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0809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docx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六经提纲:

1太阳病脉证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

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

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腹满。

脉大(实证沉实而大,热证洪大滑数)

3少阳病脉证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胸胁苦满。

脉弦细。

病机:

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

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脉弱

5少阴病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

全身气血虚衰。

咽痛。

脉沉微细。

6厥阴病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

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1.伤寒的涵义

广义:

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

狭义:

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2.《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

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

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

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

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

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4.简述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

○1.太阳伤寒的典型脉症:

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充分反映了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2.太阳中风的典型脉症:

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充分反映了风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3.温病的典型脉症:

发热而渴、不恶寒。

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卫分证)亦有恶寒,但多伴见微渴、舌红、脉数等。

与中风、伤寒有区别。

5.“荣弱卫强”的含义是什么?

“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

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影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6.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P39/63

麻黄汤之喘因肺合皮毛,表闭肺气不宣所致,症见喘而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寒,苔白,脉浮紧,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滞,肺气失宣。

麻杏甘石汤是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证见喘、咳、汗出、无大热、口渴、苔黄脉数。

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

小青龙汤因水饮内停引起肺气的肃降则喘,证见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

病机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寒饮犯肺。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喘乃风寒迫肺,肺气上逆,证见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病机是素有喘疾之人中风而诱发气逆作喘,或太阳病误下邪入肺中,肺气不利作喘

7.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

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

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9.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

因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为风寒之邪阻滞太阳经腧,使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所致,如用峻汗的麻黄汤加葛根发汗,恐其过汗伤正损伤津液,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之目的。

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

这样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

且方中之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既可缓筋脉之急,又为津液生发之源。

10.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

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

p26/168

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

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

11.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

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

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

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则源于无汗。

总的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其治法为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方用大青龙汤。

方中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

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12.试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

小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脉浮紧。

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挟水饮。

治宜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再配以桂枝更增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心、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与干姜相伍,又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以上诸药皆为辛温之品,恐其辛散太过,故加两味酸敛之品:

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

另加炙甘草调药和中。

诸药合用可奏外散风寒,内蠲水饮之功。

13.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点。

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在治法上两者都是表里双解,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里证的不同:

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故以烦躁为主证,治疗上要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之里证为水饮内停,故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兼以温化水饮。

14.表郁轻证有几种类型?

试述其证治异同。

表郁轻证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和桂枝二越脾一汤证三个类型。

三证所同者,是病机均为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治法均为辛温微汗。

所不同的是,桂麻各半汤证为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治以小发其汗,用桂枝汤、麻黄汤两方各取1/3用量相合,在三方中发汗力最大;桂二麻一汤证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法为微发其汗,取桂枝汤原量的5/12,麻黄汤原量的2/9,按两方比例2:

1组方,其发汗力量较桂麻各半汤为轻;桂二越一汤,属表郁兼内热,除寒热并见外,尚有轻微的里热烦躁,故治以辛温微汗,兼清里热,取桂枝汤与越脾汤按2:

1量合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

15.表里同病,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综合全论,《伤寒论》对表里同病的复杂证候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表里先后治则,即当表里同病时,可根据表里证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1)先表后里。

乃治疗常法,此原则主要适用于表里同病儿表证较重、里证属实且病势不急之情形。

若不遵循这一原则,反而先行攻下,则可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故仲景曰“此为逆”也。

如太阳蓄血轻证兼表证,热痞兼表证等即属此类;

(2)先里后表。

它是治疗之变法。

多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属实或属虚但病势急重之病证,若不先治其里,必致证情危贻,往往影响患者生命,故先治其里,待里证缓解后再议解表。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少阴阳衰阴盛兼表证等;

(3)表里同治。

即表证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多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较轻,表邪不著,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表征不解的病证。

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偏重于表,或偏重里,或表里并重之分,如大青龙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即是其例。

16.简述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脾一汤证有何异同。

大青龙汤证与桂二越一汤证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

但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泻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较强;儿桂二越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17.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

(1)心阳虚心悸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药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2)心阳虚烦躁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3)心阳虚惊狂证:

惊狂,卧起不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4)心阳虚奔豚证:

气从少腹上冲心。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18.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

同:

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

异:

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真武汤证实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

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

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不利等。

19.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

治以泄热消痞。

方用大黄黄烈泻心汤。

方中大黄泄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

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清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

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

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

治以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附子泻心汤。

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20.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同:

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

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

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

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

2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

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侯有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理论热征象。

病机为邪热郁于中焦。

其煎服法:

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

临床意义:

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

附子泻心汤

证侯:

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在此基础上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

病机:

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

其煎服法:

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芩、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

临床意义:

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以利温经复阳。

22.论述黄连汤证的病机、主证、治法、方义、方中为毛使用桂枝?

黄连汤证的病机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胸中有热而气逆,所以欲呕吐;腹中有寒邪儿气滞,所以腹中痛。

本证热者自热,寒者自寒,格拒不交,治以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方用黄连汤。

方中黄连清在上之热,干姜温在下之寒,二药相伍辛开苦降为主药。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和中,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桂枝辛温散寒,宣通上下之阳气,使寒热得调,则疾病自愈。

23.五苓散主治何证?

其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本题实际是总结分析第71、72、74条。

五苓散主治太阳蓄水证。

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水液内停,故小便不利;水蓄于内,阳气不能化气升津故口渴喜饮;表证不除,正邪相争,故可见微热、脉浮或浮数;若汗出过多,伤及胃中津液,出现烦躁不眠,口渴欲饮等病证;蓄水重证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的表现。

病机: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

通阳化气行水。

外散风寒。

方药:

五苓散。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气,助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解表。

本方用作散剂,取其发散之意,服药期多饮暖水以助药力。

24.试述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它与五苓散证有何不同?

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症为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小便不利等。

病机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所致。

治以滋阴清热,淡渗利水之法,用猪苓汤。

方中阿胶滋阴润燥,化石清热利水不伤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共为养阴润燥,清热利水。

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主要区别,首先是症候性质的不同,猪苓汤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五苓散证性质属寒,阳气不足。

其次是病变部位的不同,猪苓汤证是里证,五苓散证是表里同病。

第三,在临床表现上,猪苓汤证有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等;五苓散证可见脉浮,身有微热,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

第四,在治法上,前者清热育阴利水;后者化气行水,兼解表。

第五,在用药上,除共用茯苓、猪苓、泽泻外,前者用阿胶滋阴,滑石清热;后者用白术健脾,桂枝通阳化气解表。

25.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证治异同?

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皆属下焦水停证,均有气化不利,水饮内停的病机,且证候表现皆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特点,治法上均以利水为主,均用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

所不同的是,猪苓汤证是阳明病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

其脉浮发热是里热;口渴为津伤、水蓄;且有不恶寒、舌红少苔等见症。

治宜清热利水育阴,方中用化石、阿胶清热滋阴,而不用温热的桂枝、白术。

五苓散证为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水寒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寒,里无热邪。

其脉浮发热是表证;口渴是水蓄而津不上承;且伴有恶寒、舌苔白等表证。

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故方中用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兼以解表。

26.附子汤和真武汤如何区别运用?

同:

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

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

异:

真武汤—水湿泛滥(变动不居)—见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小便不利—附术半量,重用生姜以温散水饮,不用人参—温阳化气,以散水饮

附子汤—寒湿凝滞,经脉不利—背恶寒,手足冷,身体骨节疼痛—倍用术附,去姜加人参以温补阳气—温补元气,以祛寒湿

27.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如何鉴别。

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均属下焦水气为患。

不同的是真武汤证由少阴水脏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而成,故其证以腹痛。

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为主,并兼见阳虚寒盛之象,治当温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法,方用五苓散。

28.猪苓汤证与真武汤证如何鉴别?

两证同属水气为患,均有咳、呕、下利、小便不利之症。

区别在于:

猪苓汤证是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化,水热烦扰,故兼有心烦不得眠、小便短赤不利、舌质偏红而少津,治宜育阴清热利水。

真武汤证为少阴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浸渍,故兼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而色白、舌淡苔滑等,治当温阳化气利水。

29.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

其鉴别点在于:

苓桂术甘汤证之发生,是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而真武汤证则是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肾阳亦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若清阳不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

因此两证均为水气为病,都可致头眩,但一病在脾,一病在肾。

故脾虚停水常伴见心下逆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脉沉紧脉证,而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寒肢冷,心悸等症,故治疗上前者应温阳健脾为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后者以温肾利水为主,用真武汤。

30.何谓坏病?

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

由于坏病证候复杂,变化多端,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变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可遵。

因此《伤寒论》原文第十六条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

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

31.何为水逆证,其产生的病机是什么?

如何治疗?

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

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

方药:

五苓散。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32.试述如何治疗蓄血证(蓄血证可用哪三方进行治疗,三者如何鉴别?

)。

蓄血证可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疗。

三者虽都可治疗蓄血证,但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势有缓急之异,具体鉴别如下:

桃核承气汤证为邪热与瘀血初结,血结不坚不深,病证尚浅,所以其主证以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为特点,且有“血自下,下者愈”的转归。

当表证已解,血不自下,治以泻下瘀热。

方用桃核承气汤。

方中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经活血,以助桃仁;大黄清泻热邪,去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

抵当汤证为邪热与瘀血久结,血结较深,病势较急,病情较重,其主证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微或沉结,治以破瘀泄热。

方药:

抵当汤。

方中大黄泻热逐瘀;桃仁活血化瘀以滑利;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

抵当丸证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故主证仅见少腹满,小便自利。

治以泻热逐瘀,峻药缓图。

方药:

抵当丸。

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水蛭、虻虫用量减少,桃仁用量加重,改汤剂为丸剂,并以水煮丸,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药力轻缓而绵长。

33.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

太阳蓄水与太阳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而随经入里。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

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智方面的主证,如其人如狂或其人发狂,因邪结于气分,不关气分,故小便多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

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34.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

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证也不同。

抵当汤用量大而且为汤剂,故其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临床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身黄,脉沉结或沉微。

而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者。

35.大、小结胸证:

小结胸证病变范围比较局限,“正在心下”,仅限于胃脘部;大结胸证则从胸膈到心下甚至波及少腹。

小结证“按之则痛”,而大结胸证痛而拒按。

小结胸证为痰热互结,而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

小结胸证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大结胸证宜邪热逐水开结,方用大陷胸汤。

36.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

结胸证与痞证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

但两者病机、主证、治法等却大不相同。

结胸证的病机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

其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逐破结。

痞证为无形之邪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

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

主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

治以和胃消痞为主

37.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

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皆有下利之症。

区别在于:

葛根汤证表征突出,其病机为太阳表邪,内迫大肠,故以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证候特点。

因里无热邪,故见蛇胆,溲清,排泄物臭秽不甚,无肛门灼热等症状。

治用葛根汤解表升阳止利。

葛根芩连汤证里证突出,其病机为表邪内陷,热迫肠腑,故有发热、喘而汗出以及口苦、苔黄、溲赤、肛门灼热、利下臭秽等里热见证,治用葛根芩连汤,清热解表止利。

38.何谓阳明病外证?

其病机如何?

阳明病外证,即阳明里热实证反映于外的证候,其表现有: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里热炽盛,蒸腾于外,则见身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见汗自出;表邪已解,故不恶寒;里热亢盛,故反恶热。

此皆阳明里实证之外候,为阳明热证与实证所共有,也是阳明病的辨证要点。

39.阳明热证、实证:

病机:

津伤燥化,阳明热实。

阳明热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实证之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或焦燥,脉洪大滑数或沉实而大。

40.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中均用大黄,故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

调胃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症。

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

小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41.比较三承气汤的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组成

里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常未至坚硬者,用调胃承气汤,以泻热和胃,如实热在胃,心烦者胃气不和谵语者,胃实燥热腹胀满者,蒸蒸发热者,方用大黄泻热开结推陈致新,重用芒硝意在泻热,炙甘草甘平和中,顾护胃气。

里热不甚但也成实,大便硬未至潮热者,用小承气汤以泻热通便,行气导滞。

如大便硬而微烦,谵语,下后大便复硬而少者,方用大黄泻热去实推陈致新以荡涤肠胃,厚朴行气陈满,枳实行气破结。

热甚而实,大便硬,发潮热者,或燥屎已成者,用大承气汤攻下热实,荡涤燥屎,可见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方中大黄泻热荡实,芒硝泻热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破滞开结

42.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

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

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

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

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

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

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

43.三阳病均有发热,请简述各自的特点及其机制。

太阳病之发热,为发热恶寒并见,其病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