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1322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8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教案.docx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课程名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计划学时:

32课时

选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适用专业:

适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课程的教材。

课程负责人:

纪征

第一周

授课内容:

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人类的传播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

3、《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2.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3、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传播活动的几个层次

2、电子媒介的类型和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从考察传播现象的角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行为研究

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

宏观效果研究

2、从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1)自我传播:

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群体传播:

这是指在某一无组织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组织传播:

这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

这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传播。

(6)国际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很多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如卫星电视、短波广播、因特网等。

3、从传播内容或专题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

文化传播研究

科技传播研究

传播媒介管理研究

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

传播与信息社会研究  

二、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事实上,在以唯物史观建构传播学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其著作中为我们提出了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

我们必须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入手,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也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

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把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传播学研究的地位在中国正式确立。

注意: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论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学研究都任重道远。

人类的传播行为

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非语言传播时代

人类进化早期:

后期:

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较为复杂的传播,交流场景:

特点:

信息简短和单一,且缓慢进行

二、口语传播时代

1、语言大约产生于9万年前到4万年前之间。

2、语言产生的原因:

3、语言的产生大大加快了人类走向文明的进程,对信息传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语言拓展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

(2)语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成为人类重要的思想工具。

(3)在长度、复杂性、准确性和精细程度方面,语言可以记忆、传递、接收和理解的信息,都远远超过了非语言时代。

4、在口语传播时代,非语言媒介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1)结绳记事

(2)实物信

三、文字书写时代

1、文字大约开始于5000年前,文字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2、文字起源于图画,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书画同源”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我国商代的甲骨文

3、造纸术的发明及手抄传播

四、印刷时代

1、我国在公元450年最早发明了印刷术。

唐朝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书籍。

2、印刷术的发展

公元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促进了书籍的廉价化。

3、印刷机的出现为近代报刊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带来的造纸、印刷、通讯、交通等领域的一系列巨大变革,极大降低了报纸的生产成本,为报纸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纸”-廉价的“便士报”(以《纽约太阳报》《先驱报》为代表)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

4、施拉姆对印刷媒介的高度评价

“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

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

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五、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电子传播的重要贡献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电影、广播、电视、因特网

1、电影1895年12月28日,被定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被誉为“电影之父”。

2、广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始播音,标志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

3、电视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的诞生。

4、因特网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最早的计算机网络于1969年在美国问世。

因特网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特点,而以个人化、目标性、双向互动、全球性传播的独特优势,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构成了巨大冲击。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哪些阶段?

2、传播学的学科体系是怎样划分的?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了人类的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人类传播的基本阶段,掌握了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传播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了学习传播学的重要意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周、第三周

授课内容: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4课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

3、《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模式的概念和主要的传播模式

2、符号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3、符号的分类

教学内容: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模式

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

1、模式的构成:

(1)要素

(2)关系和结构

(3)过程

(4)功能

2、模式的类型: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3)数学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三、传播过程的模式

传播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

Who

SaysWhat

InWhichChannel

ToWhom

WithWhatEffect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

(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

(1)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传播形成干扰。

(2)该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点:

缺少反馈环节,把这个传播模式完全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直线模式的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对该模式的评价: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

(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

(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见教材)

对该模式的评价: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但该模式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

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态的传播要素。

控制论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

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总系统

分析和评价:

该模式该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社会上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他们借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基本群体(Primarygroup)和参照群体(referencegroup)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统(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其周围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统之中。

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

3、马莱茨克模式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特别注意突出媒介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和其外部形象。

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因此,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评价和分析:

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

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

他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且更具社会性。

但这一模式虽然列举了影响传播的各种因素,却失之于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

4、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

(1)大众传播是系统的集合

它是使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电子媒介系统的一个系统。

它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大众传播自身又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

(2)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

开放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等

(四)传播过程的模式总结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总传播过程

传播符号与意义、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二、信号与象征符

1、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2、象征符的性质

(1)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之间具有随意性。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一)人类使用的符号: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二)语言符号

语言:

能指与所指,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性;语言的产生是循序渐进的

文字:

文字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历时性;文字的产生具有突变性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号(类语言)

外表

(二)非语言符号体态符号

时空语言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外,直接达到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

1、类语言指伴随语言而瞬息万变的声学行为,包括音量、音调、音色、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停顿等。

2、外表

外表:

可控外表、不可控外表

服饰:

个性化的追求,服饰个性有特殊的内涵:

制约服饰语言的因素:

人服饰的个性化要与背景条件想吻合,就是国际上通行的TPO原则,既Time、Place、Object

3、体态语:

体态语指的是用表情、动作和体姿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

可分为:

表情语和姿势语。

(1)表情语

表情语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语言。

•在70万种人体语言中,表情语就多达25万种。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目光交流达交谈总时间的50%~70%时,就可形成融洽的交谈。

•公事凝视、社交凝视、亲密凝视、侧扫视

面部表情可分为10种:

兴趣、愉快、痛苦、惊奇、愤怒、厌恶、惧怕、悲哀、害羞和自罪感。

(2)姿势语

姿势语包括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

首语是指人体头部动作所传递的信息;

手势语是指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

体姿语是指人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

•手往哪放?

•手势怎么做?

•如何握手?

4、时空语言:

是指人们利用时空来表达某种思想的社会语言。

•霍尔的“空间传播理论”:

距离和方位

•在社交场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四个区:

亲密区<45cm;个人区45cm~120cm;社交区120cm~210cm~360cm;公共区>360cm。

5、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关系: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

2、传达功能例: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3、思考功能

五、职业传播者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原则

1、和谐协调;2、自然得体;3、个性魅力;4、注重效果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分析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

2、请举例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3、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5、简述符号的意义。

6、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7、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8、符号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了人类的传播活动的主要模式、各类模式的意义、人类传播中符号的意义和功能,掌握了运用模式对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传播过程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符号的意义和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周、第五周

授课内容: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象征性社会互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4课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

3、《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符号的意义

2、象征行为和象征互动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1、象征互动理论

2、符号的意义

教学内容: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意义与暗示意义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表现在: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

2、语言符号的多意性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

2、受传者的意义

3、情景的意义

美国人用食指和拇指作零的形状,意思是“说”一切顺利。

然而同样的手势,在日本表示钱,在马耳他和希腊是侮辱,而在巴西则被视为下流。

符号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

2、受传者的意义

3、情景的意义

美国人用食指和拇指作零的形状,意思是“说”一切顺利。

然而同样的手势,在日本表示钱,在马耳他和希腊是侮辱,而在巴西则被视为下流。

符号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吗:

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人类整体驾御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4、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能够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的象征行为

1、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灿漫时,她在丛中笑。

例如:

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

红豆:

玫瑰花爱情

2、象征互动理论

米德、布鲁默、特纳等

象征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能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象征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2、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3、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4、意义互动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她即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又反过来影响了社会关系。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

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文化符号体系的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和约的方式形成的,而他们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2、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了人类传播活动符号的分类及符号在意义交流中的作用,从而加深了对象征互动理论的理解。

第六周、第七周

授课内容:

受众研究

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选择行为

受众研究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4课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

3、《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受众的选择心理和行为选择

2、受众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

2、受众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教学内容:

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选择行为

一、受众选择信息的心理

1、求知:

对新情况、新知识、新变动信息的认知渴望,是人们动机心理的反应。

2、求新:

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

3、求同:

受众对于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4、求异:

受众的好奇心理之一。

PS: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

5、求趣:

人们对于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

6、求美: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

7、从众心理:

由于实际上或心理上的压力,而采取同多数人一致的信息取舍与信息理解。

二、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

(一)选择性接触:

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对新闻媒介、新闻信息的取舍,称为受众的选择性接触。

即受传者是否注意到媒介及其信息。

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

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

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

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从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动机进行分析,其动机有:

1、获取有关社会公众事务的信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信息需要。

2、娱乐。

3、社交。

在社交中,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是很好的讨论或聊天话题。

4、心理需要。

为了增加信心、取得宽慰、减轻烦恼等,受传者常常转向大众媒介以寻求各种满足或解脱。

(二)选择性理解: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所做的不同的理解、解释和结论,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受众的心理、感情、经历、需求以及所处环境等的不同。

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核心,又称为信息传播的译码过程。

(三)选择性记忆:

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反映的取舍。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这三个环节相当于受众心理的三道防线。

媒介的信息如果不合己意便会在最外层被拒绝,得不到注意。

如果有些信息无法避开,这时中层防线便可在解释信息符号时予以有选择地理解。

如果信息再突破了这一层,受众便会在最里面的一道防线进行选择,记住那些符合需要的信息而抛弃无用的信息。

可见,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既有“防卫”又有吸收,而吸收的成分更大一些。

三、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

1、了解受众、研究受众

2、运用心理机制进行心理调谐

四、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受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