复杂技能,还可以用清单来避免错误。

8.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接到问题马上就开始动手。

“愿望线”往往传达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对设计师有重要参考价值。

要把服务当成一个整体来设计,要有系统化的设计思维,把全部体验当成一个整体。

9.美会激发人们的正面情绪,而正面情绪又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具有美感的东西不仅仅是养眼,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好看的东西更好用,美就是生产力。

10.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本能层次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所有人的需求都差不多,不分种族和文化,所以它最稳定。

行为层次关注的是产品的实际功能,这一层次的设计,关键在于发现人们真实的需求。

最后说的是反思层次,这个层次关注的重点是产品的文化内涵,帮用户塑造的个人形象。

金句

[1]一个好的设计,要兼顾可视性和易通性。

不能简洁到极致,失去可视性,用户就不知道该怎么操作。

也不能过于繁琐,失去易通性,用户会不明白产品的设计意图。

[2]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

人往往只是问题的最浅层原因,如果使用一种机器经常出错,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

[3]设计师和工程师不一样,工程师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强,丢给他一个问题,工程师马上就会开始着手解决。

但设计师不会这样,他们首先会花力气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设计才能解决人的真实需求。

[4]设计师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设计的始终都要围绕着“人”来展开。

[5]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一个基本事实,好设计是驯服了复杂,而不是让复杂变得简单。

[6]很多复杂是有必要的,如果为了简单而简单,以削减功能、牺牲使用体验为代价,那这种设计理念就是错误的。

[7]系统复杂性的总量是恒定的,想要用户操作变简单,那隐藏在幕后的复杂性就要增加。

很多产品都有不可简化的复杂性,关键在于谁去处理这个复杂,是用户还是设计师。

[8]想要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体验,改进一两个局部往往是不起作用的。

要把全部体验当成一个整体来重新设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9]美真的是生产力,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养眼,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进而提高效率。

[10]一般来说,本能先于意识,所以本能需求是首先要满足的,一个产品如果一打眼就很不受人欢迎,那它再有文化内涵,也很可能是一件失败的产品。

[11]本能层次的需求,是亿万年的进化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它极其稳定,所以本能层次的设计几乎不会过时。

相比之下,反思层次的设计,就很容易过时,因为反思层次的设计,受文化的影响很大,文化一变,设计也就过时了。

[12]颠覆式的创新,市场调查往往是不靠谱的,用户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你就需要一个具有洞察力的设计师,凭借他异于常人的能力,来推动整个产品的研发。

当然,这可能会承担很大的财务风险,但这也是伟大产品的必经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