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1254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项教学内容。

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有根据《红楼梦》第七十回选编的《红楼春趣》。

2.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教学建议:

(1)教学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之一。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教学中并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重点感受这两个方面,在阅读和感受中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课文都是由原著节选或改编而来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注意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原著,了解相关资料,阅读某些章节,启发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配合“古典名著之旅”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多项教学内容。

通过选文、改编、排练、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鲜明的历史人物的形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都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

目的是引领学生自觉走进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

(2)指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

这是本单元的又一语文素养。

教学中可以首先借用范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引导学生选择书或文章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内容,写出自己真实、具体的感受。

建议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或自己读过的其他名著进行选材和命题。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5.草船借箭

1.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2.明确文题,理解“借箭”。

3.了解人物特点。

4.学习阅读古典名著。

2

自主、合作、探究。

感情朗读。

6.景阳冈

1.理解课文,了解打虎经过。

2.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3.感情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4.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

课前阅读。

自读自悟。

感知人物。

7.猴王出世

1.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2.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

3.了解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1

1.放手自学,理解课文,了解内容。

2.充分朗读,感受语言丰富优美。

3.理解词语,积累方法。

8.红楼春趣

1.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1

自读感悟

教师引导

口语交际:

怎么表演课本剧

1.在表演中进一步感受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感受中国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放手学生选文、改编、排练、表演。

重视评议,鼓励为主,恰当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叙述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

习作:

写读后感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文体,明确要求,掌握写法。

2.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3.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2

阅读提示及例文,了解读后感及写其作用。

出示范文,自主阅读,掌握写法。

引导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主题文章写读后感。

引导学生自改互评。

语文园地二

1.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同的语言的方法。

2.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3.理解《鸟鸣涧》,积累古诗。

2

自主、合作、探究

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

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

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

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

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

”),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

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

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

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

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

(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

如:

(1)谁用草船借箭?

(2)向谁借箭?

(3)为什么要借箭?

(4)怎样借箭?

(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

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

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

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

(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

(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

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

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

(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

(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

(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四、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

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小组交流: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

(自由交流)

(1)曹操——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

(2)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顾茅庐、借荆州、白帝托孤

(3)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走麦城

(4)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

(5)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夜袭徐州

(6)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木牛流马

(7)赵云——长坂坡

(8)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

(9)吕蒙——白衣渡江

(10)曹植——七步成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6.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简要的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难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

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识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四个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

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

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

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

下冈(1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

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什么方法理解呢?

其实,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

这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

3.武松到了店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

(不是)那是因为什么?

(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这个意思呀!

那么武松信不信呢?

(不信)于是,他前后喝了(十八碗),多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

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

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

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

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

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

(喝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

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

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

那大虫如何攻击他?

武松又如何应对?

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

(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

(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

(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

(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

出示:

“那只大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

(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

出示:

“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

(赤手空拳)如何应对?

出示:

“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

(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

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

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

你觉得呢?

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

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

赞成后者:

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豪爽、倔强、无所畏惧、勇敢机智)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精读课文,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更要体会人物形象,所以重点讲解打虎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7.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认识“芝、迸”等16个生字。

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

(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

本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