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1212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docx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

西安核心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路径

编者按:

一个中心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其功能的作用力有多大,决定着这个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决定其发挥中心城市聚集、扩散和综合服务等作用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城市功能的发挥依托于与之匹配的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就构建西安城市功能和产业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深入的阐述,并对当前西安发展要正确处理的五对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文有较深的理论参考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意义,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示。

当前,在西安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问题上,全市人民已经形成了共识。

把西安这个内陆城市放在全球的范畴内考量,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就是一个最科学、最合理的定位。

而西安的发展目标则是要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

基于这样的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如何来构建西安的城市功能、并根据城市功能来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路径,是做好西安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大文章的核心所在。

一、构建西安核心的城市功能

当前,深入发掘、完善和强化城市功能,并且要让各种功能之间相协调、相匹配,这是构建西安城市功能的主要任务。

构建西安城市功能的重点,就是要建设“三个一流”,即建设一流的世界级文化中心、一流的全国宜居城市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这应是西安最核心的城市功能。

1、构建一流的世界级文化中心

西安具备建设一流文化中心的基础条件。

作为罗马、雅典、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是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周的华夏端倪与礼仪天下、秦的第一帝国和第八奇迹、汉的丝路开端与通商欧亚、唐的泱泱盛世与天下朝服都已不仅仅是传奇的历史,更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西安积淀下来,成为当前西安精神的要素构成,成为西安旅游的最主要资源。

2007年,来西安旅游的海外游客突破了100万人次,国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37.2亿元。

近年来,西安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步伐明显加快。

曲江新区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

F1摩托艇世锦赛和欧亚经济论坛在我市相继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申报成功,彰显了西安人文之都、现代新城的魅力。

要打造西安文化中心,首先要强化西安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性内核的概念,要打造中华民族“根文化”、全球第八大奇迹、中国道教文化祖庭等西安文化品牌。

为此要大力做好西安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工作,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其次要用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思路来激活历史文化,使其绽放现代光彩,并反过来为西安的经济发展服务。

特别要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旅游者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

2、建设全国一流的宜居城市

西安早已不是以前人们想象的“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的景象。

近年来,国际化、人文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城市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西安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宜居城市。

现在的西安不仅仅是厚重的、传统的、古老的、黄土的,也是新鲜的,现代的,绿色的。

宜居西安,体现在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上。

2003年至2007年,五年间,西安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460多亿元,其中,2007年的投资总额达到2003年的3倍。

大规模的集中建设,使西安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道路建设、水、电、气、热供应条件和生态环境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改善。

西安不仅告别了水荒,而且在较长的时间内,城市供水都有着较大的保障。

污水处理能力也提高到了全国先进水平。

公路更是四通八达,成为陕西“米”字型公路的枢纽。

城市道路路网密布,设施更加人性化,地铁建设也在2007年全面开工。

电网遍布城市乡村,天然气已经开始向郊县延伸,全市集中供热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宜居西安,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上。

目前,西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2%,绿地率达到31.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59平方米。

仅在2007年,全市新增城市绿地面积就达到373万平方米,新增水面8000亩,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4天。

宜居西安,还体现在西安优越的教育和医疗环境上。

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人们到西安生活和创业,而作为大学城的西安,也是很多人选择举家来此的理由。

西安现有普通高校、军事院校、成人高校和民办院校108所,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超过800人,居全国之首。

2006年,西安各类学校在校生超过20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西安是全国医疗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在黄河中上游和整个西北地区,西安是最大的医疗中心,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最为强大,对周边地区正在发挥着较强的辐射作用,而且其覆盖范围还在扩大。

完备的教育基础设施、优越的高等教育环境和医疗条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西安定居。

西安将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市民的居住生活条件,通过路网建设、气、热、水、电等城市功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承载力。

地铁2号线、1号线、三环路工程、关中环线等重点工程将完善西安的交通骨架,新启动的西安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将使西安的道路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

大量的水、气、热工程,会让人民生活体会到更大的便利和舒适。

同时,随着大绿二期工程、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渭河滨河新区生态带、灞河入渭口万亩生态湿地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程的建设,西安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3、建设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

西安智力资源丰富,研发能力强,科教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列第三位。

2008年2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授牌仪式。

西安比肩京津沪深,跻身国家6大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西安现有一批国家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和产业大军。

拥有各类科研技术机构300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6.5%。

2007年西安市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及高技术服务业)产值超过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

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内部经费支出达到35亿元,占全市GDP的2%以上。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6768件,比上年增长62%;全年专利授权量2529件,比上年增长43%。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61家,以创新研发为重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500多家,具备了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条件。

西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利用获得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难得机遇,用好国家在项目布局、资金扶持、专项建设等方面给予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优惠政策,把西安建设成为我国一流的航空、航天、兵器、电子、通讯设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和生产基地。

重点是要以4个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9个国家级科研基地为平台,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切实抓好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要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

同时,西安还要进一步加大对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城市的申报工作,争取通过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来加快我市的改革进程,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二、选择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西安

产业发展的路径

透过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由数个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起来的,如芬兰、日本等。

国内的典型城市如青岛(青岛啤酒、海尔、海信)。

按照当前产业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西安的主导产业应该选择放在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上。

这五大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强势产业,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部门、行业和产品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从而作为经济的发展极,带动西安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这五大产业要延长产业链,壮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和效益规模,实现从特色产业向强势产业的跨越。

当前,重点是要大力促进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旅游、文化、能源化工等产业的发展。

1、汽车产业。

2001年以来,西安在汽车产业上的投资累计达到75亿元,由此产生的效益正显现出来。

目前,西安汽车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20%。

我市要大力支持这一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已经出台的有关汽车产业政策,特别是要围绕陕重汽和比亚迪发展汽车零部件,健全配套体系,延长产业链条,使西安成为西部地区的汽车产业基地。

2008年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要达到350亿元以上。

2、航空、航天产业。

航空和航天产业是西安产业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

当前,要全力发挥西安在发展这两大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拉开这两大产业大规模、高规格启动的序幕。

重点是要加大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迅速完善园区的各种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最重要的是园区要大力做好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工作,迅速扩大这两大产业的发展规模。

2010年前,西安阎良航空基地和西安航天基地将完成投资260亿元,实现产值305亿元。

3、新材料产业。

西安的新材料产业有两个分支。

一个是半导体材料,主要用于电子信息方面;一个是钛、镁、铌等稀有金属合金和陶瓷材料,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等方面。

半导体产业方面,西安已经形成了以英飞凌的设计、美国应用材料的半导体设备生产、西岳半导体芯片生产和美光半导体封装这一完整的生产链条。

当前要继续完善和延长产业链,加快美光、应用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使之早日达到设计规模,把西安建设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全国第四大半导体产业生产基地。

在有色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产业方面,要通过新材料基地、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工程化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使我市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2008年,新材料产业要完成产值100亿元,2010年前要超过200亿元。

4、旅游业。

西安的旅游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

要引导游客通过西安之行,走进历史,感受人文。

要打出中国“根文化”的品牌,坚持以古都(遗产)为核心的产品多元化和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思路,以文化与旅游共兴为指导原则,创新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布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进一步巩固旅游业作为西安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提升西安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城市地位。

一直以来,西安的旅游业的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在于我们一直没有抛开政府的主导地位,市场本身的力量在旅游市场的建设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够。

政府应该在旅游规划、公共服务、城市形象推广、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旅游项目的设计、开发、建设都应该交给市场自己来运作。

当前,西安要深化以秦文化为主导的传统产品,围绕唐文化为中心进行产品体系创新,加强周、汉文化的保护和再现,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整合并提升以秦岭山水文化生态为载体的旅游产品系列。

5、文化产业。

要建设闻名世界的文化之都,西安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西安的文化产业,当前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通过改革,解决体制问题。

西安的文化产业存在条块、部门、行业、区域分割的问题,没有形成发展的合力。

可以考虑把分散的文化资源,集合向外竞卖,实现国有资产的退出,全面激活文化市场。

二是要通过政府投入和启动民间投资的方式,解决文化产业投入低的问题。

加大对文化的投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从文化投入占城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看,西安仅相当于成都的五分之一。

为此,不但要加大政府对文化公用设施的投入,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启动民间投资,吸引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文化设施建设。

三是要通过创新和发掘,解决西安文化产品档次低的问题。

西安的文学、书法、戏剧、音乐、影视、出版、民间文化等等有很好的基础,问题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挖掘和创新,找到产品和市场的契合点。

例如可以在西安大量的历史遗存中发掘可资利用的文化视点进行市场策划和包装,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现。

同时,要构建西安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促进高、精、尖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产业的规模化。

6、能源化工产业。

2006年西安和榆林、延安签定了合作协议,拉开了两地产业合作的序幕,也为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奠定了基础。

西安的能源化工产业,要根据陕北重大项目产品、规模、实施进度情况,在西安同步实施下游项目,向东部输出终端产品,形成陕北西安东部这样一个“L”型的物流和价值流,在西安和省内沉淀更多的能源化工产业附加值。

为此,西安市正在筹划建设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

这个聚集区位于渭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两侧,包括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咸阳市泾阳县部分区域,总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两大产业板块,规划使整个区域成为全省乃至西部最大的装备制造和化工产业聚集区,完全可以大规模承接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延伸。

当前,市发改委组织编制的《渭北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即将完成,中国国际能源公司、中海油等国内能源化工巨头正对在我市投资能源化工产业项目进行调研。

我市西化热电公司结合搬迁改造需要,已初步选址渭北产业聚集区,准备实施聚氯乙烯及下游精细化工项目。

2008年,我市还将策划、组织一批具有较强的产业链延伸能力、具有较高附加值、投资几十亿乃至过百亿的重大产业项目,争取使之早日落户聚集区。

三、当前西安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

五对关系

构建城市功能,打造强势产业,是西安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和核心内容,也是全市的一项重点工作。

当前,要把这项工作切实做好,笔者认为,必须充分把握全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西安的发展状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1、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和西安发展所处阶段的内生要求的关系问题。

从2008年起,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从紧的货币政策、限制新开工项目、更严格的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条件等,对全国经济增长会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西安正处于价值兑现期,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趋成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处理好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和西安发展所处阶段的内生要求的关系,就是我市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必须符合国家关于宏观调控的大政方针,一方面要结合西安实际,充分利用西安各种资源和优势,尽可能加快西安的发展。

这就要求经济管理者必须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提高对重大问题的把握能力,进一步搞好宏观运行的监测、预测和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走势和发展改革的大局,从体制和政策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增强发展改革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指导性。

二是提高项目推进能力,必须善于策划项目、储备项目、运作项目、管理项目,充分发挥发改系统在抓项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提高综合协调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调节手段,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调动和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促进西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

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两项原则,一是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二是着眼长远,兼顾眼前。

二者之间应当做到取舍得当,不可偏废。

西安的眼前利益,还是加快发展,使全市人民享受发展的成果。

那么同时就必须付出土地、负债等方面的代价(例如建设地铁的同时,人们必须忍受交通拥堵的现状)。

而长远的利益,如果是在“好”与“快”之间进行选择,则是“好”。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把握好,才能对地方经济的形势作出正确的预判,引导西安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3、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问题。

西安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总量太小,及由此导致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做大增量,一个是激活存量。

而当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五大主导产业以及新材料、能源化工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极(如扩大建设开发新区、打造渭北产业聚集区等)等方式做大增量。

而在激活存量方面,西安具有很大的空间(非公经济的比重仅46%左右)。

重点则是中省、军工企业资源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中省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融合。

4、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问题。

西安是我国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市,这里是走近民族历史、感受中国人文最好的地方。

作为西安的建设者,我们要学习并且领会这座城市特有的好学、知礼、淳朴、厚重等传统风范。

但同时,还必须摒弃西安的深远历史在我们内心深处残留的历史文化包袱,通过学习切实提高我们感知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升我们建设和管理城市的水平,培养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另外一方面,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就必须在促进西安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建设、社会建设、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要充分利用我市在古文化遗存、现代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真正做到古新分治,古为今用,古新合一。

5、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自我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资源配置问题。

西安当前必须立足自我发展,迅速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本质,要从更大的范围内,从全球、全省的范围内配置西安发展的资源,和周边城市间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方式,推进自身的发展。

西安应该和罗马、和丝绸之路的其他城市、和黄河中上游及关中城市群的兄弟城市一起,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当前,国家已经正式启动了“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工作,西安将在这一区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前重点应当放在与陕北的经济合作上。

通过延伸化工产业链,推进我市能源化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当前,西安已进入了城市价值加速兑现的重要时期。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城市定位,切实完善和加强西安的城市功能,并通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来强化和固化这些功能。

只有这样,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发展目标才能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