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1850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docx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

判断题

一、

1、犯罪学的体系是指有关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知识与理论,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的系统的整体。

(R)

2、《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学者边沁。

(W)

3、白领犯罪是由杰出的美国老一辈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教授提出的。

(R)

4、1997年刑法修订后,将犯罪分为八大类。

(W)

5、犯罪准备,是指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准备条件。

(R)

6、我国的综合治理犯罪预防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

(W)

7、犯罪实施,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将要指向犯罪所要侵犯的目标。

(W)

8、根据犯罪现象的显隐程度,犯罪现象可分为常规犯罪现象和随机犯罪现象。

(W)

9、有罪过犯罪行为是指行为实施时,行为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W)

10、近代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一步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便以古典学派理论为基础。

(R)

11、刑法学和犯罪学都研究犯罪,但它们的视角和重心不同。

(R)

12、犯罪学以承认犯罪的不可避免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R)

13、意大利法学家加罗法洛在犯罪原因上主张自由意志说。

(W)

14、把染色体与犯罪联系起来的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R)

15、早在1956年,被害人学的创始人本杰明·门德尔松应予被害人以适当补偿。

(R)

16、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即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总是一致的。

(W)

17、犯罪学在我国得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W)

18、刑罚预防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W)

19、刑罚规定的不合理可能会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

(W)

20、风俗犯罪,即违背社会善良风俗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盗窃等犯罪。

(W)

答案

判断题

1、正确2、错误3、正确4、错误5、正确6、错误7、错误8、错误9、错误10、正确11、正确12、正确13、错误14、正确15、正确16、错误17、错误18、错误19、错误20、错误

二、

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在外延上与刑法学的概念一致。

(W)

2、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这一定位集中表明了犯罪学的价值基础。

(R)

3、犯罪预防的可能性问题是一个关涉到犯罪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

(R)

4、社会预防、心里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构成了我国预防犯罪的四道防线。

(R)

5、刑罚预防的工具是刑法。

(W)

6、犯罪生涯是个人成为犯罪人的过程。

(W)

7、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犯罪者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R)

8、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犯罪学研究的是19世纪德国的实证犯罪学派。

(W)

9、犯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R)

10、故意犯罪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R)

11、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表现出犯罪学在内容与方法上所具的有独特位置。

(R)

12、犯罪的的主要原因是外在的。

(W)

13、罪因结构,是指犯罪原因的诸因素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也可简化表述为犯罪原因的组合与作用形式。

(R)

14、犯罪现象的不可避免性和某些积极功能构成对犯罪预防必要性的否定。

(W)

15、事件发生后,被害人因此而在生理、心里和社会方面所产生的不良状态,是被害后遗症。

(W)

16、女性被害人是遭受犯罪侵害而担受被害后果的妇女。

(R)

17、控制和防止犯罪可能性的大小以及犯罪预防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性质以及政府的决策和作为。

(R)

18、破坏犯罪,即采用破坏手段损坏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如计算机犯罪等。

(W)

19、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W)

20、吸毒是一种无被害人犯罪。

(R)

答案:

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7、正确8、错误9、正确10、正确11、正确12、错误13、正确14、错误15、错误16、正确17正确18、错误19、错误20、正确

三、

1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的监狱建筑设计。

(R)

2、被害妇女的非女性化是遭受性攻击的被害妇女的自我救助方法之一。

(R)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违反公共生活准则的捣乱行为的社会根源是群众受剥削和群众贫困”。

(R)

4、连带性犯罪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而实施的行为所引发的与行为目的有关的犯罪行为。

(W)

5、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犯罪的积极避免和主动出击,后者是对犯罪的被动防守和事后处置。

(R)

6、刑罚适用中的不公正可能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

(W)

7、犯罪习性矫治的目的是改造惯犯。

(W)

8、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遭受被害的社会成员与全体社会成员的比率。

(R)

9、过失犯罪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

(R)

10、行为方式指实施犯罪行为所采取的手段和形式。

(R)

11、联合国大会每隔五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商讨控制犯罪问题,此即“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

(R)

12、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萨瑟兰。

(W)

13、犯罪学研究的犯罪现象与刑法学研究的犯罪现象是一样的。

(W)

14、所谓犯罪现象的特性,是指为各类犯罪现象所同构而表现其质的规定性的一般共性,其特性的静止的分割样态。

(R)

15、被害测定将伤害分为轻微伤害、一般伤害和严重伤害三级。

(R)

16、根据被害人所承受的被害现象的个数,被害人可分为符合被害人与单个被害人。

(R)

17、犯罪个体原因的特性,是指为犯罪个体的身心所具有,而表现其质的规定性的个性。

(W)

18、动机是基于内在需要和外部刺激而引发的、推动人们去行动的动力。

(R)

19、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3月21日。

(W)

20、智能犯罪,即运用智谋和技能实施的犯罪行为,如爆炸、放火等犯罪。

(W)

答案:

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5、正确6、错误7、错误8、正确9、正确10、正确11、正确12、错误13、错误14、正确15、正确16、正确17、错误18、正确19、错误20、错误

四、

1、根据被害人的彼此连接程度,被害人可以分为共同被害人与独立被害人。

(R)

2、所谓被害后遗症,是指被害事件发生以后,被害人因此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产生的持续性不良状态。

(R)

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只采用实证方法(W)

4、对重要场所进行犯罪控制,应当贯彻“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原则。

(W)

5、财产犯罪,是以非法手段侵占公私财产和谋取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如杀人、伤害、爆炸等犯罪。

(W)

6、突发性犯罪行为是指有预谋实施的犯罪行为。

(W)

7、综合治理是我国预防犯罪实践的基本模式。

(R)

8、治安预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和犯罪行为,尽可能地减少犯罪的条件和机会。

(R)

9、心理预防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养成来实现对犯罪行为的预防。

(R)

10、以消极地不实施法律义务所要求的某些动作,从而危害社会行动是作为方式。

(W)

11、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女性犯罪的研究。

(W)

12、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R)

13、犯罪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这就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犯罪原因研究的根据指导思想。

(R)

14、犯罪现象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永恒存在的,是进入阶级社会出现的。

(R)

15、犯罪原因的具体内容永远出于不变的过程中。

(W)

16、西方启蒙思想家边沁对“自由意志论”思想做过充分的阐述。

(W)

17、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依据行为的道德评价和规范根基把犯罪行为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两大类。

(R)

18、犯罪决意,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心和意向。

(R)

19、罪犯特征主要表现为惯犯、职业犯所具有,是长期的犯罪生涯烙于犯罪人生理和心理、表明其罪犯身份的各种符号和标志。

(R)

20、犯罪治安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其他措施相比有针对性、专门性两个特点。

(W)

()

答案:

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错误7、正确8、正确、9、正确10、错误11、错误12、正确13、正确14、正确15、错误16、错误17、正确18、正确19、正确20、错误

五、

1、根据犯罪现象的存在状态,犯罪现象可分为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

(R)

2、法律意识的的缺失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

(R)

3、刑罚执行中的某些弊端可能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W)

4、对重要场所进行犯罪控制,应当贯彻“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原则。

(W)

()

5、暴力犯罪,即以实施暴力行为为其基本特征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盗窃等犯罪。

(W)

6、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加害者。

(W)

7、给他人造成重伤害是由于梦游,也应承当刑事责任(W)

8、蓄谋性犯罪行为是指随着某种情景的出现而突然发生的犯罪行为。

(W)

9、孪生子与犯罪的关联研究始于日本精神病学家J蓝格。

(W)

10、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模式,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适应犯罪预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

(R)

11、人格获得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是主体具有良好地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R)

12、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R)

13、犯罪原因与犯罪的关系是:

犯罪是由犯罪原因引起的,犯罪原因就是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切因素。

(R)

14、卢梭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

(W)

15、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只采用思辨方法(W)

16、“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同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

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是马克思对犯罪的明确阐述。

(R)

17、人本主义疗法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R)

18、在我国,综合治理模式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特点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和形成的。

(R)

19、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R)

20、以积极的行动实施某些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是不作为。

(W)

答案:

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错误7、错误8、错误9、错误10、正确11、正确12、正确13、正确14、错误15、错误16、正确17、正确18、正确19、正确20、错误

单项选择

一、

1、联合国每隔(A)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商讨犯罪控制问题,此即“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

A、五年B、四年C、三年D、一年

2、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

(B)。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荀子

3、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A)

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B、各级政府

C、各级党委D、政法部门

4、文化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A、索斯坦•塞林B、罗伯特•默顿

C、艾伯特•科恩D、劳埃德•奥林

5.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C)。

A.多拉德B.萨瑟兰

C.弗洛伊德D.斯金纳

6、“白领犯罪”最早是由(D)提出的。

A龙勃罗梭B李斯特

C塔尔德D萨瑟兰

7、古典犯罪学派的创始人贝卡里亚的主要观点是(B)。

A、天生犯罪人论B、自由意志论

C、犯罪饱和律D、三元论

8、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D)。

A、50年代初B、60年代初

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

9、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的下限是(A)。

A、14岁B、16岁

C、18岁D、20岁

10、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C)。

A、暴力犯罪的研究B、女性犯罪的研究

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

11、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C)。

A、犯罪工具B、犯罪地点

C、犯罪原因D、犯罪载体

12、20世纪60年代以后,诸如染色体、(C)等生理因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都对认知犯罪的个体原因有了新的发展。

A、年龄B、遗传基因

C、荷尔蒙D、性别

13、犯罪现象的核心是(B)。

A、犯罪率B、犯罪行为

C、犯罪人D、被害人

14、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春秋时期(A)提出贫困是犯罪的原因。

A、管仲B、白居易

C、庄子D、孔子

15、智能犯罪,主要指运用现代高技术手段进行的犯罪,其中最常见的是。

(A)

A、计算机犯罪B、盗窃罪

C、渎职罪D、抢劫罪

16、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B)

A、正常性反应B、侵犯性反映

C、异常性反应D、变态性反应

17、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B)。

A、1950—1955年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D、改革开放之后

18、在犯罪学研究中,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是(C)。

A、访谈法B、问卷法

C、观察法D、临床诊断法

19、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B)。

A、犯罪率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D、明数

20、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A)。

A、性别B、犯罪类型

C、再犯的可能性D、文化程度

答案

1A2B3A4A5C6D7B8D9A10C11C12C13B14A15A16B17B18C19B20A

二、

1、《犯罪人论》的作者是(C)。

A、菲利B、塔尔德

C、龙勃罗梭D、加罗法洛

2、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是(D)。

A、麦凯B、萨瑟兰

C、莫顿D、科恩

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为中国犯罪学开拓新的领域。

A、许鹏飞B、李剑华

C、鲍如为D、严景耀

4、全部犯罪学研究说到底最终就在于认识、掌握(C),从而设定有的放矢的预防犯罪对策。

A、犯罪事实B、犯罪情节

C、犯罪规律D、犯罪动机

5、萨瑟兰1939年出版的代表作是(B)。

A、《犯罪学》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D、《癔症研究》

6、总体来看,(A)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和人员活动空间,存在于社会本身,却又构成一种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独特性状的基本社会空间。

A、单位B、社区

C、山区、林区、水网地带D、国、边境地区

7、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学家(D)。

A、萨瑟兰B、约瑟夫•威斯

C、德尔伯特•埃利奥特D、孟德•佛洛依德

8、(A)犯罪学家托尼•马歇尔提出了一个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的恢复性司法定义。

A、英国B、美国

C、奥地利D、德国

9、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A)非常重视道德感化对预防犯罪的作用,他指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A、孔子B、老子

C、孟子D、诸葛亮

10、犯罪的本质特征是(B)。

A、违法性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应受惩罚性D、社会危害性

11、人的需要各种各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A、马斯洛B、边沁

C、贝卡里亚D、卢梭

12、综合治理作为犯罪预防的方针和实践模式是在(D)年被明确提出的。

A、1950B、1960

C、1976D、1981

13、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D、犯罪心理学派

14、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A、边沁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D、菲利

15、将A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C)。

A、龙勃罗梭B、菲利

C、加罗法洛D、边沁

16、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D.《命定的犯罪》

17、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A﹚。

A.有害的正义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D.绝对的正义

18、(A)是对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预防犯罪的作用认识较早的国家

A、日本B、中国

C、美国D、英国

19、根据被害人的年龄,可以分为(B)。

A、女性被害人B、老年被害人

C、共同被害人D、独立被害人

20、(C)是指一定时空中已经告发和被害人已经知道、但尚未告发的被害现象,与实际存在的被害现象之差。

A、被害率B、被害盲点症

C、被害黑数D、被害标签

答案:

1、C2、D3、D4、C5、B6、A7、D8、A9、A10、B11、A12、D13、A14、C15、C16、B17、A18、A19、B20、C

三、

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A)。

A.贝卡利亚B.边沁

C.费尔巴哈D.菲利

2、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A)。

A.社会危害性B.形式多样性

C.传染性D.违规性

3、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是指(B)

A.1950~1955年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D.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

4、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D)

A.亚文化论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

5、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不包括(D)。

A、本我B、自我

C、超我D、现实我

6、在西方已经成为恢复性司法的象征有三种模式,下列哪种模式不是(C)。

A、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调解模式B、小组会议

C、方桌会议D、圆桌会议

7、关于犯罪对策问题(A)指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A、老子B、孔子

C、孟子D、诸葛亮

8、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出现过(B)次犯罪高峰。

A、3B、5

C、7D、9

9、在我国,公安机关的立案数约占全部立案数的(D)。

A.60%B.70%

C.80%D.90%

10、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C)。

A.社会性的属性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D.随意性的属性

11、我国《刑法》的第(D)条,对犯罪做了如下表述: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A.十B.十一

C.十二D.十三

12、(A)是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进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是一种未完成犯罪的行为状态。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

13、病态家庭不包括(B)。

A.教育不当的家庭B.离异的家庭

C.滥施暴力的家庭D.违法犯罪的家庭

14、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春秋时期(A)提出贫困是犯罪的原因。

A.管仲B.白居易

C.庄子D.孔子

15、以犯罪原因为其研究对象的是(D)。

A.广义犯罪学B.刑法学

C.刑事侦查学D.狭义犯罪学

16、各地公安机关报警台的电话号码是(D)。

A.119B.114

C.120D.110

17、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是(A)

A.对犯罪现象的研究B.对犯罪原因的研究

C.对犯罪对策的研究D.对犯罪矫治方法的研究

18、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B)

A.高技术犯罪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D.有组织犯罪

19、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C)

A.犯罪原因B.犯罪根据

C.犯罪条件D.犯罪的相关因素

20、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B)

A.犯罪原因“单元论”成为主流

B.广义犯罪学成为主流

C.注重犯罪的单向研究

D.犯罪社会学研究思路复兴

答案1、A2、A3、B4、D5、D6、C7、A8、B9、D10、C11、D12、A13、B14、A15、D16、D17、A18、B19、C20、B

四、

1、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叫作(A)。

A.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

C.智能低下理论D.社会控制论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A.边沁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D.菲利

3、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A)

A.刑法学B.社会学

C.统计学D.生物学

4、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D)。

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B.各级政府

C.各级党委D.政法部门

5、我国刑罚的目的是(C)。

A.惩罚犯罪分子B.教育犯罪分子

C.预防犯罪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改造罪犯

6、世界各国衡量犯罪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B)。

A.被害数量B.被害率

C.被害风险率D.被害死亡率

7、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D)。

A.50年代初B.60年代初

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

8、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B)

A、古典犯罪学派B、实证犯罪学派

C、当代犯罪学派D、社会犯罪学派

9、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中率先对封建专制的刑事司法制度进行批判的是法国的学者(B)。

A、费尔巴哈B、孟德斯鸠

C、贝卡里亚D、边沁

10、1992年4月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成立,定期出版(A)刊物。

A、《犯罪学评论》B、《犯罪学通论》

C、《犯罪学大辞书》D、《犯罪学大纲》

11、1922年(D)率先翻译了龙勃罗梭著作《犯罪人论》A、陈大齐B、张廷键

C、许楼庭D、刘麟生

12、1991年起(A)法律系开始招收犯罪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这标志着中国犯罪学的教学与科研又上一个新台阶。

A、北京大学B、中国人民大学

C、中国政法大学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13、女性犯罪的比例历来(B)男性。

A、高于B、低于

C、相当D、差不多

14、在我国社会综合治理的诸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是(B)。

A、政治手段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D、经济手段

15、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女性犯罪中多见的犯罪类型是(B)。

A、扒窃B、抢劫

C、投毒D、伪证

16、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前苏联心理学家(B)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强化说。

A、佛洛依德B、巴普洛夫

C、荣格D、塔尔德

17、下列诸项中,易发生扒窃案的场所是(B)。

A、公寓的卧室B、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